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精神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影响探析
2021-11-22邱宇男李好根韩国国立群山大学
邱宇男 李好根 韩国国立群山大学
一、女排精神的内涵
女排精神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体育精神。其主要内涵是一种可持续性较强,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的精神品质,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深刻内涵。[1]其一,中国女排精神的关键词有三个,其一是中国,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思想,指明是我国特有,具有丰富内容的精神。女排特指我国竞技体育的排球项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代表国家出征世界性比赛,具有很强竞技运动水平的运动员群体。其并不特指某一位运动员,而是一个排球项目竞技团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面孔。存在运动员的退役和新生代的加入,新老交替的同时这种特有的精神气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代传承。第三个是“精神”:通常作为人的情感、意志的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从三个核心词汇中可以认为中国女排精神,是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志且属于体育精神。在其内涵不断拓展过程中立足于这三个关键词的基础上不同学科、不同社会团体、组织机构,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内容的丰富,以满足其精神价值观形成需要。
二、女排精神特点
(一)新时代精神符号的意义
女排精神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现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政府部门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对其进行多视角宣传使之成为国家形象的一种符号,进而实现从上至下的精神塑造。所以女排精神作为我国体育精神的突出代表,已经被认为是国家形象甚至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体育精神,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宣传。其重要意义是形成全民精神思想的提升。中国女排精神符合社会建设过程当中各行各业为之团结、拼搏、奋进的核心价值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广泛的多民族群体意识,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女排精神作为我国体育精神的集中代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女排精神所体现出的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是以国家荣誉为基础与中华民族精神所契合。在此过程当中提现出了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超越自我,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女排精神在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与当时社会背景高度一致,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同时,国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共同努力,全社会需要精神动力。
(二)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的象征
女排精神的提出,首先是作为一个团队实现共同目标不断奋斗向前。女排所提出的精神品质是一个团队意识,不同时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集体努力,与此同时,并不排斥每个队员所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并不是为了彰显个人的独特,而是高度服务于女排精神这一统一思想。中国女排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这种荣誉需要集体主义意识和不同个体共同努力完成。[2]此时的中国女排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不断激励国家各行各业不同群体,为了更为高效实现目标而坚定信念,排除困难,同心协力。作为一种情感意志的生命体征,中国女排精神能够为不同时代所延续传承,主要原因是其形成过程是曲折、复杂且与时代背景相一致的。女排精神的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符。中国女排在遇到世界强队时能够不畏困难,奋力拼搏,而取得最终的胜利,正是我国发展历程的集中体现。就不同个体而言,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在努力奋进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困难,如何面对困难实现目标成为不同个体所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女排在不同时期,不论是困难还是高光时刻,始终保持了一种积极谦虚而又奋力团结的心智,是我国不同民族、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所标榜的核心要义。
(三)作为偶像的高校体育激励
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偶像精神赋予正确的理解,正是在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女排所表现出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态度让国人感到了体育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国家为主导的精神动力宣传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强力传播,将中国女排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精神动力进行有效传扬,形成一种社会偶像形态,对不同群体产生影响。尤其是高校学生和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工人在偶像精神的推动下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更加勤奋努力。女排精神中的爱国、团结、平博等优秀品质和时代背景相一致,与高等教育理念中“立德树人”目标相统一。以国家形象宣传中国女排精神将其塑造为当代体育楷模,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高尚的体育精神情操,带领学生积极模仿,参与排球运动和其它各项竞技体育项目,推动了学生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意识形成。
三、女排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中国女排精神能够代表中国精神,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早在1923年中国第一支女排队伍就组建完成。提出“中华夺得锦标,高唱凯歌”的崇高理想,作为女排队员的精神支柱。1981年举国体制的出台,中国女排不畏艰险,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在简陋的竹棚里进行训练,实现了首个世界冠军[3]。这一制度通过中国女排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几十年来,中国女排始终体现了祖国荣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女排队员心系祖国,为国争光是永恒不变的信念。女子排球是我国迄今为止在不同国际赛事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唯一球队,在体育界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和重要媒体头版头条报到。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已经成为民族英雄、全民偶像。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突出重围再次问鼎奥运冠军,再一次燃起了全面学习女排的精神。而这种偶像精神带来体育参与动力令国人谓之兴奋。团结、奋进、顽强已经成为她们的基因,深刻影响着后来的不同社会群体。
(二)促进大学生集体意识形成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整个学习生涯过程当中缺少集体意识培养。中国女排精神作为一个集体体育项目,为了夺得每一次进攻的胜利,都需要队员之间相互配合,彼此包容。在教练员的带领下全队一致行动,避免个人主义,尤其是在思想意识方面高度统一。这就为比赛失利后的状态调整和比赛成功后的谦虚谨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有增无减,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集体和团结意识是不同个体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中国女排精神形成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所具备的个人素质进行深度教育是当代更高等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
(三)顽强意志品质形成
女排精神艰苦奋斗的典型代表,其训练过程体现出了民族气节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自身身体健康,同时更能带动整个学校体育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遇到困难联想中国女排在训练过程当中的“魔鬼式”经历,启迪当代大学生积极发扬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在中国女排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历经“三起三落”,在竞技“谷底”全队顽强奋进的精神一再创造奇迹。“1986年到2001年,长达15年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并未取得优异成绩。虽然在2001年到2004年的‘黄金一代’”实现短暂中兴,但2004年到2012年,成绩又跌入谷底。”[4]正是这种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再次站到世界竞赛之巅,完美的诠释了“永不言弃,奋力拼搏”。
四、女排精神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促进
(一)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女排精神教育
长期优渥的生活容易消磨当代大学生的意志,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项目竞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更多的挫折,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得经验与教训,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体育竞争意识,进而理解体育精神的内在本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受到父母从小到大的极力呵护,盲目自大、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表现为性格软弱、缺乏拼搏精神,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等。中国女排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意志,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中国女排精神内在本质进行传达,以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认可,并与其产生共鸣。从女排精神中学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有了承受挫折和一定的抗压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好的体现自我价值。
(二)在教学比赛中积极应用女排精神激励学生
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我国大力倡导的意识形态,当代大学生更应体现出应有的时代风貌。集体主义精神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的不断深化主要是通过多项体育竞赛活动,体会多人配合集体协作,更好地实现集体主义这一原则。尤其是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项目更加能够将其彰显。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够取代整个队伍的胜利,然而整个队伍的胜利却是有不同个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充斥着整个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明显不足,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够认真领会中国女排精神的实质内涵,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三)课堂教学和传播手段的积极应用,传播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精神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精神认同,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女排精神中的实质内涵结合教学项目进行深度挖掘。诸如在篮球教学过程当中,对女排精神所体现出的团结一致、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个人能力的形成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合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篮球训练效果。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班级的荣誉、为了集体的利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失时机的进行教育。
中国女排精神作为体育精神内核,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伦理道德、社会法则有着必然联系。思想道德体系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与智力支持在体育的规则意识中找到切合点,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校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作为体育学习的重要阵地,中国女排精神的多种内核需要公共体育教学过程来实现。结合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求,从中国女排精神入手,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契机形成理论和技术动作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共同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