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职业道德课程基于“问题·思辨·构建”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2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9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金融教学模式

李 娟

(广西财经学院 金融与保险学院,南宁 530021)

1 对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念最早由20 世纪50 年代的英国社会学家提出,该方法强调教育的双边互动合作,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杜威(Deway)提出的“干中学”,皮亚杰(Piajet)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大卫·科尔博(David kolb)提出的体验教学论等,都为参与式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归纳了参与式教学法的系列方法,如课堂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等,为世界各国参与式教学理念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典型范式。李超玲(2012 )指出了当前参与式教学面临的问题及难题——创新。武玉华(2016)分析参与式教学的表象是围绕学习提供形式各样的活动,以便学习者全程参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在学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内化,提高学习能力,全程主题词为师生平等民主。

2 开展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1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金融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凸显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来看,在短期暴利的刺激下,头顶光辉的华尔街精英们将“注重公众利益、注重风险控制、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金融职业道德准则弃之不顾,从而推动了世界性危机爆发。在我国,银行“飞单”事件,保险业欺骗投资者行为和资本市场中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行为频频发生,说明职业道德的缺失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

2.2 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呈现出被边缘化迹象,传统大学教育更侧重于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没有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讲授法,间接举几个案例,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不同的是用PPT 代替板书。

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境遇。学生的学习不是因问题催生而成,而是获得现成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不是个体思维的“探险”,而是涉及感知与记忆的低级参与。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教材为主,其他参考资料为辅,按照教材内容体系按部就班地一章接一章地学习,至于这些内容怎么来的,它们与现实生活以及教育实际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非要学习它们,学生不得而知。这种知识本位地“教教材”,并不能体现知识的建构特性,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活动。

2.3 国家层面: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从历次金融危机及众多金融犯罪案件的发生可以看到,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全球金融业能否良性发展。金融专业的学生是未来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

2.4 人才培养层面: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养成对道德和法律的敬畏之心。

2.5 个人发展层面:拓展学生职业生涯,提升人生幸福感

国内许多银行的招聘过程会涉及很多非结构化的面试环节,以考察应聘者的道德水准、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也是对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视。由此可见,具有较高道德品质的学生,在将来的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受到青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所以,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修养和职业情操的人。

3 构建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基于“问题·思辨·构建”模式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对于国内高校而言,金融伦理学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被忽视的问题,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认识和迅速弥补金融伦理的教育缺失就是要正确面对金融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思辨·构建”式参与教学模式,该方法以“问题”为起点,以五个主题统领课程内容,围绕每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最后“构建”出金融职业道德课程的核心知识体系和职业素养。

“问题·思辨·构建”式参与教学模式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问题,理清概念和内涵,开始教学导入环节。金融职业道德课程不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涉及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容较为抽象,应该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二,以“问题”为起点,进而进入“思辨”环节,这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思考、辨析、辩论、展示等环节勾画出每个主题模块的知识图谱。第三,将知识内化于心,“构建”出金融专业人才所特有的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这是落地环节。

3.1 主要内容

(1)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建设现状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切实了解当前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建设的现状,尤其是存在哪些不足。

(2)基于“问题·思辨·构建”模式的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参与式教学的主题进行确定与分解。将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以下五个主题模块:金融行业的特殊本质、风险意识、心理素质、法律法规知识和价值观。

(3)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问题·思辨·构建”式参与教学模式的构建:围绕着五个知识模块与金融职业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掌握这些模块的知识(思辨,为什么),围绕五个知识模块培养出金融行业特殊的职业道德素养(构建,怎么做)。

(4)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问题·思辨·构建”式参与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根据每个知识模块内容的特征选择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构建知识图谱、即兴演讲、情景演练等不同的参与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2 主要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金融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设计“问题·思辨·构建”式参与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

(1)用“问题·思辨·构建”式思路对金融专业职业道德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与重构。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本质、风险意识、心理素质、法律法规知识和价值观”五个主题模块,从而构建出课程教学的总体框架。

(2)探索金融专业职业道德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实践路径,即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实施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思路,形成“问题·思辨·构建”式参与教学模式的基本路径。

(3)探索金融专业职业道德课程“问题·思辨·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推广途径,探索大面积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方法。

4 “问题·思辨·构建”式教学改革路径

4.1 发现问题

在该环节中首先要分析道德素养、法律法规意识、风险意识、心理健康状态与金融行业的关系。分析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然后通过典型的违背金融行业职业道德的案例给学生还原真实的职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人物出现了哪些问题,是道德问题、风险意识问题、价值观问题,还是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如果涉及法律问题,那么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并要承担怎样的行为后果。

4.2 探索原因

在该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探索金融的本质,了解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及对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特殊要求,针对为什么要培养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然后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索案件发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案件,是道德的缺失、人性的贪婪,是制度建设的滞后,对人的行为没有适当的约束,还是环境影响?通过思考,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阐述原因,从而拓展了思考维度,并通过对原因分析向纵向延伸,进一步挖掘思考的深度。

4.3 构建知识与价值体系

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构建遵守职业道德、坚守法律底线、拥抱理想信念的价值体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起金融行业特殊本质的知识框架、隔离风险的主观意识、对抗压力的心理调适能力、牢固的法律底线思维和合规的金钱价值观、向善的人生价值观、利他的社会责任感等知识和价值体系。通过“发现问题”和“探索原因”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知道了金融从业人员的行为边界在哪里,懂得了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在内心构筑起抵御诱惑、严格自律的坚实防线。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金融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P2P金融解读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