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建模 高效课堂
——谈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1-11-21李佳佳
李佳佳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想真正推动学生发展,就必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特别要注重学生建模思想的培养。所谓建模思想是指教师带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概括现实中事物的特点,描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结构。培养学生建模思想能够让学生更加简单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性,并能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凸显教学趣味性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之所以觉得数学知识比较头疼,是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在枯燥之中感受数学知识,而且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通常会出现跟不上节奏的状况。面对此种状况,教师要想使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就必须对症下药,弥补学生在数学上产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内容“找规律”时,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本章内容,教师通常会呈现一些直观的图形和事物来引领学生从具象的事物当中找到数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动作做下去,击掌、拍肩、拍肩重复动作三次,这样设计可以为学生思考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凸显数学的趣味性,引领学生开展数学建模。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六一儿童节的主题摆放图,让学生看一看这些物品是随意摆放的吗,即让学生找到图中采取摆放的规律,随后再让学生找到灯笼彩花的摆放规律,以此让学生基于具体的、趣味性的实物,在思维当中建立数学模型。
二、以凸显学生主体性构建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建模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去探索数学知识。通过建模活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提升其探索能力,改变以往机械化的传输式教学。这样有效地将建模思想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索之中,能够使学生在尝试和理解基础之上增加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鉴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能够从具体的实物和图形当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构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构建数学模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先讨论在平行四边形里面画一条线段,能够把它分成什么样的图形,以此让学生通过实际画一画找到不同的分法,进而在实际操作当中构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随后,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拼一拼,看是否能够将梯形转换为平行四边形,以此让学生能够基于两个梯形的组合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构建数学模型,以增加学生体验,让学生生活化所学知识。
三、以凸显学习思考性引出数学建模活动
目前小学教材在不断更新,随着知识点的更新,教学思想和观念也应该有所改变,数学建模既服务于学生,也在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引出建模活动时,一定要凸显学习过程的思考性。可以通过让学生以生活为背景,主动提炼数学模型,从而真正实现让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运用建模思想串联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模块,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以凸显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性。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倒果汁的问题引入,以引发学生从题目入手获取信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活跃化,即教师可以呈现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一个大杯中正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请问小杯、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在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发现小杯和大杯之间可以相互替换,只需抓住关键词,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即可。随后,教师再稍加引导,询问学生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怎样理解,以此就能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基于多种问题的引领就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更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在思考中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推动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通过建模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符号具象化,使跟不上教师节奏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使那些认为数学知识与生活非常遥远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实际化、具象化,进而减轻学生思想认知负担,使学生基于生活实践探索新知,并且能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让学生可以用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