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儿童电影中的“游戏精神”

2021-11-21叶艳琳

今古文创 2021年43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情节人物形象

叶艳琳

【摘要】 儿童理应是儿童电影的主要目标受众,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因此儿童电影应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也应该通过游戏看世界,“游戏精神”应当成为真正体现和确立儿童电影美学品格的一种永恒的精神。中国电影由于受到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其教化功能,以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和受众的儿童电影更是如此,因此“游戏精神”在创作中常被压制。然而,“游戏精神”作为人的天性和艺术的本性,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潜藏在一些优秀的中国儿童电影中,显得弥足珍贵。本文梳理了中国儿童电影中“游戏精神”在人物形象、拟人体形象以及情节和动作三个方面的表现。

【关键词】 儿童电影;游戏精神;人物形象;拟人体形象;情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098-02

游戏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即使在没有参加游戏的时候,游戏的精神气质—— “游戏精神”也常常渗透进人们平凡的生活、体育比赛或艺术活动中,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色彩。因为“游戏精神”不考虑外在的、功利性的目的,倡导对规则的建设和尊重,强调主体性的自由和平等,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呼唤真挚的情感和身心的愉悦,“它把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完美带入不完善的世界和混乱的生活当中”[1]。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充当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儿童的思维和人生状态非常接近游戏中的人的思维和状态,因此“游戏精神”也代表了儿童精神。

儿童电影应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世界,便应该通过游戏看世界,“游戏精神”应当成为真正体现和确立儿童电影美学品格的一种永恒的精神。中国电影由于受到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过于强调其教化功能,以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和受众的儿童电影更是如此,因此“游戏精神”在创作中常被压制。然而,“游戏精神”作为人的天性和艺术的本性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潜藏在一些优秀的中国儿童电影中,显得弥足珍贵。本文将梳理中国儿童电影中“游戏精神”在人物形象、拟人体形象以及情节和动作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人物形象的游戲性

儿童因其身体的弱小、知识的局限在以成人为主导的真实生活中无法与成人平等相处,心理能量常被压抑,于是游戏就成了儿童释放能量的“乌托邦”,因此在游戏中儿童形象被赋予了顽皮和“反儿童化”这两大特征,儿童电影中的儿童形象也是如此。

顽皮表现为儿童对成人制定的逻辑和规则的打破,它的深层动机为儿童对自由和力量的向往,因此不应被道德法律所批判,正如班马所说:“顽者非劣,而正是儿童精神和少年状态的重要表现特征,这种‘玩’和‘顽’的深层机制之中,便是由生命冲动带来心理能量(包括身体行为)的释放形式,也是由生长目的带来心理能量(符号)的投射形式——游戏,所透露出来的一种追求‘能’和‘力’的性质,成为突破表层而透视玩和顽的一个理解点。”[2]

《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在被富人领养之后,为了逃脱富人的管束,大闹宴会、撕破华服,最终重新回到以前自由的流浪生活。

《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子因在战争中目睹亲人惨遭杀害一夜之间变得成熟懂事,但仍不乏儿童应有的顽皮天性,把各种“坏”事干尽,比如耍赖咬胖墩的胳膊,堵胖墩家的烟囱,把手枪藏到老鸹窝里。

儿童的“反儿童化”指的是儿童不愿意做儿童,刻意扮演成人的心理倾向。[3]因为一方面他们深感因为自己的儿童身份在生活当中受到了来自成人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禁忌,在成人权威、社会权威面前,他们会显现出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在成人看来无忧无虑的童年实际上充满了压抑;另一方面,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扮演形形色色他们渴望成为的诸如老师、司令之类的能与力的象征性角色,脱离了儿童身份之后有助于儿童参与未来实践。

在《三毛流浪记》中,三毛在流浪生活中彰显出过人的智慧和强大的生命力,连成人观众也对他佩服不已。具备“游戏精神”的战争题材儿童片常常淡化儿童在战争中身心受伤的弱者形象,相反把他们塑造成战争小英雄形象,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智慧与力量,在与敌人斗智斗勇中痛痛快快地释放了心理和生理能量。

此外,儿童科幻片中的儿童形象因被赋予了超能力,也具备了“反儿童化”的特征。1988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仅仅用47万人民币的成本造就了一个中国的 “哈利· 波特”。影片中塑造了一个看似常人却生来带电,有着超能力的儿童形象——贝贝。贝贝因带电被家长告诫要跟其他人保持距离,以免误伤别人,因此同学都误认为他性格孤僻,非常讨厌他,贝贝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自卑。后来,他利用超能力实现了很多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比如他随时可以让下课铃响起,让游乐园的飞船启动,更厉害的是他电了高年级同学和成年小偷,把他们吓得魂飞胆丧。他的超能力帮助他释放了压抑已久的生命力,同时还获得了同学们的崇拜和接纳。

儿童电影中的成人形象也常体现“游戏精神”,他们往往具备成年人应有的强大和担当,同时还会保有童心,愿意“蹲下来”和儿童平等对话,不再是高高在上让儿童心生畏惧的权威,而是儿童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和游戏伙伴。《小兵张嘎》中的区队长罗金宝叔叔,在嘎子失去亲人之后,对张嘎子心生同情,但他也不把嘎子当作弱者去保护,而是带领嘎子参与战争,敌人斗智斗勇。

二、拟人体形象的游戏性

心理学实验已经证实儿童的思维属于潜意识的、是非自觉的,它试图营造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来改造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儿童的运动和感觉机能发展较早,而侧重于思维调节的额叶、胼他体发展较迟,所以导致了儿童思维“惊人的混沌状态”。儿童思维的这两方面特征导致了儿童思维的“泛灵性”,即儿童分不清心理的和物理的东西,他们以为天地万物,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有机物,都像人一样有生命和情感,所以他们可以和任何物体对话,沟通情感,成为朋友。儿童电影的“游戏精神”体现在它尊重并充分认识儿童的这种思维特征,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可爱的、有生命力的、情感丰富的拟人体形象。

关于童话的研究中,将人类以外的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以后的形象称为拟人体形象。[4]拟人体形象最常出现在科幻、童话、神话、魔幻题材的影片中。

《小梅的梦》是一部木偶和真人合拍的故事片,在女孩小梅的梦境中小木头人自己爬起来,自己修好了腿,又帮助布娃娃洗干净。他们修好了所有被小梅弄坏的玩具,他们在房间里欢闹嬉戏,并搜集散落一地的积木,搭建起一个富丽堂皇的玩具王国。

《小铃铛》也是一部木偶和真人合拍的电影,家喻户晓的小铃铛是一个木偶,在小满的梦境里,木偶复活了并和小满成为朋友。他们为了赶回木偶剧团参加演出竟招来一匹神奇的飞马带着他们遨游在空中。

《宝葫芦的秘密》中,在小学生王葆的梦境里,一只有魔力的宝葫芦让王葆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也让他洋相百出。这些拟人体形象进入到儿童角色的生活中使银幕生活超越了儿童观众的日常生活,在影片中儿童无所不至、无所不能,在惊险刺激、荒诞幽默的情节中满足了儿童对充满意外的不寻常经验的渴求,通过这些经历释放能量,获得补偿和愉悦。

三、情节和动作的游戏性

儿童时期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接受机制是以动作为标志的外放的方式,儿童的思维也是以动作性思维和操作性思维为主。[5]因此,儿童电影的情节和动作较为外显,并且往往通过对其进行游戏化的处理加以夸张、外化。

战争题材儿童片是中国儿童电影史上最突出的成果,诞生了《小兵张嘎》《鸡毛信》《三毛从军记》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其中《小兵张嘎》后来先后被重拍成电视剧和动画片。战争题材儿童片深受儿童观众欢迎源自战争中具备了游戏的本质特征——人在其中尽情释放力量,正如班马所说:“人类游戏精神发展的一个阴暗而不幸的变种。”[6]此类影片通过将儿童角色塑造成小英雄形象,增强儿童在情节线中的主动性。此外,强化与敌人斗智斗勇过程中的幽默和欢乐,在强调战争的惊险刺激的同时,弱化了战争的残暴和血腥以及给儿童带来的心理创伤。此外,影片突破了写实主义表现战争的模式,通過喜剧的力量表现创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讽刺,充满了悲悯情怀。

除了在主要情节线上进行游戏化的处理之外,对其中具体细节动作也常进行游戏化的包装。这些动作都是观众所熟知的,但通过游戏化的包装之后,显得夸张、幽默,还尽显强大的生命力量。《三毛流浪记》中,三毛饥肠辘辘,当他在路边看见贴广告的糨糊,就端起来咕咚咕咚喝个痛快。《小兵张嘎》中,张嘎子把手榴弹藏在玉米里,即便是在枪林弹雨的时候,他依然淡定地啃着玉米,在关键时候把玉米手榴弹扔到敌人中,为赢得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结语

现如今,电影、电视、动漫等视听文化产品占据了少年儿童很大一部分精神生活,对他们的审美、价值观等起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儿童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儿童电影理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责,如何让儿童观众心甘情愿地沉浸在电影世界中接受教育便成了儿童电影创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创作者应该“蹲下来”,站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用游戏的态度来创作,赋予作品“游戏精神”,才能让作品吸引儿童观众,进而实现其艺术及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2]班马.前艺术思想[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522.

[3]班马.前艺术思想[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518.

[4]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

[5]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59.

[6]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103.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情节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