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21-11-21刘亚萍中江县广福五粮春希望小学

灌篮 2021年32期
关键词:汤圆科学知识科学

刘亚萍 中江县广福五粮春希望小学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其人生发展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思想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意识,让学生自觉继承并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九年制义务小学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启蒙的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建立民族自豪感,还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为了实现科学课堂教育中渗入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和寻找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有机运用于教学之中实现科学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科学素材,增加小学科学中传统文化元素

新版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古今知识;以成人的视觉来看——入选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知识都是最为基础知识,而正是小学科学所要实现目的——科学的启蒙性。基于小学科学启蒙性的出发点,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自觉的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寻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故事、事例的素材是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前提。

挖掘和发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科学素材是实现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寻找到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贴切的故事或事例,巧妙地与教学内容接合,潜移默化中实现传统文欢渗入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而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诗、文、词、曲等,传统节日和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传统历法等)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祖国传统文化涉及内容多,涵盖面十分广泛,含有丰富的科学元素;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举例说明寻找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科学素材。

(1)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华夏先民日常生活中,包容并收天文、地理、动植物、气候、医学等众多门类的自然学科的精华所形成的,它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小学科学教学中巧妙利用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科学性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同时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而我国传统节日形成、习俗中蕴藏着比比皆是的科学问题。比如元宵佳节吃汤圆,讲述汤圆的制作及煮汤圆中科学现象——汤圆刚入锅内,会沉入锅底;而煮熟时,就浮出水面;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科学知识——刚刚入锅之时,汤圆受到浮力小于重力,汤圆沉入水底;煮熟过程中,因汤圆皮受热膨胀,体积增加,排开水的体积随之增加,汤圆受到浮力增加,而自身重力不变,浮力大于重力,汤圆自然上浮。又如:民族集居地区,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教学反冲原理时,本地泼水节燃放的“高升”就是利用反冲原理升空的;“火花”是用火药制作。巧妙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明白其中科学知识,丰富自身科学素养,同时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巧妙地利用先民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实践事例,揭示背后科学性。比如:进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时,增加宣纸的制造历史和材料;《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过程,给学生讲述先民如何驯化野蚕、养蚕抽丝以及我国传统丝绸文化内容;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不自觉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

(3)灵活利用神话故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神话故事是华夏先民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幻想性的故事;且多为远古先民自发、幼稚地对客观世界的幻想。神话故事的题材主要是创世神话、自然神话和英雄三类。小学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神话故事,便于学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吸取故事中所传递的正能量……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地球的卫星——月球和月相的变化教学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嫦娥奔月、月桂伐树,以及天狗吃月等神话故事;教学《太阳系》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讲解,让学生领略神话故事所传递的美好向往,并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4)中国古人探索星空世界故事,激起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华夏先民不断探索宇宙,了解星空世界过程中,涌现出诸如张衡那样的科学巨匠,同时也出现——万山那样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性命的普通老百姓。六年级科学下册《在星空》内容教学时候,讲授张衡制造浑天仪、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和万山探索火箭的故事,引导学生们勇于探索科学世界、坚持真理和不怕牺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5)我国农事传统节气时令所蕴含科学知识。二十四节气时令是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历朝历代,二十四节气时令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和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而传统节气时令中含有丰富科学知识。比如: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标志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

(6)古代典籍及著述中获取科学素材。比如:经典《易经》其实是基于伏羲八卦发展起来的关于宇宙万物的著述,它揭示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古人认识自然的远古科学,具有科学的内涵;讲授宇宙章节时,可以将引入一些内容,让学生建立起宇宙统一性的观点。商周时期,古代先民们就认识宇宙、气候、天文等方面科学内容。例如:《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以上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北则景短,多暑;日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祖先就认识到地为一个球面,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视觉上比四周都高,“测地深”就是要测量东、南、西、北四方在地平面之下有多深,以此来测定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

(7)史书中寻找科学元素。我国浩如烟海的史书,尤其是历代历朝编辑的正统《二十四史》中蕴含丰富的科学要素,细细阅读也会从中找到丰富的科学素材。《史记·夏本纪》中的大禹治水事迹,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要素——一味使用堵水的方法,鲧治理洪水九年不成,最终治水失败;相反,采取疏导的方法,大禹经过13 年努力,终于治理了水患,获得成功;在进行教学《水》这部分内容时候,引导同学们讨论水给人类带来灾难以及如何治理水害,讲授大禹治水故事,引导同学思考“堵水和疏导水”所蕴含其中科学道理;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大面积治水,只用堵水或疏导水一种方法是否可以成功。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又可以锻炼学生科学思维。

传统文化蕴含科学内容的素材很多,科任教师多关注、留心一定会发掘更多,如何将获取的素材用于课堂教学呢?下面简单谈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做法。

二、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要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需要从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和热爱科学的兴趣以及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来实现。

(1)重构并优化教学设计,凸显传统文化要素。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设计,内容中增添能体现传统文化的人物、故事等要素,把教师发掘、整理和收集到的有关传统文化元素灵活、巧妙而又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衔接;设计好后的教学设计,需要从语音、文字和表现手法等多方面进行优化。经过优化后的教学设计既能反映科学课程特点,又能凸显传统文化魅力,让学生在教师授课中获得传统文化熏陶。

(2)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和激发学生科学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兼具科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入手,巧借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工具,将发掘整理的传统文化中科学故事、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默默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实现传统文化渗透入科学教育之中。比如:传统节日的习俗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3)教师需强化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科学任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和过硬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具备指导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要想把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应勤于钻研古籍、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有序的拓展。

三、结语

小学科学教师既是学生科学知识的启蒙教师,同时又肩负起传承和光大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小学科学教师应以科学课程为媒介,通过发掘传统文化科学素材,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策略,实现开拓德育教育途径,实现科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汤圆科学知识科学
蜗牛看牙医
元宵VS汤圆
汤圆来卖萌
点击科学
Listen and Number 等
科学大爆炸
汤圆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