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职后一体化”高校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1孟宪东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灌篮 2021年31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体育教师

孟宪东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一、高校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意义

体育教师人才的职前教育重在体育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和运动技能实践的培养。也就是说师范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打好入职前的基础,从而有能力对接未来的实际工作。体育师范生入职以后的培养,主要是指入职后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具体工作业务能力,以适应工作实践变化发展的需要。长期的职前人才培养实践和职后工作实践证明,只有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协同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教育人才由理论型人才向实践型人才的转变,才能把教育理论知识变成教育实践应用。在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也客观要求教师的素养不断提升。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一贯的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共同成长,因此,对于教育人才的职前和职后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并非只是教育者本身的终身发展愿望,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发展的制度化要求[1]。

二、当前高校职前职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全面

首先,目前作为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者对体育师范生的认识还不全面,体育师范生职前职后的教育培养还不均衡,作为教育人才的培养者还没有认识到师范生的双重身份,即是现在的“学”者,也是未来的“教”者。从培养观念上还只是停留在把师范生仅仅当作“学”的身份来对待。然而,作为“学”的重点是学习好体育教育基础知识,培养作为未来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例如运动原理、体育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作为师范生的培养者没有认识到以教治学,以学促教的关系。作为未来的“教”者,重点在于如何管理学生,引导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只是工具,没有“教”的艺术,工具的作用将无法发挥。因此,作为高校师范生的培养者必须要注重师范生学与教的融合和转变,认识到对于师范生职前与职后培养的共同重要性。

其次,师范高校的教育内容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和变化需要。对于体育师范生的职前教育要适应其职后的发展,未来学校的体育课设置也将是多样化的,因此体育教师也应具备多方向发展的素质。现代体育课已早已不是领着学生跑跑步、踢踢球的时代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的发展。展现体育的美,彰显体育的精神,发展健康体育,激发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对未来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因此,作为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其课程设置也要跟上这个步伐,开展多样化、个性化,具有超前发展理念的体育课程和教育方向是高等体育教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再者,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涉及的内容和领域以及培养方式既繁杂又广泛。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要科学化、合理化。然而当前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下,主要注重教育人才的基本素养培养,没有把教育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培养内容,因此在师资队伍构成上也比较单一,纯教育类师资人员构成比例占绝大多数。事实上,要想真正做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就必须在教育师资队伍上融合多方要素,例如,聘请学校一线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师范生的实践辅导教师,让学生真正能吸收到来自实际教学的经验。另外,还可以强化以教治学,以学辅教的教育培养思路。

(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主体责任不明确

目前,教育界都认识到体育教育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究竟由谁来担当主导责任却是十分的不明确。总体来说,还呈现于无序的、各自为政的状态。从高等师范院校角度来看,原则上师范教育既要进行职前预备教育,也担负着职后实践能力的教育责任。既开设理论基础课,又开展教育实习活动。但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环节的培养比重过轻,与教育工作实际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体育师范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倒显得无所适从,学无致用。各级教育学会也承担着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责任,但由于自身职能属性的原因,凸显出重科研轻实践的实际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学会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理论科研上,与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能力培养相脱节[2]。各级地方教师进修学校也是如此,进修学校本身承担着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责任,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力不从心。各级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专业程度上都与高等师范院校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见,社会教育体系中各个机构都对教育人才负有继续教育的责任,然而又都由于各自自身的种种因素限制而无法做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呈现教育人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主体责任不明确。

(三)体育教育人才的终身培养缺乏实际操作机制

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需要有制度化的支撑和机制化的驱动。从教育职能部门来看,各部门之间职责权分离,各个部门只能在自己的权属范围内和业务范围内,行使继续教育的职能。对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终身培养观念大家都有,但各个部门间又不能协同运作取长补短发挥效应。师范院校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理论课和实践课,但这种实践课缺乏实际培养效果的有效性,各级教育学会根据自己的职能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上,进修学校又只是搞短期性质的培训班,因此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人才终身培养体系,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制度化的支撑。这就需要以政府来协调,以教育部为主导,建立协调统一的教育人才继续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从高校本身来看,高校体育教师的比例相对不足,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偏重,实际工作量很大,这就给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制造了困难。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往往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时间周期比较长,因此,高校本身通常出于教学的考虑没有给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另外,高校本身的职称评定以及晋级等,主要看教师的平时工作业绩和工作量,对于教师本身的终身学习状况并没有做重点考量,这是由于缺乏激励性的措施,因此从教师本身来讲也失去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究

(一)创新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开展“以教治学,以学促教”的模式。高校体育教师在职前在师范院校学习阶段,就应该明确自身“学”和“教”的双重身份。作为体育教师的培养者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一方面让学生很好的学习教育基础知识,打好基础,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体育师范生也应当参与到教学中来,辅助教师共同完成教育工作,应为师范生本身既是现在的学生,又是将来的教师,这就必须在实践中锻炼其如何去教的能力和技巧。高等师范院校也应该积极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应该让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并重。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上积极聘请有一线教学工作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使得职前培养更具有实效性。同时,对于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来讲,应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更有积极性来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应当明确主体责任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育人才的职前教育主要由高等师范院校来进行,而体育教师的职后培养主要由教育职能部门来进行。这就形成了各自为政,互相脱节的局面。高等师范院校由于权利局限,只能对师范生进行纯知识化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触角也无法有效的深入到实际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职后发展管理处于失控和脱节的状态。作为体育教育人才继续教育的主导者,即教育主管部门又因为师资力量、科研力量的不足,又无法对体育教师真正进行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继续教育培养,从而使得体育教师的职后培养趋于形式化,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也因为继续教育的实际培养价值不大而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职前也好,还是职后也好,各个教育培养机构之间,以及工作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和科学的衔接,没有整合各自在继续教育培养中的优势,造成教育资源和培养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各部门之间有机结合的效力。

(三)建立高校体育教师终身教育制度,强化终身教育机制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发展来讲,必须要有制度化的硬性要求。特别是在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上更应该体现这一点。作为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要对体育教师的终身化学习作制度化要求,特别是要体现在评职晋级上,要把高校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状况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从高校本身来讲,应依托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充体育教育师资力量,建立起轮岗培训制度,一方面不耽误教学工作,一方面使教师接受有效的继续教育成为可能。同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应建立起以师范院校作为职后培养主体的继续教育通道,让在职教师顺利回归专业师范院校进行再培养。另外,这些回归师范院校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一线教师,又可以作为实践型教师队伍以辅教的形式促进在校职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以及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相互借鉴,必然会使得这一制度化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