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22贾为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
贾为华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振兴,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高素质人才。而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
一、强国建设与我国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
(一)教育强国与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带领教育系统全体师生员工,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国际社会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有毛入学率指标,它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的比例,如果达到50%以上,则意味着该国或该地区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联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数据,2019年前后,大学适龄人群一般是指18-22岁的人口,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54.4%的人在各类大学就读,换而言之,一半以上的适龄人口已经进入大学校园,所以,中国高等教已经毋庸置疑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评价的普及化阶段。
教育强国有许多方面的衡量指标,其中高校在教育强国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高校发展已经从量到质转变,高校发展的内涵发展已经进入议事日程、行动阶段。其中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的高校专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的增减、变更等。2014年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务院强调指出:“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加强康复治疗师、运动康复师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二)体育强国与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
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不可缺少体育的支撑,体育是增强人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途径。东亚病夫的耻辱,让中国人民奋勇争先,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过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为此,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特别各体育专业协同发展必须统筹推进,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与其他运动专业是水乳不分的关系,它既集中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又辅助配合助推着其他专项体育的发展。其中竞技体育,少不了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保障,否则比赛就无法持续,群众体育如果没有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作保障,则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贬损,失掉运动的本意。
(三)健康中国与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所有成员国就全民健康覆盖作出承诺。进入新时代,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对更加美好的生活追求,自然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国民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这一需要的实现必须通过包括运动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健康类文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加被明确提出,从此,全民健康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全国动员、全民行动,一方面可以看出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受到党、国家和社会以及个人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我国各类健康产业也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快速大步发展。毫无疑问,高校运动康复教育、各类运动康复产业都属于健康事业中重要的环节,为此,国家日益加大对康复事业、健康中国持续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培养,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政策扶持、资金资助等。在各级各类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中开设历史较短的运动康复专业,因为其比较年轻,所以专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光明高大的目标要待实现。
二、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个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存在如下现实问题:
(一)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办学情况多元混杂
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存在倒挂现象。一是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市场化基本实现。但是高校招生仍然实行计划模式。专业设置灵活性仍然不够。全民健身热潮不断,运动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民间体育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所以,运动康复专业伴随大体育而兴起。就本科高校而言,运动康复专业办学情况主要集中在四类:体育专业类院校如几大知名体院及各省的专业体校、医学类院校如省市医学类地方性院校、师范类院校如各省市相应师范类学校以及其他综合类部属高校或地方高校,四年学制,毕业后有授予理学学位的,也有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的。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再加上招生灵活的中等专业学校重新崛起,大家纷纷涌入此专业招生市场,使得运动康复专业显示出表面上的繁荣。
(二)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定位不准确
学校发展,看专业。学校发展,靠专业。专业发展要自觉融入学校发展大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纯等靠要,把专业发展定位在要政策、要资金、要人才、要设备等。运动康复专业建设要应树立从长远出发、立足地域实际和地方需求以及行业发展,综合自己实力与水平,科学定位,避免短视的观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计划或方案,与学校进行沟通,让学校决策立基于真实的发展现实。顶层设计靠基层提供事实、提供数据、提供方案。所以专业建设定位要做好大数据、大产业、区域发展战略、局部社会生态等。从生源构成、从区域实际出,上好一门关联课开始,从办好校级专业,再到办好地区专业,进而到省级好专业,一步一个脚印去发展。
(三)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责任、新使命,广大人民普遍提高的高等教育新认识、新需要,是高校发展对承载了人才培养重任的“专业”进行建设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大家都知道的“钱学森之问”,以及其他一些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诟病,针对的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运动康复专业作为一个集合专业,既强调实践,又要求综合理论。其实,我们也可以说“钱学森之问”也存在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中。“运动康复”专业的特点——以新兴运动为基础,以健康与医学交叉融合为前沿,要求高校必须有相应的师资、设施、资金、制度等来支撑,长短板兼有的地方高校往往存在条件不足硬上马、抢生源,申请政府办学经费、不正当的办学声誉追求等等,使得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折扣:比如学生眼高手低不适应社会发展,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回炉再造才能上岗。
三、解决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应当立足自身,凝练特色
根据王桂林教授对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他认为“特色”具有三层不同的含义:一是“人无我有”,表现出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表现出优越性和杰出性;三是“人优我新”,表现出创新性和开拓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消费观念的进步,娱乐休闲产业快速崛起。当代人们的口头禅: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与此同时,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初期并呈加速态势,老有所养,老有所康,正在成为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是以休闲娱乐的增多、闲暇冗余个人可支配时间的延长为特征,休闲体育、康复体育必将成为黄金事业。所以,运动康复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旺,而这类专业人才的供给主要由高校来承担。
虽然说运动康复为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但是,正如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人类需求丰富多样,专业化服务供给必须多元以适应这一客观现实。与此相应,必须要树立多元化的全面康复人才培养理念,实现高校此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比如结合办学“层次”与自身“特色”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从职业康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教育康复等不同面向去培养专门的康复人才,进而提升本学校和运动康复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重视学科融合和交叉,改进结构,动态更新课程
专业发展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所以高校运动康复专业要紧紧抓住理念、技能、知识和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厚基础建设,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的专业课程开发或课程布局。与高校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相同,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开设也表现为公共必修或选修、专业必修或选修。以国内知名的体育院校为例,首都体育学院开设了与冰雪运动相关的伤害防护课;而上海体育学院的康复课程更倾向于服务专业运动队;成都体育学院则突出用中医学相关课程来辅助康复课程。然而,目前的学校与时俱进不足,对社会康复知识开发没有往前端如青少年运动康复课程,以及往后延如慢性及与年老疾病相关的课程,都开设不足,不够全面。与课程开设互为表里,高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教师要立足当下,紧盯前沿,实现大专业、复合专业、交叉专业技能学习,不断增强临床治疗实践经验,动态调整自己或科研型或教科研型或实务型教学取向。
(三)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招生调整
招生联系着就业,就业决定着招生。这是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事理逻辑。但是,与机制灵活的民办高校不同,作为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最大影响力的公办高校只是部分实现这一机制。正如官方公开的诸多信息表明,中国人事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点是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又以高校为典型代表,即所谓的高校行政化。相当一部分高校专业往往出现因吃饭财政而不能增减师资,或重招生获经费,轻就业自生自灭问题。因此,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存在就虚说多,就实不足的倾向。发展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并不必然意味着生源规模的扩张,更多的应当是动态调整,以就业取向为标准。为此,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必须适当扩大招生类型,争取一定的政策补助,实现对偏远欠发达地区招生倾斜。在招录学生时,必须破除唯分数论,把考核运动技能作为必要参数进行招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