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类院校语言文化美育建设新探索
——以成都学院外语文化节为例

2021-11-21梁巧娟

现代英语 2021年4期
关键词:多语种文化节外语

梁巧娟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也是文化的载体,怎样科学合理的运用好这一载体是当下高校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通过外语文化节这类操作简单可复制性的表现形式,来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促进校园文化的美育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二、外语文化节举办的目的

(一)有助于突出校本优势,营造语言文化美育氛围

学校现已开设的语种齐全,涵盖16个外语专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波兰语等,作为四川省目前唯一的专业外语院校,外语特色鲜明,借助独特的校情,通过外语文化节的开展,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多语种氛围,最终达到美育目的。

(二)有利于将多语种文化美育渗透至育人全程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美育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等教育特殊阶段,美育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学校外语文化节致力于将美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覆盖各年级学生,将美育做实做细,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益于借助外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目前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讲话中明确指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并扎实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若想办好外语教育,首先就需要实现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目标等方面中国化,即被国人所接受并认可。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外语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中国元素,(中国元素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并延续到当下的现代生活中,更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的一种体现形式,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的实际物质,也有形而上的凝练后的意识形态。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示符号和图腾。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为其缩影和高度提炼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元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与崇高信仰,渗透于中国人的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并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学校通过中国元素根据不同的外语文化节来创新文化形式,通过外语文化节的开展,更加积极生动的向外国大学生展示中华文化之美。同时借助语言这个文化传播主体,用外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引导,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中国。

三、外语文化节的基本方案

学校举办的外语文化节内容丰富多样,包含美食品鉴、国情知识大赛、风俗文化展示、文化知识大赛、书画比赛等。并且根据各年级学生语言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低年级的班级外语歌曲合唱、诵读、演讲等基础性比赛,针对中高年级的外语戏剧、外语配音、外语口译等难度系数较高的赛事。一般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初赛原则上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文化节持续时间为1个月左右。文化节形式多样,既有竞技性的专业赛事活动,也有作品、服装、美食等展示型活动,既有室内的项目,也有户外的活动。此外,学校文化节活动是师生的一场文化盛宴,校级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开幕式,并邀请国外驻成都总领事馆的领事等人员担任嘉宾,欣赏文化节的成果展。

四、举办外语文化节的成效

(一)学生参与率高,受益面积广

学校外语文化节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和发展,经过内涵式的改革,外语文化节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和实际,已经从最初的东方文化节发展成为覆盖所有语种的外语文化节,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愿望自由选择各类活动,如美食秀、服装展、艺术展等美学品鉴类活动,也可以结合专业特长参加演讲、外语配音、外语戏剧、口译等外语竞赛类项目,形式不断创新,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喜欢的精品校园活动,是一场语言文化美育盛宴。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学生覆盖大一到大四年级,每年参与率高达90%以上,在参与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有大批学生干部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实践,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外语文化节的表演和展示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能力参与到品鉴类、外语竞赛类等各种形式的项目和活动中,每年有超过400人次获得各类外语文化节的奖项,学生受众面不断扩大,通过外语文化节,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都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促进了学生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

(二)搭建美育新平台,助力学生成才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美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外语文化节的开展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的能力相融合,从而为广大学子积极搭建了可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学校有一大批优秀的学子从外语文化节中脱颖而出,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例如学院法语专业学子多次包揽西南地区法语戏剧比赛冠亚军奖项;法语专业陈滕聪荣获第八届“卡西欧杯”全国法语演讲比赛第二名,并在“毕佛听写”大赛中荣获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索仓龚波吉荣获全国法语歌曲比赛第二名;意大利语专业王一帆荣获西南地区意大利语朗诵比赛第一名;德语专业敖媚和陈路荣获第十二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辩论赛三等奖,也是该次赛事中唯一获奖的四川省高校;英语专业学子蒋理和宋艺薇参加第22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获二等奖;刘樱涵同学参加全国越南语大赛荣获二等奖。学院学子创新形式用13种语言演绎《IF YOU》走红网络,登上央视星光大道栏目舞台,广受好评。数年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学校所开展的多语种文化节为大学生的成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三)发挥外语优势,弘扬中华美育文化

学校外语教育始终坚持明确的育人导向,牢牢把握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外语人才培养与国家当下的战略需求紧密相结合。近5年来,学校大学生在外语文化节美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外语语言优势,尝试将多语种和优秀中华文化融合,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多语种作品。例如,2015年多语种诵读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多语种深情诠释了习总书记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2018年,用16种语言诵读《扶贫在行动,共筑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礼赞扶贫成果,展示强大的中国自信;戏曲《梨园“西”韵》用英语翻唱京剧、越剧、昆剧和黄梅戏,是将传统中国曲艺文化通过外语向世界传播的积极实践。14种语言演唱的歌曲《红旗飘飘》和16种语言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多语种演唱爱国主义歌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用外语演绎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如荣获外语戏剧表演一等奖的作品《雷雨》,将外语与中国相声结合等。学院充分利用语言文化这一载体,创新形式,弘扬中华美育文化。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科学合理运用好这一载体,通过外语文化节这类操作简单、形式多样且可复制的表现形式,提升了校园文化品质,扩充了校园文化的美育效应。同时开展外语文化节营造浓厚的语言文化氛围,将语言文化美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中,有助于帮助当代的大学生不断增强和提升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达到普遍学生群体受益的育人效果。最后,基于学校十多年外语文化节成功举办的经验以及取得的丰硕育人的成果,外语文化节这种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美育建设在外语类院校进行推广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多语种文化节外语
语联世界,言通天下
玉泉冬奥文化节: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开讲“第一课”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hina ”系列 多语种移动客户端上线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从英语硕士到法国博士——我的留学规划和多语种学习之路
2009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