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1-11-21雍海英汪立伟
雍海英 汪立伟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01)
1.选题的来源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设置中,一开始就是自然地理,而且涉及到天文的知识。自古以来,我们人类对宇宙有着不断的探索,执迷于它的广阔,追逐于它的浩瀚。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讲,还没有完全从初中的“老师扶着学”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但是,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大的,对于未知的东西,他们很感兴趣。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际,简单的探讨一下在高一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的概述
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常常会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主动观察情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心理学上,从广义来讲: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地理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地理认知活动中(概念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等)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或实际困难时而产生的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3.高一地理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现状
3.1 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固定化。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初中的学习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思维和方式上存在固定化的现象。同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大部分都是由老师讲授,“扶着”学生学的状态。高一地理开篇就是《宇宙中的地球》,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看到这个学习内容的时候,是充满疑惑的。女生思维能力差,看到这个内容,还会有些害怕和恐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问题意识的产生动机是存在的,但是在原有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还依然认为高中地理是在教给学生识图,认识地理事物,所以问题意识依然很淡薄。
3.2 教师教学的问题。在成绩的强大压力,教学任务繁杂的情况下,教师也将问题意识大部分都是束之高阁了,很少将问题意识渗入到教学中,很多的情况下都是: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这样,学生学的很辛苦,老师教的很疲惫,而且成绩提高的还不明显。学生还认为,这样的老师就会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的疲劳,问题意识也登不上“舞台”。
4.高一地理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则
4.1 主体性原则。在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整个学习的主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高一地理,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同时也存在趣味性和生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将自己有疑惑、有困惑的地方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4.2 多样化原则。结合地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多样化的原则。不能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上,采用一“一刀切”的办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3 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掌握新的知识内容,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网,不要把多年前的老、旧、沉重的问题再抛给学生。知识和信息技术手段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多注意信息手段和媒介的利用,让学生能更容易的去接受知识,去培养新的问题意识。
4.4 结合生活实际的原则。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为了在生活中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高一的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理论的时候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的,而且数学当中的立体几何还没有学到,所以学生的理解上就会存在阻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将生活和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地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5.1 主张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融洽师生关系。在有些课程的学习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体现自己的主体性。例如,我在就学中,在讲到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让学生去扮演不同的企业决策者,让学生去体会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工业布局,他们回答的很好。让学生放轻松的去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2 从兴趣出发,让兴趣引领学生。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地理兴趣的培养和铺垫,对学生提出问题是大有益处的。例如,我们在讲到太阳高度角的时候,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去观察,一天当中早晨、中午、下午,这三个时间段自己影子的长度。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去比较讨论,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肯定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办法把影子的长度记录下来,这样有了自己的亲自试验,学生肯定更好理解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了。让学生积极的现实生活中去找地理,去学地理,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3 尊重学生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不合适的地方的。作为一名教师,在逐渐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是不能对学生有嘲笑,鄙视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质疑。学生提的问题或者想法有不合适的地方,教师应该是正确去评价,去帮助学生修改。尤其在地理理论比较强的内容上,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嫌弃学生的问题不专业等等。例如在讲到地球自转的两个周期时,学生的问法肯定是停留在最直观的现象上,两个周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地理理论性强,地理素养要求高的内容上,教师一定要注意。
5.4 不能忽略基础,把“问题“架空。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地理现象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在讲到大气运动时,基础知识把握不好,后面的提问都是假大空。大气运动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开始,到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最后是气候的形成。这之间的顺序是从理想的简单化开始,一步步的接近现实。
6.总结
目前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失去信心,能保持一个积极学习的态度,从而学会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