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翻译中风格的传达

2021-11-21白明月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风格

白明月

【摘要】风格是诗歌整体艺术性的核心,是评判诗歌翻译的关键。本文选取沃兹涅先斯基诗歌《戈雅》为例,结合飞白先生的译文,从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刻意传达以及风格流失的补偿三方面,探究如何在诗歌翻译中通过仿照原诗的艺术形式,传达艺术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风格;沃兹涅先斯基;《戈雅》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107-02

一、诗歌风格的可译性

诗歌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凝练的表达方式,兼具“音美”“形美”和“意美”,被认为是文学的最高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认为诗歌不可译者不在少数。诗歌翻译的困难在于,译文不仅要正确传达原诗语言的意义,还应再现原诗的意境,达到与原诗基本一致的音形意美,也就是要做到风格对等。

风格的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里的难题。风格是一个复杂抽象且模糊性很强的概念,不同学者出于不同角度往往界定不一。《辞海》中,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文学修辞学》中,白春仁先生从作品文本结构出发,进一步将风格定义为“作品里包孕的一个修辞体系。”把抽象的风格具体化。因此,认识和把握诗歌的风格便有迹可循。

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至关重要,风格的传译问题也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翻译的关键在于理解与重现。既然风格是可以认识的,认识风格要着手于作品的艺术形式,那么再现原作风格也可由此入手。

首先,贴近原作风格的关键在于弄清其语言的内部结构规律。正如赫拉普钦科所说:“作为风格的现象,诗情语言发挥着复杂的职能,创造出文学作品的语气结构,如果没有这东西,任何一种风格的部分都是不存在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风格又依附于语言,不同诗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手段,在选词、音韵、节奏等方面有着诸多考量。正是诗人对语言的独特审美运用,才构成诗歌独有的风格。既然诗歌中的语言是可译的,那么,从语言方面考察风格,抓住诗歌内部语言形式的独特之处,便是抓住了诗歌风格的基本。

其次,需要把握诗歌语言呈现内容。诗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与编排,呈现出独特的意象意境,带给读者以整体的印象与感悟,从中体会诗歌的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原诗语言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传达原诗的“神韵”。诗歌的风格之所以难译,在于诗意难以捉摸,加上双语差异,原诗的“言外之意”往往很难准确传达。但由于“诗意是特定的意思在特定的诗形的作用下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诗学效果”,是形与意完美结合的结果,因此,通过对原诗意象的传译以及诗歌形式的贴近,仍是可以勾勒出其艺术风格的大致轮廓。

由此可见,诗歌的风格并非不可译,关键在于如何译。

二、《戈雅》汉译本中风格的刻意传达

风格既然渗透在诗歌的各要素中,那么在译诗过程中往往无意间就已经传达出来原诗的风格,但难免出现偏离或疏漏。因此,要贴近原诗的风格还需要译者自觉地发挥主动性,深入探究诗歌内部的规律体系,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把握原作风格的主导特征。以下以沃兹涅先斯基的诗歌《戈雅》为例,结合飞白先生的译文,作具体阐释。

沃兹涅先斯基是一位极具特色的先锋派诗人,他曾表示“诗人的主要共同点在于他们彼此不相似”。《戈雅》便是诗人独具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是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典范。

首先,据诗人回忆,其童年时期正值战争肆虐的年代,戈雅画册中“战争的灾难”景象与现实交融在一起,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用“戈雅”指代“战争”。诗歌开篇表明:“我是戈雅”,以此来点明诗歌的主题。同时,诗人在每一诗节中用“Я”引出同一句法结构,将Гойя、 горе、голод并置,在整首诗歌结构中构成平行对照,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语义上实现相互补充,为“Я”赋予了多重含义。这样“战争的灾难”的悲惨景象就更为形象地呈现出来。

另外,诗歌中用多个意象的组合营造诗歌的意境,在意境中透露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诗中“Глазницы воронок”“Я — голос Войны”“Я — горло Повешенной бабы”同样置于平行的位置。不同的是,这些意象都是更为确切具体的人身体的某个部位,在之前的基础上将“Я”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化,也强调了人与战争的关系,将战争与人结合起来。综合来看可以发现,诗人将一系列战爭中的景象堆叠呈现,描绘出战争世界的悲惨与灾难景象,从而表现战争中人的痛苦与悲伤,揭示反战的主题。

飞白曾指出,“诗性语言虽然仍是一种‘符号’,但它是与指称性符号大不相同的艺术符号,它的指向不再是标准化的、单一的、干瘪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多义的、散发着辉光和光晕的艺术境界。”在《戈雅》这首诗中,词语间并不是意象的简单堆砌,而是有着相近的联想,在同一语境中渲染出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正是译者要抓住的原作艺术特色。

在飞白的译文中,忠实于原诗词义,将“戈雅”“苦难”“饥饿”一一对应,无意中已然传达出原诗的战争氛围。此外,译者有意将“Глазницы воронок мне выклевал ворог”处理为“把我的眼窝啄成弹坑深洼”,与之后的“我是呼喊,战争的呼喊”以及“我是喉咙,绞架上女人的喉咙”形成一致。这样一来,译文中既传达了原诗所强调的战争与人的关系,又保持了原诗的语义关系,抓住了原诗独特的风格特征。

其次,诗意的形成离不开形式,形式的缺失必然影响表达的效果。飞白认为,“一首诗的真正内容或诗性内容寓于形式之中”,并强调译文要“逼近原作的形式”。因此,在形式上,飞白在译文中尽量保持了原诗的长短句形式以及句法结构。另外,由于俄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和词序上有所差异,译文在不改变原诗特点的基础上,为了符合汉语的语文习惯,调整了个别顺序结构。例如,将“городов головни / на снегу сорок первого года.”译为“41 年的雪野上/各个城市烧焦的骨架”。这样一来,在译文中,语义通顺的同时,实现合辙押韵,并且与上下文在形式上构成平行对照,再现了原诗的语义结构特点。如此一来,译文既完整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也忠实于分行的形式,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尽可能地贴合了原诗的风格。

三、《戈雅》汉译本对风格流失的补偿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指出:“诗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本身存在差异,原诗的音响效果及其传递出的信息和音乐性往往很难直接翻译出来,这就会造成原诗风格的流失。因此,需要译者通过翻译补偿的方法来模拟原诗的风格。

“翻译补偿是一种翻译技巧,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与译语诸多的差异以及译者的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原作的某些内容、音韵效果、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力难免难以表达而有所损失,译者意识到某些损失可以通过运用某些手段进行补偿,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诗中“不可译”因素带有的风格特色。

在《戈雅》中最突出的不仅是形式美,还有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戈雅》中“гойя”“горе”“голос”“года”“голод”“горло”“голой”有着共同的语音重复(го),并且在位置上构成平行对照,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成为整首诗的主旋律。同时爆破音“г”与元音“о”组合在一起,渲染了一种战争时期可怕而强烈的氛围,放大了诗中愤怒与恐怖的情感,在朗读时鲜明有力的音响与意象组合构成整体的战争印象,具有强大的气势和感染力,让读者仿佛置身战场般听到警铃作响。

原诗通过重复的音韵增强了诗歌情感表现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但由于俄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原诗中“го”的重复在译文中很难得到保留,难免造成风格的流失。因此需要译者通过翻译补偿的方法,平衡本土语言的表达方法与原诗的艺术形式,从而再现原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以看到,译文中译者大量使用含有辅音g,k的词组,如“弹坑”“各个”“骨架”“空旷”“高挂”等,不仅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响效果,增强了朗诵的效果,同时兼顾了词义的对应,最大限度地补偿了原诗的语音特色。此外,译文通过更加工整的结构对仗,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原诗的节奏感与音乐性,使之在诗歌原义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证句法、语音等贴合原诗的风格特点。

总体来说,虽然在译诗时通过音响的再现与结构上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原诗韵律的内涵,补偿了缺失的音乐性。但由于俄汉语言的差异,很多时候诗歌韵律形式的美感无法完全翻译出来,这就需要译者在本土语言资源中寻找相似的等价物,通过补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模拟出原诗音韵结构的风格特色。

四、结语

飞白先生曾提出“风格译”理念,认为“风格是译诗艺术的核心”,主张“译者应努力把诗人原作的个性风格显现出来,实质上也即把原作诗艺的独特形式显现出来”。但诗歌篇幅短小,形式严谨,语言简洁含蓄,风格要素融合压缩在每一层次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能追求“神似”。因此,在译诗的过程中传达诗歌的风格,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解并鑒别原诗的风格,只有准确捕捉到每一位作者、每一首诗歌中的主导风格特征,尽可能地模拟其语言修辞风格和音律风格等形式方面的风格特色,才能以更贴近原诗风格的形式呈现,从而让读者更真实地领悟到诗人及原作的风格气质。

参考文献:

[1]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53.

[2]陆永昌.俄汉文学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39.

[3]王东风.诗意与诗意的翻译[J].外语研究,2018,35(01):56-64.

[4]王林.最有现代感的苏联文学家——沃兹涅先斯基[J].外国问题研究,1987,(04):30-36.

[5]飞白.译诗漫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62-316.

[6]飞白.世界名诗鉴赏辞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935.

[7]夏延得.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68.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风格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