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1-11-22李江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科强国学科

李江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伴随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劳动力要求不断提高,体育人力资源仍然存在高水平人才缺口。面对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越发激烈的人才竞争,现实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便是实现新时代发展突破与腾飞的关键点。以新文科建设为参考,对体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新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体育学科人才培养困境,促进体育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科研创新团队,助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新文科建设概念解读

2017年,新文科概念第一次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是指将传统文科建设与理科建设进行交叉融合,引入新时代技术课程,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适应更严苛的社会人才需求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018年,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开始破土而出,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方案,在原来理科学习基础上加入了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会议中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对新文科概念做出了明确阐述,新文科建设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名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实则新文科建设就是在对与数字经济、信息互联、学科融合、人工智能、5G时代等发展趋势的反思后,做出的对人才培养理念和体系的一次伟大创新。

2 新文科建设国内外背景

2.1 新文科建设的国际背景

世界正处于数据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打造正不断拉近人们彼此间的距离。伴随5G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世界将建立起更为开放融合的合作机制。从哲学角度出发,新事物的发展总是面临挑战,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发展呼唤着人才,全球治理呼唤着人才,全球合作呼唤着人才。人才战略是各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推动着各国人才涌进国际竞争市场,这一推动,刺激着各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新文科建设就是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产生的。

2.2 新文科建设的国内背景

当今中国已然迈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亟需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0月24日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人才培养期望的讲话所说,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培养体系,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20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强心剂,是中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强有力支撑。新文科建设就是在对我国发展脉络的把控下,对标人才强国建设目标,紧跟时代创新步伐下而提出的对人才建设的创新性探索。

3 新文科建设与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联系

该文认为新文科建设为我国体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法。

3.1 指明了方向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这三大目标促进着体育学科人才的高水平建设,而新文科建设为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跨学科、融文化、重创新的发展方向。

3.2 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国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容和新时代体育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隔阂。传统培养模式在体育工作者脑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成不变。而新文科建设通过政策工具,采用从上至下的方式,为体育学科培养模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推动着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创造者。

3.3 提供了方法

新文科建设重在夯实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体育学科的建设在新文科建设视角下不再局限于运动生理、运动力学、运动技能、运动训练等方面的交叉融合,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打造和历史现实的有机结合。体育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产物,必将伴随其决定因素的发展而变化。新文科建设为探究新时代下经济、政治、文化与体育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跨学科知识的交叉,扩宽信息接收渠道与对社会发展热点的把握,熟练掌握相关体育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都将推动体育学科人才的创新发展,实现以创新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4 对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4.1 树立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

体育学科要以培养担当新时代体育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树立爱国、专业、敬业、全面、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体育学科人才的中国特色及体育精神对其的内心驱动。但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中国唯一,体育学科人才培养要参考国际优秀经验,加强与国际体育强国的人才交流和对话,实现体育学科人才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特色。

4.2 融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与传统文科的发展脉络之间不是割裂的,它一方面深深地根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之中,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更新与调适;另一方面,新文科同时也深深根植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之中,是人文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文科建设在文化自信方面的大有所为,鞭策着体育学科不能有所为而不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体育历史文化更是数不胜数。融入时代内涵,创新传播方式,大力丰富和弘扬体育精神。目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体育文化作为体教融合的催化剂,在体育学科人才培养领域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其强化心理意识、增强体育核心力、规范体育行为的功能。新时代体育学科人才培养要牢牢抓住体育文化的内涵,激发体育学科的生命力,打造体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

4.3 建立科学的跨学科课程培养体系

体育学科人才的培养也要以服务体育强国为目的,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引进符合新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实现人才知识的跨领域覆盖与创新科研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体育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不仅只是体育内部的扩展改造,更是体育学科与它存在客观联系事物之间实现高效率、信息化和共同发展的创新平台。加强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跨领域课程建设和理论加实践的人才发展策略,强化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及其他体育学科课程的优势互补,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始终强调学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塑造。营造体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人文底蕴和创新环境,从而更好实现体教融合。

4.4 掌握先进的体育科学研究技术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创新是实现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引擎,世界科技的创新潮流在历史的长河里滚滚前进,激荡着创新人才的浪花。体育科技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体育创新人才的注入,而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管理、体育教育等领域缺少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与体育强国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一定制约。加强体育学科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的必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高体育学科人才的创新能力,就要树立创新培养理念,加强先进体育科学技术的介绍和掌握,拓宽体育创新渠道,提高体育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打造优秀的体育创新科研团队。培养体育学科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行动。以创新驱动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理想。

5 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体育学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参考价值。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可以通过树立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融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建立科学的跨学科课程培养体系;掌握先进的体育科学研究技术等方式来加强对体育学科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文科强国学科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秦晋争霸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