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生态致思的初显

2021-11-21朱丽洁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偶然性必然性

【摘要】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比分析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点,发现了两者的观点存在根本差异,即在有限的自然下,德谟克利特持听天由命的“无自由之定在”的宿命论观点,伊壁鸠鲁则持人定胜天的“无定在之自由”的唯意志论。马克思在继承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他认为应该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起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坚持天人合一的“定在中的自由”的和谐论观点,而这也是马克思生态致思的初次显现。

【关键词】马克思;必然性;偶然性;和谐论;生态致思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50-03

当前,学界对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而忽略了马克思《博士论文》等其他著作关于生态思想的阐述,本文将试图从《博士论文》来阐释马克思生态致思的初次显现。

一、“无自由之定在”——听天由命的宿命论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分析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两位哲学家的自然哲学观点时,首先分析了德谟克利特听天由命的无自由之定在的宿命论。

(一)必然性思想的生成逻辑

德谟克利特持完全肯定必然性,全盘否定偶然性的决定论,而这一必然性思想的形成也有其内在的生成脉络可循。

1.古希腊时期,崇尚天体进而神化自然

崇尚天体,是希腊所有哲学家的思想遵循,主要通过神性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他们认为“原始物质天生具有神性,即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事物不仅仅表现为它自身的本质,而且还被赋予某种超自然的灵性。在希腊神谱里设有标志自然界的基本元素的神位,诸神分别代表一种自然力量。”[1]对于古希腊的多神教,恩格斯认为“大自然的每一个完美无缺的单独部分都有自己的神,每一条河有自己的河泽女神,每一片森林有自己的森林女神,古希腊人的宗教就是这样创立起来的。”[2]这种自然力量的神性化和灵性化,也使得人们沉浸在自己的神话故事中,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而想要存活于世间,就需要听从神的安排,顺从神的指示,接受神的庇护。

2.师从留基波,继承并发展必然性思想

幼时的德谟克利特做过玛伽僧侣和迦勒底星相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是在浓厚的希腊神学氛围中成长起来,其思想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受神学的影响。之后德谟克利特师从留基波,继承其师的必然性思想。留基波提出“没有什么事情无缘无故而发生, 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和必然性。”[3]留基波用因果原则来解释事情发生的必然性,并且认为事情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计划和有意义的。德谟克利特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他认为宇宙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世间万物是由原子的漩涡运动,即必然性构成的。

(二)必然性思想的理论意蕴

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方面,必然性是世界万物的缔造者;另一方面,因果律是理解和解释必然性的中介和桥梁。

1.世界万物的缔造者——必然性

在《博士论文》中,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点蕴涵了他对自然力、自然规律的态度,他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认为必然性是命运,是法,是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4]25世间万物因必然性而生、因必然性而灭,世界由必然性所创造,必然性是万物的缔造者。这种观点无疑与前人阿纳克西曼德的“命运”不谋而合。必然性是万物运行的“法”,这个“法”是指的是什么。其实早在德谟克利特之前,赫拉克利特就开始将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称为“逻各斯”。这个“逻各斯”是支配一切的“命运”,是指导一切的“东西”,是“必然性”,亦是人们行事需要遵从的“法”。德谟克利特的“法”是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涵义大体一致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按照各种必然性和逻各斯运动、相互抗击、和碰撞而形成物质实体,最终创造出整个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就是这种必然性的实体反映。德谟克利特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具有宿命论色彩的决定论,认为必然性操控一切。

2.理解必然性的中介——因果律

德谟克利特还借助因果规律来进一步阐释必然性,他认为“存在着一系列的条件、原因、根据等等,这种必然性是通过它们作为中介的。”[4]27例如,人在饥渴的情况下,喝到水后心情就会变得舒畅,德谟克利特认为渴是人获得这种愉悦感的必然性原因。水是生命之源,当人们感到饥渴的时候,会自觉主动地去找寻水源,以使生命得以延续。饥渴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实在的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本身带有必然性,这是因为水在自然界本身就已经存在,而不是人们在脑海中凭空想象的,更不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而随意创造的。

事实上,德谟克利特并没有避开偶然性,他没有看到人因为渴而发挥了能动作用去解决渴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喝到水之后心情才变得愉悦起来,他忽视偶然性的存在,忽略偶然的能动作用,只强调人的发展只是一种“无自由之定在”的状态。

二、“无定在之自由”——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

伊壁鸠鲁虽然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虚空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却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即人定胜天的无定在之自由的唯意志论。

(一)斯多亚学派对必然性思想的继承

斯多亚派学者确信有一种宇宙命运在支配一切事物,他们相信有一种普遍同情或宇宙法则在使宇宙各部分成一体,这种观点与希腊时期的占星术高度一致,即通过天体决定人类的生存。斯多亚学派早期宣扬宇宙实体是神、天命、命运,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应该压制自己的私欲,而服从和顺从自然的支配,具有明显的禁欲主义倾向;中期更是强调在自然的强大力量之下,人要从清心寡欲逐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后期更是直接主张人要安于现状,服从命运,要将个人生死完全交给命运来支配。斯多亚学派崇拜天體和自然的同时,也反映了其服从命运、畏惧自然、顺从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实则是一种听天由命的心理。同时,人生而有罪的理念根深蒂,自然对人的惩罚被当作救赎,一种躯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救赎,人不需要有能动作用,更不需要用能动作用去改变,只需服从这种天命的安排即可。

(二)伊壁鸠鲁创造性提出偶然性观点

伊壁鸠鲁则完全反对必然性,并通过将偏斜作为一种“实在的可能”、将想象作为一种“抽象的可能”彰显偶然性。

1.“实在的可能”对偶然性的彰显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两种运动,即一种是直线运动,另一种是原子间的相互排斥。直线运动,是指原子由于自身重力而作直线式的下落运动;排斥运动,则是指原子之间存在着本质或一般的差别,运动过程中因为这些差异而相互排斥着。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这两种运动的基础上,伊壁鸠鲁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种运动形式,即原子偏斜运动。在原子的运动过程中,直线是它的形式规定,规定着原子的运动轨迹,是原子自由运动的定在。但原子在自身的能动作用下发生偏斜,偏离直线,使自己从自身的定在中解放出来,从而形成物质实体。伊壁鸠鲁认为排斥是原子自由和直线约束相对立的外在表现,而偏斜则是原子本身所具有偶然力量的体现。

伊壁鸠鲁除了阐释偏斜的实在的可能性,还强调了想象的抽象的可能性,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肯定偶然性这一范畴的支配性地位。

2.“抽象的可能”对偶然性的凸显

在宇宙空间,万物的缔造通过原子的偏斜表现为一种实在的可能;在思维领域,自我意识的能动性通过想象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可能。

伊壁鸠鲁认为“被某些人当作万物主宰的必然性,并不存在,无宁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4]25伊壁鸠鲁肯定人的偶然能动性,否定神的必然决定性,认为主宰万物的必然性——神并不存在。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偶然作为一种蕴涵可能性的现实性,只要对象是可能的,是可以想象的就行了,至于这种可能性是否成为现实,那是无关紧要的。”[4]27-28想象是偶然能动作用在思维领域的表现,虽然极具抽象性,但对人们的行为活动有着预见性和指导性作用。如果想象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就是一种能够实现的理想;而如果想象超出事物发展规律,就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但在伊壁鸠鲁看来,重要的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想象,不需要考虑这种想象是否符合实际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更不需要思量这种想象是否可以成为现实。这种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任意想象,其本质是偶然性在思维领域里展现出的一种唯意志论观点,是唯心主义立场的显现。

另外,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是在必然性中虽然痛苦不堪,却也只能顺从天命的安排。伊壁鸠鲁认为在必然性中生活是非常不幸的事,人应该生活在偶然性中,在偶然性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三、“定在中的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论

马克思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必然性于偶然性相统一的,这也表明了他所想要实现的是定在中的自由。

(一)阐释必然性与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两位哲学家在彼此的理论建构和实际应用当中,也发现了所持观点的现实困境需要对方的观点来补充。所以马克思认为必然和偶然虽然相互对立,但也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是德谟克利特用一生走访大半个世界学习各类知识,竭力掌握所有因果关系,在大量具体的实证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发现“在一般的东西和神性的东西开始的地方,他的必然性概念同偶然没有差别。”[4]26这里一般的东西开始的地方,无疑是人们开始进行思考的时候,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更是人们具有能动性的时候。必然性是人们通过偶然性习得的,是偶然性的产物,所以这个必然性概念同偶然是相一致的。而神性开始的地方,是神被创造的开始,也是凸显人性自由与否的时候。马克思认为人把诸神当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创造出来的,它传达了人类对解放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是人主观能动作用的体现。一切神灵的存在是因为人的偶然性,人们通过思维的可能性创造出了具有必然性色彩的神灵,神灵开始反过来禁锢人性的发展。神性,一方面展现人性自由;另一方面禁锢人性发展。

马克思还发现了宣称偶然主义的伊壁鸠鲁也注意到了必然性的存在意义,但“他为了避免承认任何必然性,甚至否定了选言判断。”[4]26选言判断本身包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两种元素。这一论断的存在让伊壁鸠鲁意识到偶然之外还有必然的存在,但为了坚守偶然主义立场,他断然否定了选言判断,否定了必然性的既在性。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必然性或者偶然性并不是万物运行得以运行的唯一条件,必然性与偶然性虽然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即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

(二)协调遵从自然规律与发挥能动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将这一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的思想延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认为,“如果个别的自我意识事实上从属于自然界的规定性,或者自然界事实上从属于自我意识的规定性,那么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规定性,即它的存在,便会停止。”[4]62无论是个别自我意识从属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从属于个别自我意识,此时的“我”都没有实现其真正的自在自为的发展。个别的自我意识在与不同于它自身的他物发生关系,当这个他物是自然时,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真正自由发展是相矛盾的,因为人要实现的自由是摆脱了存在和自然的束縛,无所依凭的状态。自我意识与自然发生联系,且不是彼此的附属品和产物时,自我意识才是自由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实现真正的自由,必须消除纯粹自然对人的束缚。纯粹自然力量对人的束缚则表现在自然力量的强大,个体力量的弱小至只能任由自然统治着人类社会,操纵着人们的思想,而毫无能动作用。无论是外在的定在,即自然对人的束缚,还是自身内在的定在,即欲望对真正自我的羁绊,此时的人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发展是在掌握自然运行的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规律之后,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三)实现自然的人道主义与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认识到排斥的物质存在形式,而伊壁鸠鲁则认识到排斥的感性意识形式,即自我意识的自由与定在相排斥,这种排斥可以通过偶然性——想象来解决,形式虽具有主观性,却不乏为一种超越。马克思还发现了“伊壁鸠鲁应用了排斥的一些更具体的形式。在政治领域里,那就是契约,在社会领域里,那就是友谊。”[4]38伊壁鸠鲁创新性地发展了排斥,将其范围扩展到政治、社会生活领域。马克思在继承两位哲学家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超越,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仅与内在的定在相排斥,而且与外在的定在相排斥,并在这双重排斥中得到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成定在中的自由,形成契约式、友谊般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不是自然支配、统治人类的听天由命的发展模式,也不是人类支配、统治自然的人定胜天的发展模式,而是一种自然的人道主义与人的自然主义相统一的发展模式。

四、结语

马克思的生态致思在《博士论文》初显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到“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人通过自由自觉有意识的活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自然界中进行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提到“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6]马克思将人臣服于自然界的“无自由之定在”状态,归纳为纯粹动物式的意识。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使人像动物一样,因为缺乏能动意识而不得不屈从于自然界。

参考文献:

[1]冒从虎,张庆荣,王勤田.欧洲哲学通史(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20-2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

[3]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 (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

作者简介:

朱丽洁,女,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偶然性必然性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博士论文贵在有创见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国家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
Unit 15—16易混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