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1-11-21王丽英郭盈盈

就业与保障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匠课程体系校企

文/王丽英 郭盈盈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校企协同的重要性,并在校企协同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文章论述了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重要性,并对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究。

一、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创新的精神理念,主张的是对其产品精雕细刻、追求品质的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并不把工作视为谋取生路的途径,而是对工作存有敬畏之心,并且对自己的事业较为专注,有扛起责任的担当。工匠精神一直对产品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在做事方面追求完美,并且将这些高贵品质内化于心,在外部做到行动一致、知行合一[1]。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迫切需求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正是因为企业需求,致使很多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将此精神融入其中,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学生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方面十分严谨。与此同时,还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好习惯,将这些品质集于一身,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就业道路上更加顺利。企业需要踏实肯干的员工,还需员工具有严于律己的态度,这些要求都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工匠精神培养所得,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不断为企业带来较大的效益。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以往的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的培养,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些忽视掉的部分正是学生们所需要的,也是现阶段社会上不断需求的,因此应当对学生的综合品质加以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校企协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与教学思路

(一)校企协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

校企协同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相互联系,互相之间形成有效沟通。在此期间,能够通过某些重要信息进行彼此联系防止出现偏差。这种创新型合作教学模式已经应用于很多高职院校,它不仅能够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内涵的发展,还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两者共赢正是此模式的目标。但是在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下,职业学校的出发点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差距,两者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导致两者合作的默契度降低,不能在同一动机上对学生展开教育。尤其是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无法时刻参与到对创新人才培养当中,参与度无法与高职院校相提并论,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致使校企之间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高职院校只是单纯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而企业想要从以获利为主要出发点展开教学,两者的方式出现相互背离状态,导致校企合作产生间隙[3]。

(二)校企协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思路

高职院校传统的思路,是指等待企业到学校中进行招聘,并没有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这种旧思路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去吸引各大企业,让更为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努力改变教育理念,以此来适应教育的新变化。各大企业应该有共同的目标,主张从学校展开对人才进行培养,更能够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发展。高职院校应该以企业的想法为前提,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能以生产技能为培养前提,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企业生产技能发展,同时还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再将学科优势运用其中,为学生打造专业学科平台,以此来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最应该注意的是,时刻以行业标准为指导目标,充分将行业特色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不断提高人才在企业当中的适应能力[4]。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了解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时,要以就业为导向展开培养,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高职院校要重视“专业化”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专业化人才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对接。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当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过程中要有更为全面的考虑,保证教学有效进行。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培养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应用,快速与岗位进行对接[5]。在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因此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通过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进行调整,来培养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高职院校还应不断利用学科优势,注重人才培养,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教学目标更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优化课程设计,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体系进行掌握,其掌握程度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对现阶段的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掌握,明确企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针对其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种方式设计出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在对会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该注重会计专业岗位需求的情况,从会计的基础技能开始展开教学,还有财务管理培养以及纳税申报等,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在校教学来进行培养。从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两方面进行综合提升,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高的认知与掌握,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想要设计完美的课程体系,应主张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什么就补什么,以此为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6]。同时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设计时,还应该融入工匠精神,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当中,保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充分将职业素质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再结合岗位的需求为企业培养人才。

(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另外是以高职院校、企业为基础,进行长期发展的共赢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都是以长期合作为基础,不会出现短期、单项的模式,短期模式较为松散,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而长期的合作模式能够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培养,合作关系更为紧密。这是一种基于传统合作模式之上的创新型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将所有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进而提升校企之间的参与度,同时还能将合作模式的资源高度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保证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转变高职院校的陈旧观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剔除,充分调动课堂上的气氛来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7]。高职院校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应做到尊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师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彼此之间有了互动,感情才能进一步升华。其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猜你喜欢

工匠课程体系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