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与对策探析

2021-11-22蔡爱娟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9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管理

蔡爱娟

(南京大学 社会科学处,南京 210023)

0 引言

科研项目管理涵盖课题申报、组织实施和鉴定结项的全过程管理,涉及相关经费、成果等的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高校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研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类别日趋丰富,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等文件陆续发布实施,高校科研管理“放管服”不断推进,给科研管理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对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例,分析项目管理的特点与难点,提出改进建议。

1 科研项目的特点与管理难点

第一,文科科研的持续性。人文社科研究讲究厚积薄发,研究周期通常较长。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完成时限为例,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3~5 年,应用对策研究一般为2~3 年,重大项目研究期限往往更久,可达5 年以上。从申报论证,到组织开题会,到申请结项鉴定等不同阶段,课题组往往有不同的需求,需要科研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持续跟进。

第二,管理要求的多样性。一方面,项目主管部门不同,项目类型不同,管理要求不同。文科科研项目种类繁多,国家、部省以及地市厅局等不同级别的主管部门制定了各自的管理办法,需要遵照执行;同一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项目,也有不同类型。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不同类别,还有教育学、艺术学等单列学科项目,以及冷门绝学研究、思政课研究等各类专项,这些项目的申报条件、资助额度和结项要求等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项目,立项年度不同,管理要求也往往有差异。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为例,从2013 年至今,经费拨付比例和方式、经费属性、是否可计提间接经费、是否需要编制年度预算、中检要求、结项方式等,每年都不尽相同,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此外,企事业单位或相关部门委托的横向项目,也有其相应的管理要求。

第三,项目管理的复杂性。项目管理服务涉及面广,除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申报、中检、结项等基础工作外,课题开展过程中的预算变更、科研服务采购和出版合同审批等相关活动,都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把关。项目管理还涉及预决算管理和经费分配、财务审计以及成果认定等相关工作,通常归口于高校的财务、审计和人事等部门,但也需要科研管理部门配合、协助、协调做好相关工作。此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需求,具体项目也有其特殊需求等。

2 高校科研管理的改进对策

承担科研项目是高校产出优秀成果、促进人才成长、加强团队建设和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鉴于科研项目的特点和管理难点,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助推科研增量提效。

一是强化全过程管理。加强前期规划。科研管理部门应每年按照年龄、职称、学科等统计立项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把握学校科研现状,为下一年度的申报提供参考。对有较好研究基础、有持续创新潜力、有望产出标志性成果,尤其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课题,以及冷门“绝学”和濒危学科相关研究,可以以校内预培育方式提供前期支持,以此为基础申报省部级乃至国家级课题。有针对性地动员青年教师、荣退专家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挖掘潜力资源。

重视中期监管。随着科研“放管服”要求,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过程管理逐渐精简,但这不意味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不管不顾。例如在2020 年,对实施周期在3 年及以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教育部不组织中检,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实行自我管理,定期跟进项目执行进度,依据项目申请书或投标书的要求和预期目标,及时发现课题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协助其解决问题,推动课题组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完善后期管理。当下,科研项目的成果导向趋势日益凸显,项目结题是终点,也应当是起点,科研管理部门应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项目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意识,促进项目成果的普及和转化。

二是致力精细化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并非简单的“上传下达”,管理部门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细、做好。以重大项目的选题征集和招标工作为例,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都公开征集选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结合本校研究优势和特色,鼓励知名专家学者依托长期学术积累和个人学术创见,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选题,必要情况下组织遴选,提高选题质量。如果本校报送的选题入选,既发挥了专家的学术专长,又充分彰显了学科优势。再如,重大项目招标鼓励协同攻关,学校应整合平台资源,集中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支持和协调,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联合投标,形成集成优势。

科研管理部门要结合管理经验,将工作“前置”,依据项目研究的时间节点要求,做好预前提醒。申报阶段,在上级主管部门发布通知前,提醒教师提前开始准备,预留充足的时间打磨申请书;实施阶段,在研究年限内,按季度或学期提前提醒中检、结项事宜,尤其是对临近最长研究年限的项目要提前提醒,避免超期清理。持续跟进不同课题组的研究进度,把握课题组成果情况,研读规则,吃透精神,对项目成果符合相关要求的,协助项目负责人申请“免予鉴定”,节省项目负责人精力和科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做好规范化管理。总体而言,各级各类项目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供科研管理部门遵照执行,但管理办法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高校在落地实施时仍然可能面临具体操作上的问题,需要从校级层面上予以规范。以教育部项目为例,2018年起,繁荣计划专项资金拨付方式发生转变,经费以预算的形式下达,且带有年度属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经费管理部门共同商榷,确定项目的开卡管理、额度管理、间接费用管理、预算管理以及结余资金使用等的管理方式,确保经费执行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障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随着科研项目的类型和数量逐年增多,以及与之相应的成果类型多样化,科研管理人员迫切需要以更系统规范、更便捷高效的方式来管理日趋庞大的科研信息,建立一套能满足当下科研管理需求的系统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被列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 年工作要点。各大高校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发力,但科研管理系统建设面临着一些难点,如科研信息重复或分散、平台不能共享等。南京大学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好的尝试,建成了“科研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学校、学院、科研人员三级平台,科研人员登录系统,能够检索到其人员信息、项目信息、经费信息、成果情况和获奖情况等数据,可以随时获取项目材料。此外,论文网推数据的抓取、认领得以实现,成果登记更准确、完善、及时。院系、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产出成果进行动态监管,提高管理效率。系统还设置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直观呈现年度项目立项情况、经费入账情况,实现不同年度到款经费的纵向比较和不同院系、特定年龄段教师成果产出的横向比较等,为科研评估和科研决策提供依据。该科研管理平台不是孤立的“数据孤岛”,打通了与人事和财务系统的对接:与人事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整合协同,人员信息变更可即时同步;与职称评审系统数据共享,人事管理部门可直接从科研系统获取教师的科研项目、论文、专著等数据,解决了科研人员重复填表的问题;与财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科研经费在线认领等,切实为教师带来便利。以经费认领为例,银行来款信息直接推送到科研创新服务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在线查询认领,平台自动生成入账申请表,认领信息与项目信息、经费卡信息和人员信息自动关联,线上完成经费入账。入账完成后,科研人员即可在线预约经费报销,无缝对接经费使用,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科研人员“最多跑一次”。发票办理、预算追加、经费外拨和结转等功能也即将实现线上审批办理,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 结语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科研的持续性、项目要求的多样性和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科研管理部门应当遵循科研规律,总结管理经验,克服管理难点,加强全过程管理、精细管理、规范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从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科研项目出绩效、出成果,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管理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