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21-11-21汤艳娟

现代英语 2021年9期
关键词:赏析文学文本

汤艳娟

(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思辨能力

2020年最新制定出台的本科类英语专业教学指南明确了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英汉口笔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文学类课程从以前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门课扩展到了包括文学导论在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接触文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期变成了三个学期,由此可见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文素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重技能轻知识的观念在英语专业普遍存在。专四专八考试和就业压力导致学校层面和学生产生了文学无用论的错误判断。同时,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只是满足于对文学史的机械记忆和对文学作品的既定性解读,鲜少有自己的见解,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

从学院文学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教学基本上是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和文学流派简介,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停留在作家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内容简介等“是什么”的层面,而很少和学生就“为什么”展开讨论。比如在学习《傲慢与偏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该作品的印象集中在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很少会去探讨伊丽莎白与达西爱情背后的故事。

二、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美文学教学

对于文学课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文学文本的优势远大于文学史概论。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学习者可以“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王守仁,2002),思辨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因此,以文本阅读为文学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构建主动探究、思维博弈式学习氛围,有助于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如果一味讲述文学史,学习者被动接受他人既成的观点,很可能让学习者形成依赖性,导致“思辨缺席症”(黄源深,2010)越来越严重,这与现代化高级英语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何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美国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提出文本阅读可以分为探索发现、细致审视和外部延伸三个阶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人的认知能力分为6个级别。这两者对应了思辨能力的核心技能。思辨能力指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论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李伟,2014)。文秋芳教授把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析: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文秋芳,2009)。”孙有中教授在深入研究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思辨英语教学原则,把思辨能力和语言技能两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为文学课的思辨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

孙有中教授的思辨英语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对标、评价、操练、反思、探究、实现、融合、内容。对标是首要原则。对标意味着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思辨能力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中。通过思辨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思辨,同步提高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孙有中,2019)。思辨能力包含思辨品质和认知技能两个维度。以《英语文学导论》为例,教学目标既要包含文学基础知识,又要包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些能力即思辨能力。具体到每个章节,如在“小说”部分,“情节”这一文学要素单元,学生既要了解情节的构成部分,还要赏析“请买票”这一短篇小说。

教师只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了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才能组织以思辨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才能实现隐性育人的效果,实现学生的语言和能力协同发展。

(二)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全球覆盖背景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明显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手机学习App软件无处不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思辨英语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师采取苏格拉底提问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充分利用线上如慕课、B站外国名校文学公开课以及名篇改编而成的电影等,设计问题,并建立规则,最终形成思辨文化,使学生既能与同伴一起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独立完成课后反思和撰写评论文章,实现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发展。

在赏析外国文学作品时,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应该纳入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赏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带领学生畅游在美丽的水仙花世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中国壮丽景观更令人心驰神往。孙教授总结了七类苏格拉底式提问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明确“四个自信”。

(三)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考核中期末考试以文学常识的识记为主,作品赏析也涉及的主要是作家作品背景以及既定的作品主题和文学背景,鲜少有开放性的文学评价。平时成绩也主要以课堂考勤和学生课堂表现为主。思辨式教学原则中,评价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孙教授指出,为推进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思辨维度应该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孙有中,2019),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评价。学生的作业包括口头作业和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包括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经覆盖学校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师,以清华“雨课堂”和超星“学习通”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师教学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雨课堂开展文学教学后,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文本,学生阅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本提出问题并给出参考性答案。课堂上分享阅读发现,课后撰写反思日志或者学术评论。课堂上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学生参与课题讨论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不少。同时,期末考核中的平时成绩给分依据雨课堂后台数据,更加合理和公正。期末试卷中,开放性的题目比重加大,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学赏析和评价。

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将“教学是否把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是否设计有效的任务或活动促进思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发展,是否重视对学生思辨品质的培养,是否发挥了教师的思辨示范作用(孙有中,2019)”等思辨指标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根据话题的相关性、文体的多样性、知识的学术性和思想的启发性来确定教学材料。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浩瀚的文学教材中甄选出有利于开展思辨教学的教材。

三、结语

思辨式教学既是一种趋势,又是一种教学理念。思辨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高年级必修课程之一,文学课必须承担起思辨能力培养的重任。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从思想意识、行动上落实思辨能力培养指标,经过不断强化,使思辨标准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习惯,最终外化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高校最终培养的应是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创新型、高层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猜你喜欢

赏析文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们需要文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步辇图赏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