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 · 莫斯利《蓝衣魔鬼》的国内研究综述
2021-11-21沈思月胡笑瑛
沈思月 胡笑瑛
【摘要】 沃尔特·莫斯利是美国当代闻名于世的非裔侦探小说家之一,他的处女作《蓝衣魔鬼》自发表以来获得了无数奖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国内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角度多样,本文将从叙事学、话语与权力、空间理论、心理学、隐喻的角度对国内研究状况进行评述与梳理《蓝衣魔鬼》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研究的成果,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此建议,为后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沃尔特·莫斯利;《蓝衣魔鬼》;国内;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3-0014-03
一、沃尔特·莫斯利《蓝衣魔鬼》
沃尔特·莫斯利(Walter Mosley,1952—)是美国当代闻名于世的非裔侦探小说家之一。1952年出生在洛杉矶,父亲是一名非裔美国人,母亲来自俄罗斯犹太人移民家庭。正是由于家庭成员种族的多样性和黑人民族灿烂的遗产,使他对种族问题和黑人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有了多方面的理解。作为美国当代文坛备受推崇的非裔小说家,他已出版作品超过34部,并且被翻译为21种语言,其中作品包括小说、科幻小说、政治专题和青少年小说等,并且以侦探推理小说和犯罪小说闻名于世。
自1990年处女作《蓝衣魔鬼》(Devil in a Blue Dress)出版以来,莫斯利收获了许多跨越了不同文化界领域的奖项,如夏姆奖、约翰·克雷西新血匕首、安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好书奖、冒险者精神大奖、欧·亨利奖、格莱美奖、美国笔会终身成就奖和2020年获得的美国文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章,莫斯利是该奖项32年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黑人男性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被《纽约时报》和美国出版界评选为当年的畅销书,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更是对莫斯利的侦探推理赞不绝口。
莫斯利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文学创作,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说《蓝衣魔鬼》,一经问世便立即取得了读者和文学批评家的称赞,毫无悬念地拿下当年最佳畅销书,该小说深刻地揭露了黑人犯罪与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内在联系。小说的主人公易兹是生活在洛杉矶的二战退役黑人,他迫于房贷接手了一个寻找一名叫达芙妮的白人女孩的任务,从此被卷入到金钱、政治和无尽的欲望旋涡之中,这部作品既有对传统侦探小说风格的继承,又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内涵方面有所超越。研究《蓝衣魔鬼》不仅可以了解莫斯利及其作品,体会其作品中展现的黑人侦探文学特征,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思考种族压迫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及非裔美国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性,建构相互扶持的生存空间。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对莫斯利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伴随着他的文学创作逐渐丰富与深入,国外文学评论家多从语言政治、权力与话语、叙事学、黑人文化身份以及互文性等多重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国内关于莫斯利的研究起步较晚,译本引进时间也较晚,于201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但通过莫斯利笔下的现代侦探小说,带来了粗狂而古老的野生气息,颠覆了白人作家笔下的现代文明,这些都吸引着中国学者对莫斯利的研究。本文将按照研究视角方法原则,如叙事学、话语与权力、空间理论、心理学、隐喻的角度对国内研究状况进行评述,梳理《蓝衣魔鬼》的研究现状,由此帮助国内学者科学地理解该做的研究重点,以期挖掘新的研究视角。
(一)叙事学
叙事学特点是侦探小说最为突出的文学特征,有很多学者选择运用叙事学视角对该小说进行批评研究。学者张永钢(2009)篇名为《活特·莫斯利小说〈蓝衣魔鬼〉叙事特征解析》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国内第一篇研究《蓝衣魔鬼》的文章,采用叙事学理论作为支撑,并从侦探小说传统、叙事语言和叙事情境三个方面分析莫斯利的代表作《蓝衣魔鬼》。该文章关注的重点是小说的叙事理论,其次是叙事语言,因而使得这篇文章不仅在语言上展现黑人话语的独特魅力,更能突出这部侦探作品中包含的种族、身份等主题。[1]特别是笔者指出莫斯利运用娴熟的经验自我引导叙事方法,将经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不断转换从而产生悬念,这种全新的悬念艺术不仅提高了读者参与度,更是给侦探小说的传统写作方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以叙事学理论作为支撑来研究侦探小说,也为研究其他通俗文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学者刘泽(2020)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空间叙事视阈下的沃尔特·莫斯利〈蓝衣魔鬼〉解读》,选择以叙事理论角度分析这篇文章,但较前人的研究角度更加细致、更加新颖。笔者选择用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分析《蓝衣魔鬼》中非凡的空间叙事技巧。作者围绕地质维度的空间复合体、时空体维度的历时空间复合体、文本维度的空间建构从而体现了莫斯利对于非裔美国人生存困境、文化和身份的问题,表现了莫斯利对非裔美国人命运的高度关注,对不公的种族歧视制度的强烈批判。[2]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视角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莫斯利的叙事技巧和小说中深刻的种族主题,同时这篇论文丰富了研究侦探小说的视角。
(二)规训权力理论
规训权力是少数族裔文学作品关注的重点,国内也有学者选择规训权力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在小说《蓝衣魔鬼》中,黑人不断遭遇着白人强加在身体和灵魂上的压迫,然而在看似反抗的流动越界实践中反而加固了黑白种族界线,也使之成为非裔美国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羁绊。有学者正从这一点出发,运用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着手分析这部侦探小说里包含地对现代规训社会的批判。其中就有学者王晓瑞(2019)的文章《规训权力视阈下〈蓝衣魔鬼〉中的越界书写》指出,黑人为了改变现有的生存窘境而不得以进行越界行为。显性越界以空间的分配为主要表现。而隐形越界更多的是以易兹的种族意识的觉醒来外显。[3]文章指出易兹遭受来自白人外界的权力压迫,也遭遇了自身人格异化的变化,这由此唤醒了他体内对黑人身份的追求。通过描写不合理的越界,莫斯利由此提出了当代黑人弱势群体的生存策略的思考。
王晓瑞(2019)的硕士学位论文《解读〈蓝衣魔鬼〉中的福柯式规训权力》,依旧以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分析莫斯利的作品。相对前面的那篇文章,这篇文章在层级监视的基础上补充了另外两个概念,规范化裁决和检查,通过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小说中易兹的生存在规训权力的运作。重点讲述了小说主人公易兹在规训权力制约的生存环境下如何摆脱阶级压迫—身体压迫和话语压迫。[4]笔者指出莫斯利通过描写黑人群众面对不公平的种族歧视和压迫,呼吁非裔人民和其他少数族裔的人民应该坚持不懈的与以规训权力为主导的美国社会做斗争,追求自由、平等和话语权。
(三)空间书写
另外也有学者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对小说进行了科学梳理。小说《蓝衣魔鬼》中存在着诸多值得挖掘的空间意象,学者王晓瑞(2018)在文章《〈蓝衣魔鬼〉中的空间书写与生存困境》指出,小说从物理空间变换后的自我迷失、心理空间异化中的精神畸变及社会空间压迫下的奋力抗争展现当代黑人生存的现状。该学者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依托来研究文本的空间意向,主要是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及社会空间为切入点,以此来揭示空间内涵与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5]笔者以空间理论作为载体,对文章的空间性进行描述,并且加以文本展现的种族压迫、社会不公、政治腐败,为读者再现了二战后的美国社会。莫斯利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作家,肩负起向大众揭示黑人的艰难生存状况和白人种族压迫,同时呼吁黑人群体要努力建构生存空间,争取自由和平等。笔者以空间理论的角度为研究莫斯利小说提供了新的多维视角。
(四)心理学视阈研究
国内有些学者注意到了小说中的心理学特征,如学者庞好农(2012)的文章《多重人格、幻听人格与后继人格—— 〈穿蓝裙子的魔鬼〉之心理学视阈研究》从分身性多重人格、良性幻听人格和贪婪性后继人格三个方面探讨莫斯利在这部小说里所揭示的欲望驱动与人格裂变的内在联系。[6]笔者指出莫斯利关于欲望在人格分裂方面的巨大驱动力,描写了精神分裂中人格多重化的外在表现,因而揭示了黑人在种族主义社会环境里心理扭曲的痛苦,也体现了黑人在困境中寻找自我的努力。以心理学角度的人格分裂表征的描写,这种跨学科的角度开拓了当代非裔美国侦探小说写作的新途径。
(五)隐喻
小说中丰富的隐喻描写激发了国内学者对此的科学研究。学者张蓝予(2015)从中得到启发写了《非裔美国文学中都市“地下人”的文学传统与超越—— 〈蓝衣魔鬼〉的“地下人”形象和隐喻》。传统非裔文学的“地下人”通常是指黑人卑微的社会身份,因而毫无存在感。笔者指出易兹被隐喻成“地下人”的形象。“地下人”易兹坚定而清醒地规避黑人身份这个社会风险,以侦探身份深入白人世界,隐藏自己的财富这个角度,看作是对传统“地下人”形象的拓展和超越。刻画了易兹作为新黑人的代表,从现实出发主动探索黑人出路并进行自我拯救。[7]莫斯利笔下的新黑人的现代意识和自主精神把黑人形象推上路自立自强的新高度,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地下人”文学传统的超越。这一研究发现将“地下人”的隐喻意义与黑人侦探小说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突破已有的思维内涵,激发读者的参与度。
(六)其他研究
族裔性是少数族裔作品永恒的主题,国内也有很多学者针对小说突出的族裔性和民族身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研究。黑人男性主体是非裔美国文学的族裔特点之一。学者芈岚(2015)的文章《莫斯里小说〈蓝衣魔鬼〉中男性主体身份的分裂与同化》指出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在黑人男性身份,结合易兹的黑人退伍士兵的双重身份,应该如何面对重重身份危机,寻找自我主体身份。笔者指出莫斯利通过解构易兹自我主体身份、构建作为本我映像的他者以及达芙妮的身份冒充等方式来建构易兹分裂性的主体身份。[8]通過从社会性身份建构和文化表演理论的视角观察,黑人男性在后殖民时代在身份构建中经历的异化,有助于理解黑人群体的自我身份定位,以及为黑人男性如何应对当代社会带来的双重身份危机。
非裔美国文学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即对家庭的渴望,对身份的认同、对民族根的文化的追寻。学者杨梦媛(2015)以家为主题线索,写了《论“易兹·罗林斯”系列小说中非裔美国人对家的追寻》,该文将研究范围扩大至莫斯利的“易兹·罗林斯”系列小说中,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易兹为代表的二战后黑人对家的追寻,对民族身份认同感的追求。双重追寻下体现的是在美国梦的幻影下,黑人难以获得话语权与尊重。[9]因此得出追寻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失败的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但同时激励了非裔美国族群为争取平等而做出伟大斗争。
三、结论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对非裔美国作家沃尔特·莫斯利作品的研究,研究视角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通过当前的国内的文献梳理,研究方法趋于相似,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描写和规训权力的角度,缺乏创新视角。关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达芙妮,没有文章对她进行系统的批评与评论,国内文章研究的重点全部倒向男主人公易兹,然而达芙妮作为一名越界失败的黑白混血儿对小说的族裔主题有深刻的影响,具有十分高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有学者注意到了小说中存在在非常丰富的隐喻表现手法,如色彩、空间、语言与人物形象,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完全展开分析。
因而宏观上来看,莫斯利的其他作品中文译本引入晚并且少,国内研究目前尚未形成对莫斯利这部作品研究的系统脉络,缺少整体把握莫斯利作品的著作。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研究视角趋于老套,生搬硬套文学理论,如某些视角下的研究;第二,在同一视角下的研究缺少联系性,相对孤立;第三,暂未有学者涉及莫斯利的其他作品,研究对象过于单一;第四,缺少以莫斯利少数族裔身份的独特视角下的侦探小说与其他侦探小说的对比分析。虽然相对国外,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由此可见相关的研究正在初步形成,视角也逐渐开阔。
参考文献:
[1]张永钢.活特·莫斯利小说《蓝衣魔鬼》叙事特征解析[D].河南大学,2009.
[2]刘泽.空间叙事视阈下的沃尔特·莫斯利《蓝衣魔鬼》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王晓瑞,王绍平.规训权力视阈下《蓝衣魔鬼》中的越界书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1):114-119.
[4]王晓瑞.解读《蓝衣魔鬼》中的福柯式规训权力[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5]王晓瑞,王绍平.《蓝衣魔鬼》中的空间书写与生存困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498-501+507.
[6]庞好农,刘敏杰.多重人格、幻听人格与后继人格—— 《穿蓝裙子的魔鬼》之心理学视阈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2,(10):68-71.
[7]张蓝予.非裔美国文学中都市“地下人”的文学传统与超越—— 《蓝衣魔鬼》的“地下人”形象和隐喻[J].外国语文研究,2015,1(04):38-42.
[8]芈岚.莫斯里小说《蓝衣魔鬼》中男性主体身份的分裂与同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3):39-44.
[9]杨梦媛.论“易兹·罗林斯”系列小说中非裔美国人对家的追寻[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