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21-11-21丁欣荣

对外经贸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实务外贸国际贸易

丁欣荣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汕头 515078)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结合,是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为职业院校明确办学方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的根本性指引[1]。服务于外贸产业发展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只有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外贸新业态的职业能力,才能保持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应对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外贸新业态发展引发外贸产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以及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传统外贸企业受到严峻挑战。而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则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培育和发展外贸新业态,积极发挥外贸新业态独特优势,为传统外贸企业于危机中寻找“新机”、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下,外贸企业对单证制作、通关、货代等传统外贸岗位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对以数字化商业、智能化服务为显著特点的岗位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寻找新技能中,排在首要的是网络营销技能,包括网络销售、客服和推广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市场采购贸易企业优先看中业务人员的营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2]。外贸企业急需能适应新业态发展,具备综合技能及拓展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外贸营销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及跨境电子商务运作能力,还要拥有信息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以满足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以外贸产业人才需求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实践教学是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急需改革。

(一)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应进一步衔接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大多还是基于传统外贸的职业模式要求进行构建的,依照外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报关、单证、报检、货代、跟单、外贸业务员等工作岗位要求安排课程。然而随着外贸新业态发展,企业实际需要的是掌握网络营销、跨境电商操作等相关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高职毕业生的传统外贸操作技能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综合素质、创业能力欠缺,拓展能力有待提高。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同质化现象,没有立足当地产业需求,未能凸显服务地区经济的区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学校特色。

(二)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围绕“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从层次上采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程的课程结构。在实施中学生一般在校学习五个学期,第六个学期到企业、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第一至二学期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加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三至第五学期以考证为导向,在校学习专业核心课及技能实训课程。这种结构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地融为一体,缺少综合性课程。各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存在重复施教的现象,又单独考核,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没有考虑外贸工作过程的统一[3]。

(三)实践教学实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

“双师型”师资不足,教师团队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实践教学内容标准化建设,信息化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难以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校内外实训基地容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需要。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以职业能力作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高职国贸专业教学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价值取向。能力本位教学体系(CBE)理念要求通过分析职业能力,形成能力标准,并转化成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反映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4]。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及学生胜任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核心能力,还包括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跨职业能力,以满足毕业生未来职业再发展的可能性和要求。[5]

1.强化德育教育

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精神[6]。通过准确定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案例库,灵活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加强思政教学的体系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2.强化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培养

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应实施双语教学,强化商务英语口语交流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以适应外贸新业态岗位对外语沟通技能的要求。

3.强化外贸营销能力培养

将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网店运营与推广等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整合,建立课程群,加强市场开拓、外贸客户开发与维护的学习。新媒体时代,外贸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线上直播、云展会等应运而生,外贸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参与数字营销的能力,也需要提高商务数据获取及分析判断能力。这需要增设相应的营销类课程。[7]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申报了1+X 数字营销技术应用证书,加强了国贸专业的营销技能培养。

4.强化外贸业务能力培养

(1)减少传统理论基础课程

开设国际贸易基础,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国际贸易概论等纯理论课程进行重组和合并。

(2)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核心建立课程群

将POCIB 软件引入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从内容和学时上协调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融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要求及“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求,加强技能训练课。以竞赛为契机,赛训并行、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但要培养传统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岗位技能,还要关注跨境电子商务岗位技能。一方面增加相关课程,如网络贸易实务、跨境平台操作实务等,使学生学习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如何运营、如何做好跨境电商销售服务等。另一方面对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商务礼仪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融入跨境电商认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推广、“互联网+”国际贸易中B2B 业务处理及电商平台上商务形象的树立和维持等实践技能的培训。

5.强化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助力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匹配。“专创融合”确保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动态的密切结合,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适应外贸产业市场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创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培养跨职业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扩大学生的就业路径,为长远职业规划和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8]。

(二)开展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1.设立实践周,建立专业课实训系统

实践周教学内容为该学期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内容。制定实践计划,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和实训活动,强化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贸易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建立综合实训系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建立综合实训系统,构建仿真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利用外贸软件,使学生置身于虚拟学习环境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并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比如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已多次组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全员参加校内“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竞赛”,在校内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省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1+X”跨境电商B2B 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及考试。主动建立企业资源库,创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请进来走出去,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3.建立实习系统

在学生刚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展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形式如下:组织学生去贸易公司、货代公司、保税区、港口等进行参观调研;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返回母校开展主题座谈会,分享工作感悟与体会;聘请企业资源库中的优秀外贸企业代表开设讲座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的初步认知,初步了解未来就业的行业环境、职场环境和工作岗位,培养职业意识。在第二到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的假期时间进入外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全面参与外贸业务操作,切身体会外贸职场,提升外贸业务职业能力,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尝试与汕头宙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试点“现代学徒制”。通过学院、企业与学生三方共同签订协议,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大三学生中择优建立小班制,学士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工作场所接受企业导师指导。以企业用人需求的岗位职责标准为导向,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并建立组织保障制度,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的范围,并结合学生个人兴趣进行差异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行人才培养分类,以提高就业对口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三)促进创业教育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育的“专创融合”

首先,在公共基础课程中积极融入创业精神培养,着重开拓精神、创业思维与创业创新能力养成,形成以创业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其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渗透创业教育,融入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实训,重点培养创业创新能力。通过对接跨境电商运营平台和线上外贸企业,依据跨境电商平台的真实工作场景,设计实践项目,将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分析与论证,提出项目解决方案,完成跨境电商实战。邀请校外的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开设创业论坛、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第三,积极扶持学生创业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实施分层次实践教学,积极支持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组建创业小组,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参加SYB 培训,参与社团活动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创业,以提供校内创业基地等方式予以支持。

(四)以“三教”改革为切入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1.教师队伍改革

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以梯队式的教师队伍开展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分工,多人开展一门专业课教学;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培养真正具有“双师”资格的师资力量。一方面积极引进能工巧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顾问,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升信息化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结合国家正在推进的“1+X”证书制度,要求专业骨干教师完善其专业能力,胜任“1+X”职业技能培训师的要求,一方面在考证培训中指导学生,一方面也可以在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资格培训。通过建立职教集团及外贸工作室,为教师培训搭建平台,形成专业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制度化建设,参与行业企业协会组织的各种培训,选拔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跨境电商领域培训,系统学习跨境电商领域平台的操作技巧,取得行业资质,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教材改革

要结合外贸新业态发展、融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置,以典型工作案例和实践操作内容为中心,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活页式实践教材;根据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特点,鼓励制定校本特色教材建设标准,使教材开发源于地方实际和企业岗位需求,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业教育教材;动态化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共享型资源库。由各课程主讲教师负责,规划课程建设方案,整合所有专业教师教学资料,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标准。

3.教法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积极与学生沟通,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职业素养。其次,教学方法应采用启发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建立适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及信息化教学平台,深化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通过改革考试方法,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凸显专业地域特色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应切合地方经济需求,除了教授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让学生了解地方外贸产业发展,掌握相关产品知识。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汕头主要的外贸出口行业是玩具、纺织纱线、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汕头外贸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采用真实案例进行实训;学院可通过开设跨专业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玩具产品与设计、服装设计等知识,拓宽外贸商品学的学习。并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发现问题的新视角,提升综合素质和拓展性能力,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技能人才。

(六)以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指引,保障实践教学实施

构建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高职院校为载体的“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互惠模式,从源头上保障各方的利益,实现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是保证专业教学实施及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政府是教育的主导,应制定扶持人才培养的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对外贸新业态人才的诉求,促使他们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外贸人才,共建实训课程体系,拓展人才来源渠道。学校要通过行业企业协会、校友会等多种方式,深入企业进行实际调研,明确区域内企业需求,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强化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

猜你喜欢

实务外贸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