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阅读:从知识的积累走向生命的体验
2021-11-21⦿孙凡
⦿孙 凡
传统的扫盲式阅读力求将文本讲透,教师脱离文本的语境繁琐的解析、机械的训练,学生成为被动灌输的对象,他们缺少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剥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本应鲜活丰盈的语文缺少生命的活性,阅读活动变得单调机械,阻碍了学生阅读情感的形成,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理解并内化文本的过程,教师要增进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自主体验、积极探究中形成不同的理解。教师要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大胆提问,与他们开展平等的对话,为学生的交流调整方向,以促进学生体验的深入。学生在体验阅读中会形成敏锐的感知,能增进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让他们在阅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增进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表达情感,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体验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进入阅读角色,激活他们的阅读经验,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满足他们探索求知的需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体验。在学习古诗内容时,由于作品距今年代久远,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难以引发他们合理的想象,教师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突破时空的局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能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的期待。如在学习部编本三上《夜书所见》一课内容时,教者创设情境: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丝丝凉意以及黄叶纷飞给人带来思乡的情绪,你还记得学过哪些思乡古诗?谁来说一说。今天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思乡的古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教师创设情境要具有直观性,以形象的手段、丰富的方法来增进学生的体验。情境要具有生活性,具有贴近生活的特点,学生的体验才会最深刻,才能引发学生融入文本,才能让他们的情感体验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运用直观体验法,让学生观察所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也可以运用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创设情境,能增进学生的代入感,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二、品味语言,丰富自身体验
阅读要立足文本语言,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实现“言”与“意”的转换。学生要对语言进行加工,品味文本的关键词句,体会词语中渗透的情感。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形象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感知,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教师要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要以读促品,引学生范读、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细细地品味语言,促进自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如在学习部编本三上《秋天的雨》一课内容时,学生通过品读“缤纷世界”,感受雨的神奇。教者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学生从“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等词语中理解“五彩缤纷”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想促品,学生在品读语言中引发相关的回忆,从而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再创造。教师要挖掘文本中描述生动的词句,并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三、组织对话,深化学生体验
学生通过对话,能增进自己的理解,开展语言体验的交际活动,能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流畅运用,实现对话特有的价值。阅读,可以让学生理解语言本质、理解作者,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教师了解学生的体验程度,并依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当学生因缺乏相应经验而产生浅表化的体验后,教师要创设虚拟情境,引学生体验、探索,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对于消极体验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寻找内因,帮助他们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教师要与学生开展多元对话,倾听他们的表达,了解学生的体验状态。教师要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的解读,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体验动机。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能引领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在学习部编本三上《在自然的声音》一课内容时,教者让学生阅读、感悟,参与小组的研讨,在共学共研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有的小组喜欢风的声音,读出微风的轻柔,读出狂风的雄壮,并让学生分组阅读,感受风之曲。有的小组喜欢水的声音,有雨滴的敲敲打打、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奏出雄浑的交响曲。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要关注他们的阅读体验,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引领学生思考、感悟,从而能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