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年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1-11-21胡媛
胡 媛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建设交通分院,江苏 苏州 215000)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将“工人”释义为“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多指体力劳动者)”,《说文解字》中将“工匠”二字分开解释:“匠,木工也;工,手巧也”。而“工匠精神”狭义上指“工匠对自己做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广义指各行各业人身上所具有的这种职业精神,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1]。
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2016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又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 年李克强总理考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对工匠精神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即“匠知、匠德、匠心和匠术”的结合体,对工匠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对比普通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力在打造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大层面[3]。这种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核心关键内容。
“职教方案”提出各职业院校,要“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4]。”有学者主张,职业教育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5]。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利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五年制高职院校自身进步的要求,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诉求。所以,现代职业教育要发展,要提质升级,必须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的转变升级的直接推力和保障。
一、物流管理专业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物流业是人力资源密集的产业,物流人才需求量大,物流岗位又分布极广,五年制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着为企业输送一线物流从业人员的重任,应必须加强五年制物流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物流从业人员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
(一)“匠心匠德”的善美境界
工匠精神非常强调“德”,正所谓“匠人易得,匠心难求”。所谓善美境界,是指由于物质生产、科技文明的相对不发达而出现的美为善所统摄的文明状态[5]。五年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实操最根本的是道德实践,像堆垛、扫码、快递必须以“至善”为前提,即所谓“尽善尽美”。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变成事业来对待,成为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就像要达成零库存(JIT:Just In Time),就必须按照要求准点到达,提早一分钟,会造成生产线物品的堆积,推后一分钟,会导致生产线的断裂。就是要有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完美、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二)“锲而不舍”的爱岗敬业
物流从业人员其实提供给客户的是专业的物流服务过程,爱岗敬业是指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并坚持不懈。它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娴熟的物流专业技能,比如输单作业过程一丝不苟,有持之以恒的品德修养,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尽力尽职。严谨认真地对待货物流转的每一个流程和每一个环节,遇到问题用心研究、遇到账货不符的情况及时找原因,对流程进行梳理,不断改进提高。例如像国际物流,一次跟单的时间周期长,各港口、海关、船公司可能出的状况也会比较多,就需要用心对待,对每一次的客户反馈都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精益求精的精神态度是匠人对技艺的追求,对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精雕细琢,用精气神创品牌、升品质、求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员工要不断改善服务,以达到创新和升级。以往在仓库里,无论是堆垛机还是叉车的使用,都是“人到货前”的方式,根据排单,将所需要的物品拣选出来,目前快仓系统的全面运用,实现了“货到人前”,极大地提高了拣选的效率,这就是钻研的结果,物流需要在服务质量、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等方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把事情做到完美。
(四)“追求尚巧”的创新精神
细节决定成败,物流服务要抛弃投机取巧,要有注重细节、技术革新、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观念。物流行业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行业,需要从业人员积极推陈出新,勇于攻坚克难,敢于在探索中不断进步。比如送货方式的不断革新,如何实现这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从三轮车两点一线送货到线路的优化设计不走回头路,从自动送货车到无人驾驶机器人送货,从无人机送货到30 分钟高效精准投递,物流人一直在不断创新。
(五)“技道合一”的严谨态度
术业有专攻。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独立自主地潜心于研究,还需要具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比如拣选系统的不断改进探索,对于小件物品的拣选,如何更有效率?是利用手指形态的拣选器还是磁力拣选器?对于特种货物的装车,是品字形装车法还是井字形装车法?对于易腐货物的筐式装载,是筐口对装还是顺装?这些都需要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
(六)“耐心坚持”的不懈追求
“双十一”、“双十二”的高峰期,物流都会爆仓,加班加点是常态,高强度的作业压力,要求物流从业人员有“庖丁解牛”的境界,专注踏实,坚强忍耐,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发挥螺丝钉精神,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作业中。物流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客户对送达的时间地点有异议时,需要客服人员多一点耐心,多一句解释,力求让客户满意。
(七)“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
物流行业的从业者非常辛苦,必须要甘于奉献,要有崇高的职业使命感,有坚定的职业操守,忠诚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的奉献精神,不为物欲所驱,不为利益所动,要对企业绝对忠诚。能够时刻坚守自己的专业岗位。
(八)“分工协作”的共赢意识
一件货物的入库到出库,需要仓管员、运输调度员、配送业务操作员、单证员、验货员、叉车司机、汽车司机、信息系统维护人员、仓库主管等通力配合,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让整个业务活动顺利运转,如果涉及到进出口贸易,还需要国际货代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船务操作、成本核算员等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物流作业,所以物流从业人员必须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个人服从集体,一切以全局利益为重,通力配合,共赢发展。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五年制高职院校多看重就业率,在传授专业技能和教人育人的关系上把握不是很完善,很多院校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技能大赛的成绩。很多五年制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列出了对学生物流知识技能培养的阶段性课程设置和目标,但对于物流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培育鲜少涉及。
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结合不紧密,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甚至有些物流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动手操作过组托作业。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职业院校名师很不容易,除了要热爱职业教育,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除了要在教育教学一线推进课程改革,还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展开调研,承担专业服务项目。要成为一名物流工匠名师需要对工匠精神心存敬畏,将工匠精神内化为素养。
校园文化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可以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人际关系更和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很多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不足。
三、物流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一)社会力量助力弘扬工匠精神
加强工匠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移动客户端APP、网站、公众号等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物流先进人物事迹的介绍和职业院校物流技能大赛的优异成果展示,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提高人们对物流工匠的职业尊重。
牢固树立新的人才观、就业观,要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从而使一线劳动者,尤其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获得应有的尊重,获得与其能力和水平相匹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6]。国家强化职业教育理念,社会提升职业教育地位,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
(二)政府政策扶持保障工匠精神
最平凡的快递员这一岗位,只要努力刻苦,也能够凸显出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倡导就业平等。可以对有贡献的物流工匠代表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额外的表彰奖励。政府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
还需要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对物流工匠在职称晋级评优等方面优秀考虑,并对他们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开辟优秀技能能手的上升通道,让有才干的年轻人可以崭露头角。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定制度,通过物流工匠的评比,奖励和表彰先进,让物流工匠成为示范和引领。
(三)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工匠精神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引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围绕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主线开展演讲、征文比赛、物流专业技能比赛、先进物流工匠人物事迹展览、物流类社团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物流文化氛围,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磨练其实践能力。“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进行物流人物采访,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请进来”就是邀请物流企业专家以及优秀的毕业生到校园来交流,开展物流工匠人物交流会或创新创业类讲座,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展示他们的事迹和形象,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做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毕业生的经历也会对在校生产生一定的触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也可以完善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认同度和敬重度,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
可以在校园内树立物流工匠名人雕塑,物流工匠劳作的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物流工匠事迹介绍等。以物流职业特点给校园的实训楼、桥梁、道路、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命名,让师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
(四)现代学徒制传递工匠精神
所谓现代学徒制一般是指“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为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实训基地与工作现场为情境、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在健全组织、有效制度与充足资金的保障下,通过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全方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聘请物流报关企业中的行业骨干参与到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中。这样,学生具有了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地点也更加灵活,可以到物流企业作业一线跟着师傅学。可以将学校里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考核方式上,由单一的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实际物流作业过程中不断地强化,物流企业是学生的用工需求方,对作业的规范和考核最有发言权。可以由物流企业来制定学徒工作规范,建立严格的职业标准锤炼学生的技能,制定最终考核及企业的录用标准。
企业要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理念,精心培育和打造自己的品牌,执行严格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于自动分拣、堆垛、出入库的每一道工序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包括工作作息时间的规定,设施设备操作和维护的规范,工作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实习的奖惩制度。
(五)专业课程教学渗透工匠精神
注重学生实践教育。物流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仓储实训》《配送管理》《运输实务》《特种货物运输》《供应链管理》《ERP》等,这些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教师可以利用实操的机会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项目导向,分工协作,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内容需要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开展,结合企业实际编制教材。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考核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追求精神,也让学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战胜困难的喜悦,培养共赢意识。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在旁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钻研和创新精神,以配送线路的优化设计项目为例,教师在课前预习作业中设置陷阱,课堂评讲作业,让学生逐渐形成严谨的态度。最短里程数表错误会直接导致节约的里程数表格数据错误,匠心匠德的善美境界需要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积累。
(六)双师型教师塑造工匠精神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又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教师既是企业的业务骨干,也是学校的任课教师,既是企业的能工巧匠,也是学校物流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的指导教师。他们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牢固,技术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
除了专业技能的提升,物流管理的教师要锤炼师德修养,将匠心育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
物流专业课教师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利用自己的特殊职业身份,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身作则,自己做好表率,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只有在教师中渗透,才能更多地感染学生。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配套完善的成长机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一方面要给教师减负,周课时降低到十二节以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和培训制度,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通过多种渠道监督检查师德师风,完善多主体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全员育人意识。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工匠精神需要政府、五年制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整个社会上下互动,多元主体协作培养,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多渠道并举,才能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