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天价”自画像背后的艺术家传奇
2021-11-21孙晓昕
孙晓昕
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理事们画布油彩 伦勃朗 1662年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
伦勃朗(全名为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出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一位富裕的磨坊主。17世纪的荷兰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信奉新教的荷兰人不喜欢浮夸的巴洛克艺术,鸿篇巨制的历史画在当地少有市场,而肖像画、静物画颇受欢迎,一些富裕的市民喜欢集体出资请画家制作群体肖像画。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是伦勃朗受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而创作的肖像画。群体肖像画类似于今天的集体照,不过,伦勃朗不喜欢呆板的构图,他打算参考历史画的构图,让肖像画“讲故事”。他巧妙地构思了教授讲课的场景:学生们围在解剖台周围,认真听教授讲解。画中,教授后面的学生手里拿着一张纸,仿佛是课堂讲义,实际上,里面写着所有出资订购者的名字。这张有着画蛇添足嫌疑的纸是画家不得已而为之—所有人共同出资,却有人处于画面的近景,有人处于画面边缘,有人正面朝向观众,有人仅露出了侧脸,而画面最亮的地方却是一具尸体。伦勃朗为了权衡艺术品位与挑剔的赞助人利益,不得不添上了一张名单。
自画像画布油彩 伦勃朗 1659年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使伦勃朗一举成名,之后他又迎娶了富商的女儿莎士基亚,走向了人生巅峰。一幅创作于1633年的银尖笔素描记录了画家的订婚场景,伦勃朗在作品上题字:“今天是1633年6月8日,我们订婚的第三天,这幅画是照着我妻子21岁时的样子画的。”银尖笔绘制难度较大,一旦落笔就不能改动,因此要求画家下笔要准确。在这幅小画中,画家仔细地画出了妻子的容貌特征—画中的莎士基亚戴着一顶草帽,她一只手扶着脸庞,一只手拿着花,仿佛刚从野外归来,热恋中的莎士基亚眼中流露出对画家的依恋与爱慕之情。伦勃朗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在1634年的《画家和妻子莎士基亚》中,画家穿着华丽的服饰,朝镜子中的自己举杯,莎士基亚坐在丈夫的腿上,微笑着看向镜子。此时伦勃朗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肖像画家,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他买了一栋房子,用于收集艺术品和古董。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的作品,这幅画的全称应该是《弗兰斯·班宁·柯克上尉领导下的阿姆斯特丹第二区民兵队》,画面原本也不是夜景,是因为画面表层的清漆年代久远而变暗,让人们误以为是一场夜间巡逻,今天《夜巡》的名字替代了原来冗长的画名而广为人知。虽然每个民兵队员都为这幅巨大的油画出了钱,但伦勃朗并没有在画中对他们一视同仁:队长弗兰斯·班宁·柯克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他正与身着黄色衣服的副队长交谈着;画中其他队员有的隐藏在阴影中,有的只露出了半张脸;一个淘气的小女孩无意间冲进了巡逻的队伍中,成为画面的焦点。伦勃朗通过乌得勒支画派间接地接受了卡拉瓦乔艺术的影响,成为一代“光线”大师。在《夜巡》中,伦勃朗想要创作一幅充满动感和光影效果的艺术作品,而非简单的群体肖像。
画家和妻子莎士基亚画布油彩 伦勃朗 1634年 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夜巡 画布油彩 伦勃朗 1642年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藏
纵观历史,艺术赞助活动贯穿了西方美术的发展,赞助人是艺术创作的发起者与资助者,他们为画家提供资金、作品主题,甚至构思作品,画家按照赞助人的意愿完成作品。为保障双方利益,在艺术赞助活动伊始,双方签订合同。直至19世纪,现代概念的“艺术家”诞生,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赞助模式。17世纪,荷兰的艺术家们“先行一步”,他们通过开放的艺术市场兜售作品,这种“冒险”使得他们不得不遵循市场的供求法则—他们可能因作品受到市场欢迎而获利颇丰,也可能被市场抛弃而无法养家糊口。伦勃朗的一生就经历了这种戏剧性的跌宕起伏。
莎士基亚肖像伦勃朗 1634年 柏林国家博物馆藏
有关伦勃朗《夜巡》的争论成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公案。有人说是伦勃朗过于考虑画面的戏剧性而忽略了那些被画在阴影中的队员的需求,导致赞助人拒绝接受作品,画家名誉受损,负债累累。实际上是艺术市场的趣味改变导致他的作品不再受到欢迎,生活陷入困顿。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莎士基亚去世,留给他一笔可观的遗产,但此时伦勃朗的声望开始下降,14年后,债主拍卖了他的房子和藏品。16 6 9年伦勃朗去世,只留下了一些破旧的衣服和画具。
杜普教授的解剖課 画布油彩 伦勃朗1632年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馆藏
伦勃朗的一生异常勤奋,留下了近千幅作品,其中包括大量自画像,这些自画像也是伦勃朗跌宕起伏一生的最好注脚。伦勃朗早年的自画像无论神态还是服饰都有些许浮夸—他身着高档服饰,戴着昂贵的金项链,向观众展示自己精心打理的小胡须。然而,伦勃朗生命将尽之时的自画像又趋于坦率直白,他甚至不介意让观众直面自己衰老的脸庞,他用犀利的目光扫视着镜子中的自己,观察着人类容貌的秘密,讲述着自己的孤独与苦难,这也是伦勃朗肖像画的精彩之处。这些肖像或许是不美的,但却是有意思的,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