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制约因素及畅通路径研究

2021-11-21洪国梁南梓萱郑州大学

灌篮 2021年31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医疗融合

洪国梁 南梓萱 郑州大学

2016 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实施“体育+”行动,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2]。体育和医疗是推动健康中国的共同动力,缺少运动手段的医疗和缺少医学支撑的运动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体医融合”是基于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及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3]。然而,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之路总体来看还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因此,加快推进体育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建构能充分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的需求的“体医融合”实践路径迫在眉睫[4]。

一、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一)“体医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健康体制状况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满足。近五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已然规划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理念也在一些文件中得以体现并予以政策支持其发展。这表明,“大健康”观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形成,医疗体系的重点关注对象将从疾病治疗转移为国民的整体健康。这是在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大改革,也为“体医融合”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厚的基石。

(二)“体医融合”现行实践模式

1.政府与市场结合模式

2020 年,安徽省采用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体育与医疗的深化试点工作。以合肥市庐阳区为例,未来庐阳区将探索由体育部门主管、医疗卫生部门与相关企业协助的三方协作体系。该模式将基层国民体质监测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功能载体,以社区固定锻炼点为服务前沿,安排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医务人员深入服务第一线,构建科学合理的测评、评估、指导三级科学健身指导体系,达到以非医疗手段促进健康的预期。然而,这种模式面临着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管和效率问题[5]。

2.医院健身指导中心模式

北太平庄医院的体质监测中心是应用该模式的典型案例。其以医院作为指导主体,与专业体育院校合作将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群体作为指导对象,集体质状况监测、疾病预防、疾病诊断和治疗及开具相应的运动处方于医院一体,形成以医院健身指导为中心的“体医融合”模式。中心的医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的医疗知识,也接受了专业的运动处方开具培训,能对患者提供科学的医疗、饮食及健身指导,发挥出个体主观锻炼和客观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从而实现患者恢复健康。但该模式由于缺乏运动医学专业人才、缺失政府政策支持、缺少患者在健身过程中的监控和科学指导以及为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未能得到长久发展[6]。

3.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

上海徐家汇康中心是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中值得借鉴的典型案例。社区在位居民进行疾病诊断的基础上,针对居民的不同健康状况,开具科学的运动处方,对居民的健身锻炼予以指导。该社区通过联合协调政府与相关部门机构,立足实际与社区居民保持紧密联系,发挥便利快捷的服务优势,实现了较符合我国当前“体医融合”发展的模式。但实现该模式的长期发展还需要政府法律政策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保障,以及加强对掌握运动医疗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的培养[7]。

二、“体医融合”发展症结分析

(一)“体医融合”观念淡薄,重医轻体氛围浓厚

据健康促进的实验研究,体育与医疗围绕促进健康的互补作用已被证实,两者之间的互补效能体现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促进的多个界面[6]。然而,由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竞技体育处于代表中国国际形象以及被赋予政治任务的这一特殊地位,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干支的分支在大众的观念中几近成为体育的唯一,再加上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群众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浅淡,两方原因联合导致如今“体医融合”观念淡薄。医疗体系的医疗诊断理念依旧以“医学补救”为重,将医学诊断与疾病治疗作为恢复健康的主要手段,没有广泛地结合科学的运动疗法,治疗方式方法单一。从理念观念的最初认知方面,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就受到了阻碍[7]。

(二)体育知识技能标准缺乏,难以形成共识

目前我国体育与医疗领域的知识技术应用还存在缺陷,如体育中的国民体质监测标准与医疗中的体检标准不统一,体质监测及干预机制未形成系统化工程,体育锻炼标准仍滞留在理论科研阶段;社区健身指导不够科学合理,体育跨医学的学科理论研究薄弱、实践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符合我国国民体质实际状况的全面的运动处方制定与普及,运动中出现的损伤的现象屡见不鲜。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难以为继,究其原因在于:其一,在科学健身的指导上。我国从事健康指导工作的人群主要是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生和国家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其在一线指导大众健身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传授[8]。而大众在健身过程中的危险因子筛选、医疗监督、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可持续性仅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9]。其二,我国临床医生培养数量虽具规模,但是医学课程多以“器官-系统”为教学模式,对运动干预疾病的基础理论掌握不足。体育领域人才对医学知识掌握不精,医学领域人才鲜有体育学学习背景,这一现状导致体育与医疗在教育界面的沟通被严重限制。

三、“体医融合”畅通路径探析

(一)理念创新:提升对“体医融合”功能价值的认知

消除大众对体育的“偏见”,发挥体育健康促进的多元化功能,开拓健康促进的多元路径。大力推动“运动是良医”理念在社会中生根发芽并将其引入医疗诊断体系和患者康复的评价体系之中,把体育作为健康促进的前端,遵循“以体育为先导”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运动锻炼,使疾病治疗的关卡前移;在健康促进的中后端,结合体育与医疗的优势,以两者并重为原则,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康复的功能,牢固体育在健康促进上医药所无法代替的重要地位。通过大众健康需求侧与医疗服务供给侧两端共同发力,转变大众对体育促进健康功能和价值的认知,打破社会中“重医轻体”观念的桎梏并将非医疗手段作为提升健康的优先和主要手段,为促进体育与医疗的深度融合铺平道路,全面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加强体医学科融合,培养综合性人才

掌握体育与医疗卫生两学科健康促进知识技能的人才是推动“体医融合”的关键。人才培养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通力支持,也需要院校之间和院校内学院间的切实执行。体育应在充分发挥非医疗手段促进健康的学科优势基础上树立整体“大健康观”。首先将运动人体科学等具有跨医学学科性质的专业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应积极寻求与医疗卫生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掌握体育健康促进与医疗健康促进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医疗卫生院校在理念上应重点突出树立以非医疗手段结合医疗手段促进健康的“大健康观”,把体育应用于干预人体健康的全周期。在课程上,聘请专业人员并开设非医疗手段促进健康的课程,完善处于体育与医疗深度融合前端的课程体系,也要要注重使学生在社区和基层进行深入的实践学习。其次,可通过制定“体医融合”新思路并多渠道借鉴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智能化设备,拓展体医综合人才培养路径。

四、结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对健康长寿的无限期望,将体育和医疗卫生相互融合以实现健康促进,无疑是实现人们健康长寿期望的最科学、有效的方式。国人的健康状况也受到国家的高度,“健康中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对我国当前“体医融合”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体医融合”的三种主流模式各存利弊,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更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模式。此外,我国“体医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观念浅薄、认知有失全面;体育健康促进的知识技能缺乏标准,无法与医疗卫生行业达成共识;体育与医疗的共生关联度低,缺乏融合的大环境等突出问题。对此,首先应当从理念为切入点,扭转民众对“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的片面认知;其次应建立起“体医融合”的服务平台,培养体医双面复合人才;再次,应改善“体医融合”的大环境,建立全面的、系统健全的相关政策制度。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医疗融合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融合》
破次元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