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探寻
2021-11-21吴小妹
吴小妹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中心小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法治,这个词语起源于《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现代汉语词典》将“法治”解释为: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法治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法治品格和能力,是法治认知、法治观念,法律知识、法治行为及法治习惯、法治情感的综合体。
2016年,《道德与生活》和《道德与社会》课程名称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与我国的治国方针相匹配的,即“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党的十八大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提出,小学阶段要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
1.以案说法,在探究中懂法
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中的主题二《专门法律来保护》中,当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时,老师可以用以下典型案例去帮助学生提高法治意识,在无痕地去促进情感行为认知。
案例:小李今年14岁,学习成绩不好,小李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小李的父母觉得继续上学也不会有前途,送他去酒店当服务员。后来,他结识了一些不良青年,学会了赌博,曾因偷同事少量钱财受到酒店警告。某天晚上,他进入客房盗窃,触犯了刑法,在逮捕归案时,公安人员特意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扩大知情面,并对小李进行了不公开的审问。
出示案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1:“小李的父母违反了《中华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必须让适龄未成年人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规定。”老师可以适时出示相关法律条文。并引导学生谈感受。学生1说:“我发现保护未成年人,不能仅仅依靠司法人员。”
学生2:“我感悟到一点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谨慎交友。”
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加以引导,对学生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校园欺凌、打架、斗殴、盗窃、破坏公物等,继续用典型案例的方法深入探讨学习。这样,学生技能熟悉掌握、分析理解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危害、后果,又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争当守法公民。
2.情境说法,在体验中敬法
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强调法治内容的有机整合,体现了育人价值,立足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
如在主题三《特殊关爱 助我成长》中,当讲到感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时。老师整合课文四幅图,创设出四个情境“交通警察到学校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火灾逃离’现场演练”“多数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或者票价优惠”“避免未成年人受网络侵害”。老师适时引导“一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文明程度。”引导学生谈感受。
学生1:“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对,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保护好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好自己国家的未来。”
学生2:“我认为咱们国家的文明程度就很高,因为侵害我们权益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及关爱。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而是以问题作为导向,以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为中心,以情景为载体,以对话为引领,以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为追求。让学生尊重法律、认同法律,坚定法治信念,培养法治意识。
3.辨析说法,在思辨中学法
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条例,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识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准确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
如在主题三《专门法律来保护》中,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法庭,给学生相关法律条文的资源包,让学生在辨析探究中学法。
这样的学习是迈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包括学习结果的深度,学习方法的深度,学习参与的深度。更深刻、更真实地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启思明理。
4.实践说法,在参与中用法
把法治意识转化为法治行为和法治实践是培育法治素养的关键。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做法律的宣传者、监督者、建设者和应用者。平时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宣传法律,让身边的人都知法、懂法、守法。在学习中,我们知道我国的法律都在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国务院等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条例时,经常会在其官网公开征求意见。作为有责任的共鸣,我们可以建言献策,发表自己的建议,参与推动国家法制的不断发展。
最后,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理的结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双向渗透,道德教育中要渗透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也要渗透道德教育。这样的相互渗透,道德教育才会有力度,法治教育也会更有境界、更有温度,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也可以说:只有道德与法治达到相互交融的程度,我们教育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