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主题式教学 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2021-11-22卞晓丽
⦿卞晓丽
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已经开设了很多年,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信息技术意识、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软件操作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和音体美课当成文化课学习之余的放松课,在课堂上随意浏览网站、玩游戏等,极大影响了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技能呢?开展主题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契合心理特点,设计主题
在主题式教学中,最关键的是主题的设计,既不能是教材中的知识点,那样会枯燥乏味,也不能偏离知识点,那样就失去了教学意义,完不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既能迎合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题。
例如,在教学“初识scratch”一课时,如果教师一上来就讲解scratch软件的知识,学生会觉得生涩难懂、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放开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会浏览很多无关的网站,看似都在主动探索,实际上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收效甚微。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示运用scratch软件制作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确定主题:运用scratch软件尝试制作大鱼吃小鱼的动画。在这节课中,学生结合教材,查阅相关网站,互相交流,尝试运用scratch软件制作动画。最后不论学生是否制作出出色的动画,都会通过探究的过程,对scratch软件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主题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因素,设计紧扣教材知识点、易于操作的主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设计导引问题,研究主题
一节课在设计好主题之后,通过开展有效的研究完成主题才是其重点。在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运用什么知识或通过什么途径来研究主题。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深入到学生中去,细心了解学生的困惑,实时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或者设计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本节课的主题,直到完成主题,实现既定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初识scratch”一课时,教师设计好“运用scratch软件尝试制作大鱼吃小鱼的动画”这一主题之后,学生会比较迷茫:什么是scratch?它和动画有什么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计算机和手机中的画面、声音、游戏等都是通过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编写而成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从网上查找scratch软件的知识,进而明白:scratch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然后设计导引小问题:scratch软件的操作界面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是你熟悉的按钮?这样学生就会跃跃欲试,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尝试制作动画。
在学生研究主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注意在时间上适时引导,在问题的难度上把握好,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既能在能力范围内完成主题,又能通过自己一步步实践,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指导迁移过渡,深化主题
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加强对各知识点的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发展规律,高效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或将其他学科知识甚至生活中的知识迁移到课堂中,深化教学主题,最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整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彩色世界”一课时,教师设计本节课主题:创办个人小画展。让学生运用画图工具,描绘出心中的彩色世界。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了解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操作方法,再通过网上查阅操作技巧,逐步完成绘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美术课所学色彩的知识,和画图工具有效整合。让学生识别运用画图工具中的各种按钮,然后结合美术课色彩搭配、色调原理、构图比例等美术知识,画出丰富多彩的彩色世界。在一节课中,不单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学,更是美术知识、美育教育的迁移和整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合理地进行知识的迁移过渡,深化教学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可以运用主题式教学法,还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情境法等教学手段,打破或枯燥乏味,或乱哄哄、放羊式的教学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