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优化
2021-11-22倪红
倪 红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0 引言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此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老牌专业课计算机组装维修的课程优化也势在必行,其优化将更注重贴合实际,符合行业与社会要求,以培养工匠精神人才为目标,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1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谈到2016 年的工作重点时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标志着我国制造业由“量”转“精”,将更加注重高品质。“工匠精神”提出后不断受到大众关注,它所体现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现代生活中与产生“工匠”最近的就是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符合世界科技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工匠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的体现,更是为国家走向富强繁荣提供创造力的源泉。
我国的职业教育追根溯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国家围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多个政策,职业学校及其毕业学生数量均增长迅速,1992 年国家出台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模式,199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正式出台,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方案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以上时间轴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历程。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灵魂,对其的培育是职业教育当前的重中之重。
2 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1980 年IBM公司生产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计算机转为民用,引发了计算机学习热。我国的计算机热兴起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市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计算机走近千家万户,成为办公必需,如此庞大的计算机使用群体背后需要高效、规范的计算机硬件维护和故障维修支持,因此,各类学校计算机专业便开设了这门课,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老牌专业课,其特点是知识涉及面广、操作性强、学科知识更新周期短,实用性强,不仅利于学生掌握电脑硬件知识,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组装电脑、维修电脑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当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还与时代有所脱节。
目前,该课程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材内容滞后
IT 类设备更新周期短,而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拿到读者手中时,教材中的设备有的已经过时,新的设备或产品,教材中却还没有。教材中的内容更偏重理论,总体而言,教材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脱节,内容滞后于实际。
2.2 实践条件薄弱
学校用于组装维修的机器一般都是机房中淘汰下来的电脑,其配置低下,早已被市场所淘汰,学校不会专门购置新电脑用于拆装,也不会及时更新实验用电脑,导致组装维修实训室的电脑更新缓慢,新的操作系统和软件都装不起来。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组装维修实训室都忽略了配件的配置,如防静电手套或手环、螺丝收纳盒、扎带、挑针、工具盒等,虽然不影响拆装,但也没有实验氛围,毫无标准规范可言。
2.3 考核方式不能体现课程特点。
计算机组装维修这门课的操作性极强,但经调查发现,各个学校这门课程的考核形式都是笔试,原因有:上级部门组织的统考为理论考试;实训室设备和场地有限,通常一个学校只有一个组装维修实训室,而同时上课的班级平均2~4 个,上课还排得过来,一到考试就捉襟见肘了,所以考核方式均为笔试。考核方式直接决定上课的侧重点,尤其是临近期末的时候,不少实训课都变成了理论课。笔试不能体现计算机组装维修的课程特点。
基于此现状,该课程亟待改革与创新,考虑到社会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培养之间的差距,结合课程现状与职业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需进行改革使其紧跟职业需求,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
3 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优化设计
3.1 总体设计思路
(1)通过分析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现状,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顺应职业学校改革浪潮,提出课程改革的方向。
(2)分析工匠型人才的特点,研究如何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渗透工匠精神,培育具备专业素养的工匠型职业技术人才。
(3)研究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指出优点与不足,为其改进和更好地发展提供建议。
(4)以培养工匠型职业人才为目标,对传统课程从课堂教学、实训、考核方式三大环节进行优化,将人才培养融入课程教学。
(5)将课程改革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以及社会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通过研究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创新与优化,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构建自身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践对比,分析和指出优势及需要改进之处。
3.2 具体设计
(1)认识与学习
结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现状,包括授课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学习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领会工匠精神内核思想。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传统职教专业课程计算机组装维修的改革,使职教课程贴合实际,讲究标准性与规范性,符合社会与行业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以培养工匠型人才、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通过计算机组装维修这一门课程的改革,践行先进职教理念。
(2)解构课程
以培育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对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进行必要的优化,基于工作过程,走项目化培养之路,强调课程规范,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
基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重塑课程内容,编制课程设计手册,将课程内容分项目、分任务,任务设置有区分度,让学生在从低阶走向高阶的过程中注重细节,追求质量,精益求精,体现工匠精神。
仔细研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校实际,将课程解构成若干知识领域,深度剖析各知识领域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设置匹配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学习任务,再将若干学习任务串联成任务工单。工单任务均注重理实结合,注重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学生通过工单分析了解,完成工单的各个任务,在完成了不同难度的任务后,能对重难点内容有深刻印象,对知识点与技能点能有较好地掌握。为使工单完成得更完美,不少同学还会主动想办法在细节上加以设计,或给工单加码,使其更完整,实现的功能更多,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
(3)搭建环境
搭建能够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环境,包括实训室、工作站,帮助学生成长为工匠型人才。学生实训计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普通拆装室,第二阶段为可以拆装、上电检测、安装系统和软件的高一级实训室,第三阶段为校内工作站(维修工作站和测评工作站),层层递进,学生逐阶段上岗。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进实训室,将学校淘汰下来的电脑分成两批,特别老旧的放入初级实训室,仅供普通拆装与上电检测;刚刚淘汰下来的稍微新一点的电脑放入中级实训室,可进行拆装、上电检测、分区、安装操作系统与软件。另设有维修工作站和测评工作室,维修工作站主要完成老师电脑和学校机房电脑的维修维护工作,评测工作室主要完成软硬件的检测工作。每一个实训场地均特别强调规范和标准,配套防静电手套或手环,工作台及工具,包括扎带、挑针、分类螺丝盒等容易忽略的工具,注重学生的每一步操作细节,确保符合一定的规范,以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构建三层递进式的实践环境也有助于开展分层教学。
(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将考核量化,偏重操作细节与工艺,体现学生技艺的习与研。增加以实践性为主的技能考核,增加过程性技能考核,备课组教师共同敲定评分细则和操作实施规范,将细节考核与技能考核点加进去,不断完善,全面考核学生,在技能考核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涵养。开展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选拔,通过初级实训室考核的学生优先进入中级实训室进行实训,通过中级实训室考核的学生根据其得分情况,择优推荐进入维修工作站或评测工作室。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注重细节,创新工艺,体现技艺,加强学生核心素养。
4 结语
通过优化,使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践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工匠型人才培育为目标,以教学活动为实践,加强学习效果,注重核心素养的养成,全方位进行工匠型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