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以桂枝附子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1-11-21王浩翔梁薛辰李兆勇杨少锋
张 斌,杨 雷,王浩翔,梁薛辰,李兆勇,聂 颖,杨少锋
(1.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 长沙 410100;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占颈椎病类的60%~80%,主要由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病理组织压迫或者刺激神经根,出现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伴有上肢麻木、颈肩背部僵硬、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困扰人们生活[1-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SR高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逐年增长,并且有年轻化趋势[5]。目前治疗CSR主要是通过非手术综合治疗[6],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CSR为现代医学名称,与中医学的“痹证”“项强”“项背痛”相似度较高[7]。而对CSR中医证型分类,主要是以八纲、气血、脏腑辨证为主,可分为风寒痹阻证、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等[8],中医学界尚未完全统一。由于CSR证候复杂,难以用上述证型全面概括,所以临床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差异较大。而《伤寒论》以病-证-方组合模式,以六经辨病辨证为主,脉证病同治,为中医辨证论治之祖。本课题采用六经辨证方法,以桂枝附子汤治疗CSR(太阳病表阳虚证),将CSR复杂的证候分经论治,探究六经辨证治疗CSR的可行性,既对个体实施个性化治疗,丰富“六经辨证”内涵,也是应用六经理论指导慢性筋骨疾病治疗的一种创新[9]。本研究拟观察桂枝附子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太阳病表阳虚证)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10](1)存在神经根性压迫,出现与颈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一致的典型根性症状和体征。(2)上肢牵拉试验或者压头试验阳性。(3)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神经根周围出现骨质增生或骨赘,甚至出现椎间孔狭窄等;磁共振(MR)显示神经根受压,水肿、变性等。(4)排除其他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如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及颈椎骨质实质性病变(如骨结核、肿瘤等)等。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根据《伤寒论》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拟定太阳病表阳虚证诊断标准。主症:颈、肩、上肢部位疼痛、活动受限,身体沉重,怕冷;次症:汗出,乏力,上肢麻木;舌象: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虚或涩。主症满足1项或以上,次要符合2项或以上,结合脉、舌象即可诊断。由3位副主任中医师及以上人员确定,有异议的病例,不纳入本研究中。
1.2 纳入标准(1)符合现代医学CSR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年龄18~60岁;(4)无肝、肾、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者;(5)可按要求完成治疗者;(6)可配合随访判断疗效者。
1.3 排除标准(1)有药物过敏或不愿意接受中药治疗者;(2)因颈椎外伤或手术等原因引起类似颈椎病疼痛表现;(3)有脊髓受压、神经受损等手术治疗指征,非手术治疗存在风险者[9,11-12];(4)有肝肾功能、造血系统等原发疾患、严重外伤、感染性疾病、精神病、皮肤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的患者;(5)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疾患,或者需要手术干预的疾患,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干扰;(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7)不遵医嘱或者资料缺失影响安全和疗效评定。
1.4 研究对象60例病例来为2019年1—12月长沙市第八医院(13例)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例)脊柱科就诊的患者。所有患者详细记录病史(纳食、情志、大小便)、中医资料、查体资料和影像资料等。本研究通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审查(ZYFY20190105),根据制定标准进行病例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CSR患者60例,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按入组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1.5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以桂枝附子汤治疗。方药组成:桂枝15 g,炮附片15 g(先煎1 h),炙甘草10 g,生姜10 g,大枣12枚。由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中心煎煮。规格及服法:每剂煎煮取药液400 mL,均分2袋,早晚分服。
1.5.2 对照组 以西药治疗,参照《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版》[9]制定。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0.2 g/粒),口服,1粒/次,2次/d;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0.5 mg/片],口服,1片/次,3次/d。
1.5.3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后3个月电话随访;治疗期间其他疾病治疗方案不变,但是课题外CSR治疗需终止。
1.6 观察指标(1)疼痛:患者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从0~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2)中医证候积分:根据CSR中医主要证候分级量化表评定中医证候积分。(见表1)
表1 CSR中医主要证候分级量化表[13]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4]评定。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 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同组间和异组间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者使用Wilcoxon检验;重复测量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所有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时间效应,两组均如此;两组患者VAS评分总体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改善VAS评分效果不相同。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结束时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可以治疗CSR患者出现的疼痛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疼痛效果相仿。
治疗后3个月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VAS评分高于治疗结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未见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5);说明治疗组药物缓解疼痛效果维持较久,对照组疼痛症状出现复发;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疼痛疗效巩固上优于对照组。(见表4、图1)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F时间主效应=754.950,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5.154,P分组主效应=0.027;F交互效应=11.471,P交互效应=0.075;与治疗前比较,aP=0.000,bP=0.000;与治疗结束时比较,cP=0.540,dP=0.000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治疗后3个月 F P治疗组30 6.23±1.52 2.13±1.36a 2.20±1.40c 320.159 0.000对照组30 6.16±1.39 2.06±1.11b 3.30±1.76d 183.430 0.000 t 0.125 0.785 -5.361 P 0.901 0.436 0.000
图1 VAS评分交互效应轮廓图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所有患者不同时间点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时间效应,两组均如此;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总体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两组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效果不相同。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结束时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能改善中医证候;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缓解中医证候效果明显。
治疗后3个月时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未见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5);说明治疗组药物在缓解中医主要证候方面效果较好,且疗效持久,对照组药物在缓解中医主要证候方面短期有效果,但不持久。(见表5、图2)
表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s,分)
注:F时间主效应=836.967,P时间主效应=0.000;F分组主效应=290.254,P分组主效应=0.000;F交互效应=73.078,P交互效应=0.141;与治疗前比较,aP=0.000,bP=0.000;与治疗结束时比较,cP=0.504,dP=0.000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结束时 治疗后3个月 F P治疗组30 13.80±1.65 6.43±1.50a 6.60±2.15c 489.711 0.000对照组30 13.73±1.84 9.30±1.66b 11.37±1.50d 193.001 0.000 t-0.839 -14.785 -13.909 P 0.405 0.000 0.000
图2 中医证候总积分交互效应轮廓图
3 讨 论
颈椎病是骨伤科门诊中最常见疾病,是颈肩臂疼痛的常见原因,尤其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屈颈频率增加,伏案时间延长,致使颈椎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而CSR占颈椎病60%~70%[15-17],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9]。现代医学认为,CSR主要由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产生病理组织,刺激或者压迫颈神经根,在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疼痛[19-20]。
中医无CSR的病名记载,散见于“痿病”“项强”“痹证”等论述中[21],其中痹证与CSR症状吻合度较高[22]。《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三邪合而伤人,伤及皮肉筋骨,出现疼痛、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等;其中风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致病特点常使人头面、肌表受袭,出现汗出、颈肩疼痛、恶风等症状,而腠理开泄,汗出过多,易阳气受损;寒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阳气,而寒性“收引”特点,易使人体筋脉、关节、肌肉出现拘急不适,表现为颈肩肢的僵硬疼痛症状;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害人体阳气,且“重浊黏腻”特性,致使湿邪袭人出现阳虚、怕冷、肢体困重和乏力等症状。可见风寒湿三邪导致的痹证以疼痛、困重、怕冷和缠绵难愈为主要特征,其中阳虚症状最为多见。
张仲景创立“六经传变”理论,开创了六经辨证及辨证论治之先河,但是古往今来,六经辨证理论多应用在伤寒外感病及内科杂病中,在筋骨疾患中应用相对较少,尤其论述CSR,甚少论述。然而六经之理,内外杂病皆可用之,正如《伤寒来苏集》[23]:“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杨少锋教授临床总结发现,应运六经辨证治疗CSR,疗效显著,所以着重构建六经辨证理论治疗CSR的体系。杨少锋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从以下3个方面将CSR归属太阳病的理论依据:(1)病证部位相合:由《伤寒论》原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知太阳病的主要体征为“头项强痛”,《伤寒论》原文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些条文为项背部的僵硬、疼痛、活动不灵活,当属太阳病的范畴,可见CSR症状与太阳病症吻合。(2)解剖结构:太阳经在循行中经过肩项背等部位,例如:“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下行项后,一支挟背抵腰,一支循背下行”;“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在解剖结构上支持CSR属于太阳病的诊断。(3)病因病机:CSR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体虚为本,外感风寒湿邪,而太阳经为一身藩篱,具有抵御外邪侵袭作用,外感邪气,首先侵犯太阳,依次传入他经。《诸病源候论》:“以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机关,则使筋挛,邪客于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所以邪犯太阳出现项部不适。以上3个方面证实CSR在“六经辨证”当属太阳病的诊断。所以太阳受邪,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去濡养,出现肢体筋脉不通和不荣的病理变化,则出现太阳经所属部位项背肩部疼痛、僵硬、活动障碍,所以CSR在症状部位、解剖结构及病因病机都与太阳病相一致。
CSR病机主要是正气不足为本,风寒湿邪侵犯为标。从病因和患病特点上决定了CSR患者易有阳虚表现。(1)CSR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久:年老病久者脏腑精血易耗损,而人体阳气主要以精血为化生之源,精血亏虚易造成阳气乏源而亏虚,所以病久者必伤阳气,可见CSR患病特点决定了其易致阳虚。(2)风寒湿邪相合形成痹病最易出现阳气虚衰不足的情况。(3)伤及经络:督脉为阳脉之海,与手足六阳经交于项部大椎穴,项部受邪可使督脉痹阻,出现全身阳气不振;且项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为经脉所过之要道,头身气血相贯之要冲,亦是全身气血、经脉、筋骨肌肉之枢纽,项部太阳经脉受邪,出现阳脉气血不畅,营卫不调,出现怕冷、疼痛、乏力等症状。综上,CSR多出现阳气虚损表现,由于发于表,故称“表阳虚”,临床表现以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为特点。
根据《伤寒论》原文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本是治疗湿邪在表兼有表阳虚而引发的周身疼痛。结合上述六经辨证理论分析,CSR患者主要表现是项、背、肩、上肢等部位的疼痛、僵硬、活动障碍,部位上属于太阳经,而CSR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痹病,伴有不同程度的阳气受损。从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中记载“伤后易感寒,新伤先发散”的临床感悟,以“异病同治”,从六经辨证-太阳病表阳虚证角度出发,以调营卫-温腠理-止痹痛为法,本研究选择桂枝附子汤治疗CSR(太阳病表阳虚)。桂枝附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增添附子,加重桂枝用量而成,此方不仅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而且具有燮理阴阳、疏通经络之功;所加附子为温热之品,具有温腠理、协调阴阳、振奋阳气之功,而发挥温阳散寒、止痹痛的作用;全方相配具有调和气血、补阳、温阳、散寒止痛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6%(26/30);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疼痛改善方面,桂枝附子汤可以达到非甾体类药物相仿效果,短期疗效较好,且远期药效持久。综上,应用六经辨证之法,以桂枝附子汤治疗CSR(太阳病表阳虚证),理论与实践可行,完善了“六经辨证”方法在CSR中应用,丰富了“六经辨证”的内涵,拓展到了慢性筋骨疾患的治疗,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