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模式下篮球项目发展的建议
2021-11-21施馨蕊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篮球运动学院
施馨蕊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结合长时间体教结合的经验教训,不能只是单单地将体育和教育生硬地结合,两个独立的系统在不同的实践理论指导之下只会生出更大的嫌隙,导致与原先的计划和目的背道而驰,越走越远。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校体育为主体,利用竞技体育完善学校体育,目前根据各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而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需要全方面的发展,以前那种重体育而轻文化的想法和举措是需要被摒弃的。而作为三大球之一的篮球,近几年在国际赛场上逐渐崭露锋芒,2020 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女子三人篮球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引起全民关注度的同时也需要再接再厉,结合体教融合政策,落实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一、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篮球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个项目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解决的是后备人才的不断输入、全套系完整且完善的培养体系以及后续的学业深造和职业规划等问题。目前,对于运动竞技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要求运动员不仅具有高层次的竞技水平,更是对运动员的学识、理解力、智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实每一项运动要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光是靠着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心怀抱负的运动员都会付出几倍于常人的努力,但是要想从优秀运动员中脱颖而出则需要依附于天赋和对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仅适用于科研领域,每一个需要进步和发展的活动都需要积极的创新精神。
(一)青少年篮球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培养篮球运动员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业余运动队发掘篮球运动员,但是由于中国现有体制的限制,很多青少年会因为想要通过篮球运动考上心仪的学校,达到升学的目的,有了这种对于篮球运动不纯粹的目的性,“买球打假赛”和“裁判吹假赛”的情况屡屡发生,导致中国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进入瓶颈期,篮球球风不正,缺乏正确的体育精神的引导,使得篮球人才的培养陷入困境。
中国教育体系中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以及名牌大学的崇拜,导致很多家长从一开始对于孩子的期望便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进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若是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便另寻他径即谋一项特长,不管是体育还是艺术,只要能对升学起到帮助就行。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青少年选择篮球运动的初衷就变得不单纯是兴趣和爱好这么简单了,可能只是因为成绩不好所以去练篮球。这种固有思维的定型导致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学训不平衡,慢慢产生厌学心理,进而造成青少年智力发展受到影响,反映到篮球项目中则为青少年的篮球思想和运动智能以及技战术能力受到限制。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与篮球教练员的水平也有很大的联系,中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的组成多为本科毕业生,学校的很多篮球教练员大多数是兼职篮球训练,而体校的一些篮球教练员很多都是运动员出身,他们对于篮球项目的理解和训练观念都是来自于早期的训练经验,对于一些新的训练理念和自我创新理解不足,篮球训练时的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新鲜感和科学性,照搬的运动训练方法和模式可能不适合每一个运动员,还有一些长时间、大负荷的训练很可能造成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消耗,极大缩短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也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青少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身体和心理各方面都在一个认知和成长的阶段,变化速度快、情绪不稳定等各种问题都是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的,很多青少年运动队的教练员脾气粗暴,不懂得如何调节和队员之间的关系,暴力的执教模式会给青少年运动员带来较大的影响,临场指挥能力缺乏,常常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
完备的赛事体系对一个项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训练是为了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层层递进的各大赛事是将篮球和社会联结起来的纽带和桥梁。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我国青少年篮球竞赛由单一的行政主导体制起步,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了多种力量共同主导的良好局面。在赛事规模、社会影响、人才输送上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上,具有一定基础,但在人才分布上呈现不均匀特征。第二,我国教育部门主导的青少年篮球联赛,主要是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篮球联赛。该类联赛起步时间较晚、参与队伍少、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影响力小。第三,我国体育部门主导的青少年篮球联赛,在赛事组织和运作上比较成熟,规章制度比较完善,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与地方体育局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稳定了举办地和人力资源,促进了整个青少年篮球事业的发展。然而,联赛中存在着参赛队伍选拔不科学现象,大大降低了联赛的观赏性和社会关注度。第四,我国社会力量主导的青少年篮球联赛整体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但是各自为战,缺乏行业指导和监管,力量不够集中,未出现全国性质的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典型赛事。
(二)篮球职业运动员发展存在的问题
CBA、WCBA、CUBA 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最高级别篮球赛事,由各省市俱乐部组建球队参与,他们一般都是从小在各省级体工队中训练,接受的也都是统一的课业的学习,由于平时都是以训练为主,学习的进度和相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依靠篮球的特长来满足各高校的招生要求外,他们很难靠着学习成绩考上心仪的学校并另外学习其他的专业,而目前各高校对于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学业要求都存在偏低的情况,在正常录取分数的基础上打折招生,也使得运动员自身降低了对于学业的追求。
而顺利进入高校学习后,这些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生活也被大量的篮球训练霸占着,对于学校和普通学生相同要求的学校课程更是力不从心,导致许多的高水平运动员面临延期毕业以及肄业的尴尬处境。尽管能顺利毕业,他们面临的选择也很有限,继续在各大俱乐部效力或者选择退役后退居二线,篮球教练员、俱乐部开办是大多数运动员的归宿。
二、美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管理的特点和启示
美国作为篮球强国,篮球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世界最强的篮球联赛规模,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篮球高水平发展,其体教融合的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作为美国青少年培养的第一阶段,每一个中学都有自己的篮球代表队,且自中学时期就会有很多竞争激烈的篮球联赛,每一级别的联赛都会有很多实力强劲的对手,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浓重的篮球文化使得中学时期就会对很多明星球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曝光,更有球探会观察各级别赛事的现场,挑选天赋异禀的球员进入NBA 的系统中。媒体的报道让很多的球员从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独特的篮球精神世界,正确篮球文化的引导也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自接触篮球开始就树立起积极正确的篮球观念、篮球思想以及篮球智能等,为他们之后的篮球发展奠定了良好且稳固的基础。
针对学训平衡问题,美国的学校对运动员的学业要求也较为严格,不仅要求运动员和普通学生一样的课业和学习内容,在升学等方面运动员所需要达到的成绩也是和普通的学生没有很大差别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高中会采取绩点学分制,要求进入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学期都修满要求的学分,否则就不能按时毕业,甚至不能参加比赛,灵活的学训机制不仅能束缚运动员提高对自我的要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所有时间,学和训的均匀分布是体教融合能够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
就像老师一样,一个好的教练对于运动员的成长和进步是必要的,美国篮球教练的培训机制十分严格且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必须在规定的学校毕业且经过250 个课时的培训才能正式上任。且上任之后,每一年都会对教练的年度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如篮球运动员的成绩、教练对球队的贡献、教练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社会的承认度以及与球员的关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判断,甚至还会有一场比赛的失利就导致教练失去职务的现象发生,高强度的竞争压力极大程度上激励了美国教练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中国篮球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我国体教结合的经验以及美国篮球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体教融合模式下篮球项目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改变:1.对于青少年篮球的发展,可以学习美国各中学的管理模式,采用和大学一样的学分绩点要求,让学生能够自由安排训练和学习的时间,达到既能不落下训练进度,也可以顺利毕业的目的。2.对于学校篮球教练的质量保障问题,可以邀请具有较强专业水平的篮球教练参与学校训练,同时加强对校内教练的培训和审核机制,保证运动员都得到专业科学的训练指导。3.拓宽职业篮球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工作渠道,加大媒体对于篮球运动的关注度和曝光力度,增强我国的篮球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上篮球俱乐部与学校的联系,利用社会丰富资源增加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备用资金,达到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