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构建真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2021-11-21张齐爱

读与写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三角尺量角器竖式

张齐爱

(广东省江门市紫茶小学 广东 江门 529000)

在课堂教学中,却常见老师费尽力气,学生似懂非懂。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课堂看似有趣、开放,实质却逃不过形式单一、深度不够、联系欠缺等现实问题。这样的课堂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触发学生的思维,学习自然不会发生。因此,在“假学”泛滥的当下,我们尚需再进一步,为“真学”而教。

1.优化学习素材,促进深度学习

好的学习素材,不仅能够戳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还能为学生的探索指引方向,有助于学生探索发现规律、数学的本质,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如:《3的倍数特征》

师:今天我们玩一个游戏:每个小组选择一组数字组成三位数,组成的数还必须是3的倍数。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组得多。

(1)1、0、2 (2)1、2、3 (3)0、2、3 (4)1、3、5

(5)2、4、6 (6)1、2、5 (7)2、3、4 (8)3、4、8

小组合作,发现有的数据怎么组都是3的倍数,有的则怎么组都不是3的倍数。

生质疑:肯定是数字有猫腻!

师:好,那我们接下来就研究一下这几组数字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奥秘?

……

以“组数游戏”作为学习素材,首先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组数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怎么组都是3的倍数”、“怎么组都不是3的倍数”,产生了极大地疑问,由此产生了解开疑问、探索内在规律的需要,继而打开深度学习的大门。

2.挖掘数学本质,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倘若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想于解疑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互相质疑、互相解答中逐步挖掘数学的本质,提升核心素养。

如:《小数除法》

一开始,吴老师创设了AA制付款的情境,四个人吃饭,一共97元,97÷4=24(元)……1(元),余下的这1元该怎么分呢?自个儿想想,一会和大家说说。

生1:我列竖式解决的。

生2:1元=100分 100÷4=25(分)

余下的1元每人付25分。

生3:1元=10角 10÷4=2(角)……2(角)2角=20分 20÷4=5(分)

每人付24元2角5分。

师:你们真有办法。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个竖式,有什么启发吗?

生4:我觉得这样列竖式是不是太麻烦了,能不能简单一些呢?

师:麻烦在什么地方啊?

生5:他的竖式中写上角和分。

生6:不写行不行呢?

生7:不写单位就看不出来了,1怎么就变成10了?

生8:加上小数点啊。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如右图除法竖式)

师:同学们真棒,在你们交流的过程中,这余下的1元我们解决了。

当学生的原认知与新知识发生冲突时,学习才会发生。本节课,当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计算)无法解决这道题时,迫使学生不断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就这样,学生在自发的提问、思考、争论中,逐渐理解小数除法的本质(分—分—分),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和思想,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3.关注知识结构,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游离、未及时纳入系统的知识最终都会被遗忘。因此,我们要关注知识结构,打通内在联系,创设生长素材,力求帮助学生把知识“一网打尽”。

如:《角的整理与复习》

PPT出示:由1个点引出的多条射线

师:你可别小看这幅图,今天我们所要复习的所有知识都藏在里面呢!

活动一:找角

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角?谁能上来指一指?

活动二:数角

师:请看左下角这个区域,你知道这里有几个角吗?

(学生思考、完成并汇报想法)

教师总结方法:

方法1:一个一个数。

方法2:计算:3+2+1=6(个)。

活动三:量角、画角

师:画一个和粉红色角一样大的角。

活动四:算角

利用角之间的关系,计算∠1和∠2的度数。

活动五:摆角

师:用量角器很快就画出了一个135°的角,假设没有量角器,有没有其他办法也可以画一个135度的角?

生:用三角尺上90°和45°的角拼起来就是135°。

师: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三角尺画角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个“玩转三角尺”的游戏!小组合作,利用一副三角尺,尝试摆出不同度数的角。比一比:哪个小组摆得最多?

活动6:折角

师:现在,老师要把挑战难度变得更大:如果没有量角器,也没有三角板,只有直尺,怎么画135°的角吗?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尝试,用不同形状(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图形、圆形)的小纸片折出一个135°的角。

这是一节复习课,我沟通了“点、射线、角”之间的关系,创设一幅具有生长性、融合性的主题图,用最简单的素材把零碎的知识进行深化和联结,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化。活动的设计注重梯度性和开放性,如画角环节,从“用量角器你会画吗”,到“没有量角器,你会画吗”,再到“既没有量角器,也没有三角尺,只有直尺,你还会画吗”,层层递进,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习更具挑战性、有效性和深刻性!

要想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唯有改变我们的教学,方能构建真学课堂,以至提升核心素养。就让我们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发有效的学习素材,助推学生打开数学之门;挖掘知识的深层内涵,扶助学生跨越学习路障;打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奔向艳丽前方!

猜你喜欢

三角尺量角器竖式
任务驱动学习:跟着三角尺学角的认识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三角尺上为何留孔
三角尺上为何留孔
量角器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弄脏的竖式
神奇的三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