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探究

2021-11-21郐英王阿菊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灌篮 2021年3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译者思政

郐英 王阿菊 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翻译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育人使命,就要在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多视角多层次的知识储备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对自身文化的信仰和信心,培养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能力。

翻译课程可以实施全人教育,贯穿课程思政,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结构、翻译能力、高阶思维、综合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各类翻译任务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反思探索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论证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等,能够有效对外传播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一、翻译教学的本质

翻译教学,目的在于为多文化多语言交际的现代国际环境下的国家输出和国际交流提供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对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的载体,语言的转换是一种具有跨文化意义的传递活动。当翻译教学与全国高校全课程育人改革碰面时,这种传递的意义更加彰显。不论何种文体翻译,都不应拘泥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应从语言的文化内涵出发探讨翻译的文化构建性质以寻求两种文化功能的等值。译者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自觉变得尤为重要。德国功能翻译学派Christiane Nord 也曾说过在翻译中要成功理解他国文化,首先需要理解本国文化。译者只有深刻地了解并认识了本国的文化才能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并详尽地向外传达自己的文化信息。

二、翻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翻译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不是单一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而是在分析翻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翻译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信息的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以及文化的自我认知尤为重要。因为所有的文体翻译,都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的等值交流。翻译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让学生避免陷入全盘西化,在汉英比较的同时引领学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深刻领会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举足轻重,坚定立场的同时充满信心,明确自身的社会使命。

综上所述,翻译课程的思政元素应该包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译者素养,即无论职业是否是专业翻译,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本国文化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文化敏感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言能力,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翻译专业知识,包括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

三、教学过程组织与安排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翻译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要体现出翻译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

课前,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好专业知识和思政两部分的融合。例如,在“中国翻译史”部分,课前作业可以围绕中国翻译历史悠久以及译者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翻译的基础知识,还受到了思政教育,深入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以及西传的方式路径,能够理解翻译对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这些预习作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长度适中的视频能够简要介绍我国有名的译者,学生在看完之后可以在网上教学平台写观后感,邀请其他同学讨论译者的素养、基本要求和对翻译发展的影响;名家的译文赏析较有挑战性,教师精心挑选译者代表作的经典片段,学生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译者的翻译理念、译者素质与翻译质量的关系等,最后组织语言撰写赏析报告。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在自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思考相关的思政元素,对本国翻译史、本国文化西传以及译者的贡献有所了解,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以及培养他们正确的翻译观。此外,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进行交流,还可以补充大量的背景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养的主要场所,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技能传授,又要注意文化价值引领。英语翻译课程作为一门涉及双语语言与文化的课程,其教学过程中既包含对不同文化的学习,也存在对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对比,具有明显的思政教育优势。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并通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将其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结合。翻译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要正确理解并贯彻执行,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洞察力,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以“译”为介,为中国铺设通向世界的康庄大道。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根据我国国情,选择好作品进行译介。课堂教学以师生之间的探索性学习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学习为主。教师可以重点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设计讨论话题或者思考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者直接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预习知识,深化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前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中国翻译史”部分,教师可以围绕玄奘的贡献设计讨论题,除了译出大量经书以外,还要突出玄奘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是他外译的中国典籍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译者的重要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解惑和促进的作用。在课内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能够协助学生将预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组织,融入专业知识技能框架,思政教育不再是教师苦口婆心的讲授,而是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后,做好第二课堂教育延伸拓展。第二课堂在学生思政教育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通过推动翻译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延伸拓展作用。例如,推动与学校学生社团协作举办英语翻译大赛,选择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翻译资料,通过翻译环节、问答环节、大赛反思环节以及赛后总结宣传等,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进行深入结合,进行线下思政教育。同时,通过教学微信群、信息化教学平台等为学生分享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中英翻译素材、讲解热点词汇背景及中英译法等推动线上思政教育。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包括翻译技能的反复训练以及对思政元素的深化理解。课后任务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内容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例如,可以选取国情、文化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于本国语言文化和国情的了解,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思政教育。教师还可以选取能够表现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差异的材料,引导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能够在重视本国文化的同时,理解他国文化,意识到沟通是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翻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让学习者意识到世界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翻译材料,在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能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不断加深和发展。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加上学习反思这个环节,可以是固定报告的形式也可以是学习日记,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并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

课程思政与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深层次的融合,是新的历史时期对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这也是英语翻译教学进一步国情化的机遇。课程思政和英语翻译教学的成功融合,将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实现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也为我国的文化和信息的正确输出提供有力保障。世界将更加准确和客观地了解中国。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责任,不断发掘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资源,让教授知识技能学习与素质提升双管齐下,全面发挥翻译教学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德、才、能兼备的合格人才。

总的说来,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导,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翻译课不仅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其他专业也多有涉及,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信息化的当代社会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新时代赋予了翻译教学新的时代使命,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从实践中找准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这两个坐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译者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新形势下再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