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
2021-11-21陈会
陈 会
(安徽省六安二中河西校区 安徽 六安 237200)
1.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工作方式与职业越来越受到科技的影响,甚至有专家预言未来很多职业即将消失而被机器人代替,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职业,因此,也导致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劳动的意义,脑力劳动是否会取代体力劳动?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广大中小学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重视劳动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从现有的高中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学校均开设有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说是能够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基本上能达到很好的劳动教育。但是,劳动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存在着表面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情况,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具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即使有大多数也是把劳动教育课停留在课程表上。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家长们也忽视学生家庭事务和劳动,更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大多数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少,即使有部分家长为锻炼孩子的动手自理能力,也只是让孩子简单的家务。不仅如此,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参与劳动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只是为完成父母家人的任务,甚至通过简单的劳动换取家长的奖励。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应该将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做到“五育并举”,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1 以地理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中地理强调综合性,大多数学习内容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又包含社会科学知识,面对这些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将它们与劳动教育充分融合,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教学《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为让学生掌握流域的综合开发,特别是这个过程中各个方面所涉及的劳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平等的正确观念,笔者以我们皖西地区的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修建以及修缮劳动者的视频,明白在修建水库中数以万计的劳动者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之所以能够用上电、喝到清澈干净的水是都是这些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同时,我顺势告诉学生,在职业选择的时候,虽然分工不同,但是所有劳动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是应该得到尊重,对无私奉献的所有劳动者应该产生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2 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大多数高中学生本来就不喜欢学习地理,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则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应该从课程的开发方面下功夫,结合地方资源,开发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上,可以从地方风土人情、生活资料入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情感。从区域上看,可以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整合利用地方的实践基地活动课程,开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在这些综合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学习家务劳动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职业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能实现劳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曾经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农业生产基地,带领学生开展中药种植、茶叶种植、蔬菜种植等,让他们自己完成农作物、中成药的种植,以此激发他们爱家乡、爱劳动的热情。
2.3 以研学活动为抓手,提高学生勇于实践的劳动能力。在当前背景下,以劳动培养学生劳动专业能力、劳动方法能力和劳动社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开展研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之情,对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提升认知,在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当然高中研学活动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既要让学生看到科学的本质,又要兼顾科学的现象。研学活动不是说走就走的活动,是带着任务的活动,是要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设计的,而不是仅仅简单的把学习搬到课外而己。另外,高中研学活动中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培养,学校和教师要注意对研学活动过程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要重点开发学生的好奇心、质疑精神和创造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在研学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获得丰富的体验。在实际活动中,可以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收集资料、自主探究、现场调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主体,开发出多种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育并举”的局面,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最终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