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思潮中的救国情怀*
2021-11-21赵玉婷
赵玉婷 陈 俊
(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弘扬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思潮中体现的救国情怀,对于新时代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和妇女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近代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阶级矛盾愈加激烈,救亡热潮日益高涨,国民意识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全国国民团结精神,集中力量,加紧体魄训练,用铁血和肉弹冲破此重重死线,恐将无其他出路。”[1]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就在这样的“救亡图存”民族精神和“体育救国”“男女平等”思潮感召下萌芽发展,救国爱国成为女子体育思想的精神主线。
1“自强保种”是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思想萌芽最初动机
1.1 国民之母的责任与使命
亚特在《论铸国民母》中曾指出,国民之母蕴涵着脱胎换骨的改造与重塑国民的使命。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理念最初是以“女子为国民之母,肩负着生育健康国民的责任”为宗旨的。甲午战争失败后,仁人志士出于救国救亡的紧迫感和炽灼的爱国激情,开始关注女子体育“自强保种”的精神内涵。
资产阶级维新派吸取西方先进思想理论与革命经验,总结中国屡受外敌侵犯酿成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积贫积弱,强调妇女作为优生保种之国母应积极通过体育增强体质,以此作为挽救国家存亡的重要手段。严复系统介绍西方进化论观点,将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展现在国人面前,提出“盖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2]”的国母责任。
清末由许家惺编辑的《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明确宣称“女子有国家社会之责任”,“必先自爱其群,始勉尽已力,牺牲私利,维持公益”。号召广大妇女突破传统女德,树立全新道德伦理规范,要爱家更要爱国,为国家和子孙后代命运自觉参加体育,改变弱不禁风的形象。指出“体育一事,男女并重,然女子为国民之母,欲列其国势于优等,必先跻其人种于优等。种族进步之权,基于妇女,吾愿为人母妻者,俱以体健貌美为万国先。[3]”1916 年,张肩任同样依据女子者为文明之祖、国民之母的观念,在《急救甲辰年女子之方法》一文中呼吁,健全的身体是救国热情与尚武精神发挥的根本前提。
1.2 放足的具体表现与卫国的目标
出于危机意识,从强国强种出发的反缠足观点,作为女子参与体育运动的最基本要求,成为近代中国妇女进行体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萌芽的具体表现。中国历史上最先提出妇女缠足关系国家兴亡问题的,始于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他借鉴朝代兴衰的历史经验,视缠足为亡国的征兆。到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从自强救国的高度来探讨缠足弊端,指出缠足残害妇女身心,有碍社会进步。康有为曾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提到缠足“于卫生实有所伤,而且绝涧莫输、高峰难上、羸弱流传,何以为兵乎?[4]”
早期共产党人鼓励广大妇女为担负起历史重任而积极锻炼,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早期体育思想,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屈辱历史和广大妇女的悲惨处境是分不开的,他把反对妇女裹足唤起民众从事体育,同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密切地联系起来。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明确阐述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强身,更在于卫国。他剖析男权社会的压迫是女子缠足、身体孱弱的直接原因,并于1919 年发文《难道走路是男子专有的》《女子革命军》,深刻揭露和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在由毛泽东起草的《问题研究会章程》,其中涉及体育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缠足问题,受到极大关注。[5]这些思想主张都是以卫国图强为终极目标的,正如后来上海务本女学堂学生何亚希在《求学问何用》一文中所说,“故求学问,强身体,用以捍患,用以保国,其用为极大矣。[6]”
2“男女平等,与男子共尽救国义务”是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思想发展基本动力
2.1 农民运动主张妇女尚武,同男子平等参加革命,共抵外辱
近代一个多世纪时里,为了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中国农民多次奋起反抗,广大妇女也投身其中,承担着与男子共同保家卫国的责任,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妇女齐心亦健儿”、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男将女将尽持刀”、义和团运动中的“红灯照”“蓝灯照”等等,充分说明女性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历次农民斗争中贡献积极力量。
太平天国运动吸收早期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平等思想,在其女子尚武的军事思想中体现了朦胧的男女平等要求,较早涉及到妇女平权问题,主张男女共同担负起武装斗争的责任,妇女和男子一样参加军事活动,与男子并肩作战,在鼓励妇女从军、救亡救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义和团运动虽没有明确提出男女平等,但在现实斗争中鼓励妇女有同等权利“杀外敌、杀洋人”,并要求妇女废缠足,利于行动和作战方便,其下专设的女性组织红灯照,宗旨同样来自仇外爱国,并通过练拳术的方式招募成员,多次参与义和团打击洋人的战斗,她们抵御外敌的勇敢精神为后人敬佩。
2.2 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男女平等,支持女子教育和革命军训练,振兴中华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争取民族独立、探寻救国图强道路上,发动了包括支持妇女参与体育在内的一系列妇女解放活动,将男女平等作为民权理念的重要内容,重视和支持女子教育和女子革命军训练。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的男女平等观来自天赋人权说,1912 年宣布北上宗旨和主张时,第一条即为男女平权。他要求提升妇女权利,在废缠足基础上,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女性自信。孙中山立志振兴中华的思想与体育有密切的关系,并极大鼓舞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女学运动。
教育家蔡元培一生积极践行男女平等理念,把培育妇女“完全人格”作为改变男女不平等地位的最佳方法,认为受教育包括体育不单是妇女自身权利,更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蔡元培等人创办的爱国女校,颠覆传统的贤妻良母教育目标,以“增进女子智、德、体力,使之以副其爱国心”[7]为宗旨,多方位培育女学生能力,重点提高女学生的民族主义觉悟和激发她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2.3 五四新文化运动肯定女性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及价值,明确救国使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帝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促使女性在体育方面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体育成为认同女性价值的重要途径。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体育法》,第一条规定青年男女有受体育之义务,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女性参与体育的权利。
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想肯定了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主流社会纷纷呼吁在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前提下,发展女子学校体育,以改善女性糟糕的身体状况,改变妇女承担家庭角色的陈旧传统,希望通过体育,塑造完整的、新型的女性形象,成为与男子一样的社会公民。随着学校教育中女子体育的广泛开展,女子竞技运动项目的逐渐规范,有力证明了女子的社会价值,民众救国救难的信心被唤醒。
奥运先驱王正廷在1915 年上海远东运动会上提议增设女子竞技项目,希望通过女子体育的普及,提高女性地位,担负社会责任,指出亟需扭转中国文弱至极的社会风气,意欲救国强种必须同时提倡男女体育。1927 年,张汇兰在《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之女子体育观》一文中,同样表达女子竞技体育的初衷不在得锦标,而在唤起民众的救国信念,提出女子参与竞赛实为抛砖引玉手段,宣传效果重于夺取奖牌,以“雪中国东亚病夫之耻,欲谋改造国家,须以普及女子体育为先”[8]。
2.4 先进知识女性自觉醒悟“先救国再平权”,勇担救国义务
在现实政治危机的刺激与进步人士启蒙话语的引导下,先进知识女性纷纷觉悟,把争取自身权利和国家的独立富强联系起来,她们认为只有自觉地承担起救国义务,才能得到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她们提出的“先为国家尽义务,后争妇女自身权利”的观点,表现了近代中国妇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清末留日知识女性首先发出“国将亡而思补救,则匹夫与匹妇皆有责也”[9]的口号,同样,张肩任作文《欲倡平等先兴女学论》,代表率先觉醒的女性提出通过教育可提升女子的品格与能力,能够与男子共同管理国家大事,进而实现男女平等。受此影响,项翔高在《女子体育与女子的将来》一文中进一步呼吁,“女子要消除层层的压迫,收回应有的女权,须先恢复固有的能力;要恢复固有的能力,须先健全自己的身体;要健全自己的身体,不可不三致意于体育。”[10]这些言论主张不仅表达了女性对男女平权的追求,更是她们爱国主义情感的生动反映。
2.5 共产党人鼓励妇女和男子一起锻炼体魄,同为革命服务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妇女的身体健康,把女子体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重视通过体育锻炼来培育广大妇女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推动中国妇女走上真正解放的正确道路。
土地革命时期,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促使女子体育同男子体育一样受到红色政权的重视,抗日革命时期,“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明确指出女子体育为民族战争服务的方向。这些思想要求直接导致投弹、射击、刺杀、超越障碍和团体操演练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在妇女中普遍开展,妇女们以顽强的革命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体现出妇女坚持同男子一道,同为革命贡献力量的决心。此外,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党领导的妇女们发扬革命时期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节约、因地制宜、团结协作办体育,表现出的艰苦朴素优良作风,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为后来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体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国术救国”是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觉悟的本土根源
3.1 保家卫国的中华传统武艺精神
以武术为主的传统武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民群众视为强身自卫的利器。近代中国民间反抗斗争中,身怀高超武艺的妇女们走出家门,走向战场,发挥了重要的武装军事作用,这得益于中华传统武术的普及与深入,也是近代中国女子领悟传统武艺精神、主动反应时代的必然结果。崇德尚武、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武术精神磨炼了她们的意志,塑造了她们行侠仗义的性格,也强化了她们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斗争意识。
在内忧外患的危亡时期,武术界发出的“强宗族、壮国魂”口号振聋发聩,导致习武练拳之风盛行。当时以提倡武术、铸造国民强毅体质为宗旨的精武体育会,曾下设精武女子体育会,以“振刷女界精神,开展女子武术运动”为开办目的。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建立在“体育救国”理念基础上的国术救国,在引导国人重视传统国术、关注妇女体育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影响广大妇女参与到民族革命和自身解放运动中,最终透悟民族复兴才是女性解放的根本前提。
3.2 张之江国术救国的女子习武主张
在全面提倡和推广女子练武方面,许多爱国人士纷纷积极贡献,以张之江为代表,功劳尤为突出。他借引孙中山迎头赶上的学习精神,勉励中国女子重视国术锻炼,并详细列举五点缘由:第一,妇女既为国民之母,应确保健康母体生育优种后代;第二,女子健全的体魄,是追求男女平等的基础;第三,国家之兴亡,女子也有一半责任;第四,西方强国男女平等得以实现,尤以德国女子体育最强;第五,中国古代女子仍有为后世歌颂不文弱之史例,并例举历史中以尚武而获得美名的女子,如花木兰、红拂、聂隐娘等等。
张之江呼吁国术救国,极力倡导女子练习武术。他在题为《敬劝女同胞速练国术备赴国难书》的文章中,介绍一战时期所有参战国,除却老人小孩皆是男女总动员,欧美女性在打靶练习、游泳、赛跑等方面,与男性不相上下。“借此劝戒女子勤练国术,锻炼强健体魄,接济前方以解除国难。”[11]这些言论反映了张之江对近代中国女子练习武术的价值认可,同时体现了他矢志不渝推广中华武术的精神意志,更是他爱国爱心民族情怀的有力说明。
4 军国民体育是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救国意识的必然体现
出于救国救亡需要,在全民爱国思潮的影响下,军国民体育以“抵御外辱,强国复兴”为宗旨,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必然产物。军国民体育思想结合近代中国的现实需要以求发展女子体育,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萌芽和发展,但随着民主、科学理念的传播,救国理想的破灭,整个中国社会开始对军国民体育进行反思,对女子体育的过分军事化指向也逐渐消退。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探索救国道路时,曾经大力宣扬军国民体育强国强种之效用,他们借鉴西方强国经验,肯定女性进行自身健康的训练和教育。“其思所以自进其种者,不一而足,而各国之所以强兵为意者,亦令国中妇人,一律习体操,以为必如是,然后所生之子,肤革充盈,筋力强壮也[12]。”
鉴于社会现实,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养成女子尚武精神并教授军事学识,积极促使女子体育成为革命斗争的强有力武器。民国初年,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希望大力实行举国皆兵,提升全体民众自卫卫国能力,以挽救国家的危亡,这一主张使他在主持爱国女校时,对女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以便随时为革命战争做准备。同样持此观念的社会群体也不在少数,“同盟女子精武练习队”发起人吴木兰曾明确提出该组织以养成军国民主义为目的,以“练习武学,扶助国民”为宗旨。鉴湖女侠秋瑾,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留学时又深受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影响,最终在强烈的爱国情愫驱使下,把体育活动和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她曾和陈撷芬等在日本创立“共爱会”,宗旨是“反对清廷,恢复中原,主张女子从军,救护受伤战士”[13]。更是借创刊《中国女报》发扬光大其强烈的女权革命观点和爱国救国思想。
历史证明,女子体育的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是女子体育发展的根本道路。借鉴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以救国图存为宗旨,始终坚持民族大义,这是对广大民众生动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增强人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