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STEM素养的思考
2021-11-21李颖
李 颖
(福建省厦门市第九幼儿园 福建 厦门 363000)
引言
提起STEM素养的培养,不少幼儿园教师都认为自己依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专业参照教材的缺乏、自身科学素养的不足都是是探索过程中的拦路虎。但在如今的技术时代,对于幼儿STEM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尤其幼儿在3-5岁这个年龄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更应把握这一特殊阶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性,科学设计、耐心引导,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STEM素养。
1.当前幼儿STEM素养培育的困境
1.1 对幼儿自主能动性培养重视不够。幼儿STEM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激发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的大脑主动进入思考状态,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主动进行探索。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并非填鸭式的灌输,但是仍停留在机械的发问情形之下。即教师意识到了科学活动的进行需要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师生互动,但是在问题的设计上仍然“火候不足”。在科学活动“冬天的小麦”中,教师为了让幼儿认识到温度对于小麦成长的重要作用,主动发问:“天气冷了,小麦也会怕冷吗?”“小麦想不想像我们一样穿上一身衣服呢?”“我们要不要把塑料膜盖在小麦身上呀?”“盖在身上小麦会不会透不过气?”“我们要不要再扎一些孔让小麦呼吸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其出发点是为了起到启发的作用,但是很明显,答案本身已经体现在问题中。幼儿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在发问的过程中也没有预留出幼儿反思和质疑的时间,甚至部分教师还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提出问题的行为。幼儿还没来得及想到将保温膜覆盖在小麦的身上,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对此现象,有些教师反映,其实有时候不是不想给幼儿留足时间,而是活动时间本来就是有限的,有时候幼儿又很久想不出答案,自己只好将答案放在问题中。而这种方式是不利于激发幼儿自主能动性的,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将知识一股脑告诉幼儿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1.2 教学内容设计不科学。幼儿STEM素养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在3-5岁这个年龄阶段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其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也因年龄而受限,对于一些生涩难懂的物理化学知识很难有兴趣。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容易没有把握好尺度,有的将科学活动设置得过于“不接地气”,以“空气的组成”为例,幼儿对于二氧化碳、氮气、臭氧这样的名词非常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对这几种气体有一个直观的感知,所以,虽然此次活动融合了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吸引幼儿参与,但活动开展过程中小朋友很容易就失去了兴趣,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了教学内容的选用上,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生活,不能很好地调动幼儿的探索兴趣,STEM教育还强调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索,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若脱离了生活情境,则会让科学活动显得抽象、难以理解。
2.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STEM素养的对策研究
2.1 重视幼儿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师应当主动研习幼儿STEM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能动性,要注重问题设置的技巧,问题设置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为了设置而设置。故教师不要将问题的答案直接蕴于问题之中,应注重有效的提问策略,在采用启发式的问题之后要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幼儿举手或者有表现出要发言的迹象,教师要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忽略幼儿的表达。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幼儿的现有认知科学设计问题,问题不要脱离生活实际,也不要脱离幼儿现有的知识储备,更不能够代替幼儿回答。教师要给予幼儿质疑及科学家式发问的机会,如幼儿提出“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而不是其他材料盖住小麦呢?”“小麦为什么怕冷呢?”来自幼儿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发问的过程中就是思考的过程,体现着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协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探索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幼儿的知识积累程度、幼儿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主题,创设真实的情境,鼓励幼儿通过动手实操的方法进行探索,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带领幼儿从“图画”到“模型”,从“模型”到“实物”,让幼儿在一步步的探索之路上感受科学带来的魅力。
最后,教师需要及时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进行审视和反思,并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记录——分析——归纳的过程中找出活动中需要改进或者值得借鉴之处,以便在下次活动中可以扬长避短。
结语
幼儿STEM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以及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及科学设计,教师要紧抓STEM素养培养的核心与关键,为幼儿筛选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内容,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优化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且教师也要通过自我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发挥好带头人和引路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