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能力层级模型的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研究
2021-11-21张磊
张 磊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一、英美文学课程与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目标主要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分析英语原著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文学修养,提升人文素质,增强对西方国家文化等的了解。然而,由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师资力量尚有不足等原因,我国目前的英美文学课程往往结构单一,知识点庞杂繁多,最终学生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作者、主题、文学类型等客观知识点的记忆当中,忽视了本应提升的文学修养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当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观点碰撞、文字背后的深层次内容等也就无暇顾及。如此一来,英美文学课程的意义就减少了大半,也就很难达到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的目标。
如何充分发挥出英美文学课程的作用?对学生文学修养和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何处入手?要解决以上问题,英美文学课程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处于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学的学习不应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而是分析、批判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们应不断用批判性思维去学习和分析,在文学作品中读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更充分地理解原作,最终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文学鉴赏力的目标,并更好地为提升综合素质服务,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什么是思辨能力?该项概念可拆分为两个部分,即“思”和“辨”这两方面的能力。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足,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思辨能力一词来源于西方国家,为critical thinking,也被译为“批判性思维”。其中,“批判性”并非指一味地批评和否定,而是指带着深入研究的心态进行反思性的思考,对于所呈现的知识内容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假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该内容,是与“填鸭式灌输”完全相反的概念。
关于思辨能力,国内外的学者们作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在2001年,美国学者Lorin Anderson在Bloom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能力六级模型。Anderson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从低到高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记忆(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sing)、评价(Evaluating)、创造(Creating)。 在研究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我国学者文秋芳等(2009)提出了“层级模型”。呼吁人们重新认识语言的交际、文化载体和思维等三重功能,并提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进行改革。我国学者提出,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发展多项正向的人格倾向,包括坚毅、正直、自信等方面。而这些人格倾向又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包括公正性、深刻性、逻辑性等。
通过了解认知能力的六个层级并将其与英美文学课程情况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本应以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能力的英美文学课程,在实际情况当中往往在记忆、理解的较低层级徘徊,这进一步证明了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我们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二、调查问卷情况
由上文可知,现阶段我国英美文学课程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学生思辨能力中较高层级能力培养不足这一方面。针对该方面的问题,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设计了以下内容的问卷: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1.你认为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学习的各个学科当中重要性处于何种地位?为什么?2.你认为英美文学课程主要应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3.目前的英美文学课程是否能达到你的期望和要求?如果不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4.你希望英美文学课程有所改变吗?如果是,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变?5.你了解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吗?你认为自身在这些方面能力如何?
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师提出的问题:
1.你认为英美文学课程主要应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2.你是否能帮助学生提升这些能力?如果不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是否需要校方或其他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如果是,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4.你了解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吗?在英美文学课程中,你是否能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5.你是否愿意进一步了解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并投入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当中?
通过网络沟通,联系了若干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并以科学的试验方法为标准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妥善保存和分析。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当中,英美文学课程教师人数为15人,系统学习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生人数为42人,男女比例均衡。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在42人中,有31人认为相较于英语的其他学科,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性稍低,因为学生们面临着考试和就业的压力,自然会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试卷考题中涉及的内容上。有26人认为英美文学课程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13人认为该课程主要是为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服务,通过阅读英语原著,提升词汇量;仅有3人提出,英美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被问到英美文学课程是否能达到期望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够达到,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该课程应提升人文素养,但在自身各项条件受限的情况下,自身期望下降,因此才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由此,可得出一项结论,即学生虽然本对课程有较高的期望,但对自身的期望值却要稍低一些。在分析调查问卷的第3项问题时,面对“是”这一回答,应加强分析,不能简单地以“是”为评价依据,而应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情况。与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们相对能较好地给出文学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的回答,但大部分教师认为自身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满足这些期望和需求。
三、针对问题的改进建议
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在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大量的研究和推演之后,研究者认为,该课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无论哪一学科,教师都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如果要想达到提升文学素养、多层级培养思辨能力的效果,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要过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此外,教师还应有高涨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愿意为教学事业更多地奉献自身,不满足自身当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认真研究国内外的相关学术成果,从多个维度做好准备,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领导者和坚实的后盾。
其次,设计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在上文提到的各项认知能力当中,记忆和理解属于较低层级的能力,而分析、推理、评价和创造属于较高层级的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以这四项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目标,并通过各项考查和检测,根据其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逐步降低记忆和理解所占的比例,提升培养高层级思辨能力的比例。具体可从以下方向入手:
1.增加小组讨论的次数和讨论题目的深度。小组讨论是重要的课堂形式之一,既能大幅度地提升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又能促进学生们的思考,帮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理解、评价等都离不开大量的思考,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提升这些能力的培养效果,从而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
2.开展辩论、续写、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单一形式一用到底。教师可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开展互相评比的形式,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适时适当地进行鼓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有规律地给学生布置结果展示任务,以开放式的问题为主导,鼓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有新的理解,形成短文或演讲稿,并对其他同学展示。
再次,设计趣味性和可行性兼具的课后任务。无论是哪一个阶段,学习都不应停留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段内,因此,课后任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和思考后,学生们可在课后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巩固课上所学,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英美文学课程的期末考查和检测也应有自己的风格。教师应尽量避免只针对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进行考查,而应注重文学素养、思辨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达到该项目标,教师可将试卷内容和题型进行重新设计,减少作者国籍、文学流派等知识点的考查,多设置对文学作品分析、评价等的内容。在各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将期末考查设置为论文写作,减少客观题的比重,以便更加充分地给予学生展现思考、分析能力的机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各项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在学期初就应对学生说明期末考试的考查方式和考查重点,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提升各项能力,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四、结语
从我国目前的各高校语言、文学方面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但目前情况并不乐观。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尚有不足,这对我国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利的。研究者针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了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抛砖引玉,为更多的教育者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