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合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践
2021-11-21冯海燕
冯海燕
(宁夏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 宁夏 中卫 755000)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数学依然是一门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的基础性学科。而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认识专注、耐心、追求完美等态度、意识对学好数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与现实性。同时,通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践行,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既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能,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基于此,教师在落实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践时,应该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渗透、融合、贯通,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领悟数学内涵中学会精细分析、精心求解、精致作答,不断提升其内在修养与综合素养,为早日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国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奠基铺路。
1.结合专业教学,传授工匠精神
数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类学科的主要科目之一,其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升,都有着重要影响。而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将工匠精神贯通其中,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开展中职学前专业数学教学时,应该以传授工匠精神为辅助,将教学的关键内容、主要知识与专业课程密切结合起来,并渗透至数学学习细节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严肃认真、精益求进、务实严谨的学习习惯,用所学数学知识尝试解决专业问题。同时,教师也需要发挥好自身示范引领作用,在解答数学问题、讲授数学知识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之于数学学习的意义,于不同层面落实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丰富教学模式,渗透工匠精神
数学的内在特质,使得其教学内容普遍比较抽象,学习方式也相对枯燥。对此,教师应该在创新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诸多创新性元素,使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各类素材、资源、模型、道具等进入课堂,呈现于学生视域,对学生在思想上给予直观且丰富的刺激,使工匠精神的创新内涵得以延展。尤其在设定教学目标、讲解教学难点、解答数学问题时,更应该深度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懂得求新求变,学会创新创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诸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融合,让学生尝试利用不同方法来解答同一数学问题,在寻求思维创新中拓宽认识视域。例如,在开展“二次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制作出对应的二次函数图像变换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二次函数的变换规律,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实现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激发。而为了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充分渗透,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画图法来感受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精益求精、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之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3.创新教学内容,锻造工匠精神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锻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困难、不惧怕、不退缩的“工匠精神”,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形式的创新,多融入一些变式训练与探究活动,并不断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让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应对学习挑战产生浓厚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锻造意志,提升其毅力,培育其品质,端正其态度。而对于所参与的事业充满热情,也是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核所在。在这种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学习文化驱动下,学生自会将数学学习所获逐步迁移至职业、工作、生活领域,获得认识提升。例如,在完成“函数的单调性”教学后,教师可以以训练为铺垫,设置具体的训练题,使学生在求函数的单调性的过程中规范解题步骤,细心认真解答每一道问题,遇到困难或者疑虑深入思考,在锻造工匠精神的同时塑造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结论
总之,工匠精神之所以自古至今被不断传承、弘扬,且成为各行各业反复学习的典范,主要源自其对于人们工作态度、品质、精神的深远影响,更源自其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倾向与追逐导向。而中职教育作为我国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其在育人导向、办学宗旨上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有着紧密关联与深度衔接。因此,为了切实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学习能力,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向着纵深角度发展,教师应该以融合工匠精神为辅助,设计出更为多元、丰富、高效的教学活动,使工匠精神深入衍射至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更好促进数学教学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