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智能管理研究*

2021-11-21

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余体育锻炼智能

杨 琴 吕 伟

(北部湾大学 体育教学部,广西 钦州 535011)

大数据是指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式,汇集不同数据源,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架构能够高速分析处理的、具有高度应用价值和决策支持功能的多种类型数据及其技术集成[1]。通过统一的云平台、大数据平台、智能系统,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打破了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

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时代,应对学校体育管理的机遇和挑战,遵循体育管理的特点,融合先进的服务理念,以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建立起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锻炼监督网络系统,将学生的各种体质信息、锻炼信息等纳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APP、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技术,实现学生课余锻炼数字化、自动化的智能管理。

1 大数据时代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智能管理的机会和挑战

1.1 大数据时代课余体育锻炼面临的机遇

2016 年5 月,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国务院办公厅首次针对我国学生体育管理的政策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大数据时代,新科技和电子产品在青少年人群中广泛被接受,成为他们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之一,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便捷性和时效性[2]。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学校对青少年的课余体育缺乏管理。课余体育锻炼是课堂体育课的最有效延伸。查阅归纳专家以及国内学者的观点,目前体育课内、外未建成良好的连贯性体系,也是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棘手问题。从技术角度来看,课外体育锻炼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全面健全的校园信息管理。当前不断普及的便携设备和移动社交平台为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多重机遇也预示着大数据时代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绝佳时期。

1.2 大数据时代课余体育锻炼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如何打破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提高大家对大数据认识,辩证地看待事物,认清事物的本质。首先,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思想积极统一,利用大数据监管课外体育锻炼,是百利无一害的举措,任何一方不要有抵触心理,积极培养“数据素养”,即知道如何辨别、应用数据分析来科学管理、优化教学、提升身体素质。其次,课外体育锻炼依托海量的大数据分类进行智能管理,必须以SDN 网络、通信技术等作为基础支持与推进。可是当前我国对以上技术的掌握还十分有限,很多地方院校还没有建立学生的信息系统、在校教育管理平台,缺乏必要的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这无疑是对人才技术的挑战,多方研究表明,围绕人才资源的数据争夺,将是大数据时代最为激烈的竞争。将大数据应用于学校体育,从认识到研究再到普及应用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2 大数据时代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构建原则

2.1 秉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首先,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智能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借助各种身体练习与手段实现增强体质,通过各种体育项目的锻炼活跃其身心,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同时也不断提升自我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因此,在建设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系统时,将“以人为本”为建设的核心原则,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借助校园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各类手机运动APP 等现代信息技术使课余体育锻炼更加“智能便捷化”[3]。

2.2 打造智能集约的管理原则

智能管理是利用计算机和网路通信技术、数据库、智能监控技术等技术对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学生课余自主进行锻炼的目的[4]。学生经常性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大多是个人主观行为,它有着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消费层次的学生对活动项目、同伴、场所的不同需求的个人锻炼活动。如果继续保有传统观念,课余时间仅限于跑步、篮球等常规项目,将会削弱学生锻炼积极性。为了便于智能管理,在打造大数据管理系统时,要注意集约所有的有效资源。看似一个管理学生课余锻炼的系统,将会涉及教学、研究、管理和生活的庞大系统工程。得出学生锻炼的数据分析和整合方面需要学校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性和快捷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得出学生喜欢的项目、锻炼的时间、个人体质纵向对比值等有价值导向的数据。这也对打造智能管理的集约性出了新要求。调查分析学生个人的不同需求,形成完整的教学智能管理一体化的平台。最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对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倡导便捷自主的选择原则

通过智能管理的方式,管理者能及时得知学生锻炼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管理。不需消耗管理者大量精力去人为的签到点名。课余体育锻炼区别于体育课堂,没有时间、内容和纪律的限定,学生锻炼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空余时间,运动场地等因素进行选择项目进行锻炼。因此,借助课余锻炼智能管理体系,让管理者和学生便捷地了解到信息,要强调信息化的重要性,将数据转化成信息资源与辅助力量,有利于营造良好、融洽的校园锻炼环境和氛围。

2.4 重视信息安全的保护原则

大数据的共享范围广,传达速度快,储存信息量大,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挑战越大。建立数据系统,必将输入学生的私人信息,甚至会关联到银行卡等个人财产信息,这将会带来诸多社会道德、伦理等问题。因此,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且不侵犯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充分有效地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并服务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值得深图远虑。

3 大数据时代的课外体育锻炼智能体系构建策略

从国家宏观层面发布的关于德育课程、文化校园以及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文件中,都要求丰富体育知识、组织体育锻炼,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目的。建立课余体育锻炼的智能体系的最终根柢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根据学校的不同具体情况,整合学校资源优势,联合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3.1 立足学校实际,建立管理机制

3.1.1 立足学校客观条件

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学校,拥有计算机网路、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硬软件设施配备存在差异。借助计算机,通过课余体育锻炼智能管理系统,对智能系统进行构建与完善,根据学生自己课余时间选择锻炼的项目、场地,错开课余锻炼的高峰,可以缓解有些场地、运动器材不足的矛盾。避免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能够最大化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这些方面都远远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3.1.2 丰盈学校主观条件

学校是否对课余体育锻炼重视,影响着各个方面的主观条件。首先,是否建立科学锻炼目标,形成早操常态。对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管理是否完善,奖励机制是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从学校层面出发,要求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在课余时间必须完成一定的锻炼任务。作为体育成绩的主要部分,并且与学生评奖评优、推免以及毕业等相挂钩,迫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中。以这种“打卡”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久而久之,结识课堂以外的朋友圈子,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3.1.3 增翼校本课余锻炼资源开发

学校体育分为课堂体育和课余体育。当课堂体育资源开发受到一定限制时,课余体育资源的开展作为有益的课程资源补充[5]。学校将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余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从国外引进的新兴运动项目来看,如橄榄球、壁球、保龄球、滑板、沙滩排球、攀岩等项目在一些学校已经得到开展。同时,国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热点。如武术、舞龙、舞狮、抛绣球、抢花炮、跳竹竿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外交融,去芜存菁,把国内外优秀的体育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发挥时代的价值。

俗话说,不立规矩,不成方圆。体育制度作为学校体育重要工作指南,设置体育制度,将体育活动内容安排、比赛活动计划、体育人才培养实施等环节得到有效规范。因此,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离不开学校体育锻炼规章制度。

3.2 优化系统结构,提升大数据资源的开发能力

为了实现智能信息化的管理,必须在系统管理建设中完善相关的硬件,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系统结构。针对不同的学生体质和生理状况,系统能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制定出运动内容、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甚至饮食搭配等信息。学生可对自身体质锻炼结果有纵向对比记录,实现对自我健康数据的监控。校园中学生佩戴各种“运动手环”、手机APP、人脸识别打卡等方式进行锻炼。在校园建立的智能管理系统中,如何将学生用各种方式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有效的数据资源,再反馈学生正确锻炼,反馈给管理者科学再管理。

3.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重视管理者人才培养

体育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其特点决定了直观的、具体的、动态的信息表现形式。

3.3.1 个性与信息协同

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参与的体育项目不同。比如: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多选择篮球、排球、散打、跆拳道集体的或对抗性激烈的项目。性格腼腆内向型的学生,多选择瑜伽、太极拳、健身气功、形体操等个人的或安静的项目。学校成立体育类的社团、俱乐部以及训练队等,涵盖着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设计不同的锻炼内容以及进度计划,都是为了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智能系统的建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3.3.2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兼顾

大数据时代的体育教育与科技信息浑然一体,水乳交融[6]。课余体育锻炼智能管理系统延伸了教、学、练的时空关系,可为学生提供大量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将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运动训练以及饮食营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学校要适应新模式的管理,应不断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与此同时,更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3.4 丰富管理功能,加强运行监管

运用大数据提升学校管理现代化水平,还可以实现学校决策科学化,数据精准化。通过物联网、视觉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等,可以实时监测学生课余锻炼的频率、强度负荷等方面,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的积极性。

3.4.1 塑型身体形态,提升健康生理指标

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以科学专业的体育知识为指导,采用合理的锻炼方法和手段,完成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将发生明显变化,这也是体育锻炼最直观得出来的效果。在系统操作界面,学生可分享自己锻炼数据、照片及视频、内容和训练方法等,进行自我纵向比对,横向和同学比对,激发其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获得满足感。

3.4.2 改善个性、人际关系,培养意志力等心理因素

在课余体育锻炼智能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最直接得知自我健康数据。从而忽略了学生个性、人际关系、意志力、判断力等心理因素。心理状态也是体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要进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投中球争拿比分,获得比赛胜利,获得满足感,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说明,相关数据反映出体育锻炼对于学生,不仅只是一个提升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人际交往手段。又如:在长跑锻炼中,往往跑到400-1000 米处,会出现“极点”,通过坚定的意志力,则会迎来“第二次呼吸”。因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应分析得出心理因素方面提供数据支持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体质测试。

3.4.3 加强运行监管

在学校课余锻炼体系建设中,学生规定时间内的运动量与质及时得到监测与调适。设置“信用”功能,每周坚持锻炼3 次每次1 小时以上的学生进行积分打卡制,根据信用积分推出“体育课堂考试加分”,信用记录良好的学生,可以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将课内与课余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把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向课余锻炼有效延伸,真正转化成学生所要,学生所需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学生体质测试等各方面,都可以运用大数据的实时、精准和智能等特点进行赋能,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监督学生体育锻炼的职能[7]。

课余体育锻炼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探索、实践、完善的过程,它涉及教学、管理、研究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学校体育部门、教务处、团委等各职能部门工作范围,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巨大工程。系统的建构要充分考虑体育文化的特性、载体、主体差异以及育人过程等构成要素的作用。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课外体育锻炼不能出现“两张皮”“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学校必须把重点放在以人为本,以科学为导向,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编程入系统里,使之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文化张力。

猜你喜欢

课余体育锻炼智能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