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1董立叔王海军尹欢薛润科孟凡雨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名录太极拳

董立叔 王海军 尹欢 薛润科 孟凡雨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冀东文化研究中心;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蕴,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河北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杰出代表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运动形式,承载着健身、竞技、文化和经济等价值,是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06年国家公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了要实施四级保护体系。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广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2021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再次强调推动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政策和意见的实施为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然而,近年来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正面临着被破坏、替代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如何依托国家出台的扶植政策,探讨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是很有研究的必要,有助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弘扬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1 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战争与生活需要对武术的产生起着重要推动作用[2]。河北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的冲突滋生了战争的发生。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尚义任侠。河北传统武术历史悠久,深邃博大,兴于明朝、盛于清朝,到明初清末发展到了鼎盛时期。2020年12月中华武术“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至今,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21年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557项,子项3610项,项目传承人3068人。河北入选名录项目有162项,项目传承人149人,其中传统武术项目有邢台梅花拳(平乡县、广宗县)、太极拳(永年杨氏太极拳)、沧州武术(沧州)、形意拳、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八卦掌、沧州武术(孟村八极拳、劈挂拳、燕青拳)、鹰爪翻子拳、沧州武术(六合拳)、梅花拳(邢台市)、八卦掌(廊坊固安)、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戳脚(衡水)、青萍剑(贾氏青萍剑)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15项,占9.26%。

河北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具体要求,先后公布了7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25项,其中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77项。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名录中有文安八卦掌、武式太极拳和泊头六合拳等传统武术项目6项;2007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名录中有孟村八极拳、燕青拳等传统武术项目8项;第三批名录中有陈村查拳、通臂拳等传统体育项目15项;第四批名录中有梁家鹦垴拳、二郎拳和十字八方拳等11项;第五批名录中有杨式太极拳、洪拳和阴阳八盘掌等10项;2017年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绵张拳、南皮八卦掌和少北拳等15项;2020年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武术项目有随手拳、铜臂螳螂拳和姚式太极拳等12个项目。通过研读“非遗”申报名录发现入选名录的项目呈增加的趋势,各批名录申报的间隔周期较长,部分拳种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非遗”项目进行申报。

2 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河北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虽有区位、政策红利等发展优势,但通过研究发现仍存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分类不明确,重点保护不突出。河北传统武术入选国家级名录15项,入选省级名录77项,入选市级名录300余项,但没有独立类别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部分项目既是国家级又是省级,还是市级名录项目,项目名录的重复性较大,项目分类不明确,导致传承与发展的工作难以突出重点。第二,传承出现断层,主体和客体缺位[3]。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传承人掌握着精湛的技艺,但老一辈们在传承过程中严格遵从“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血缘脉络的传承方式,另外,随着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传承人得不到相应的认可,而对于传承客体而言,无法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传统武术开始被遗忘,最终导致项目传承出现断层。第三,城镇化进程加快,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河北城镇化率逐年上升,2020年河北省城镇化率达到60.07%,使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土壤相继消失,挤压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第四,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入侵。西方竞技体育凭借奥运会等载体,借助现代媒体在世界范围宣传其竞技性和娱乐性等优势,而传统武术“非遗”被认为是保守过时的文化。第五,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河北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薄弱,能够挖掘的史料资源有限,理论研究大多来源于地方志、县志等。河北传统武术“非遗”的宣传与推广主要依靠省内官方网站,但网站中的信息量较少,不能让民众更多地了解河北传统武术文化,阻碍了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3 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3.1 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传承评价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建立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加强理论研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探讨传统武术的存在形式、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等。加强横向联合,跨地区、跨学科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和课题,开展学术讲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建立该省不同区域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参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估体系,遵循时空性、完整性和濒危性等原则,构建符合该省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传承评价指标体系。

3.2 完善传承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4]。传承主体在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受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言传身教、血缘脉络和口传心授等模式进行,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导致有的门派已经濒临消亡。在传承中应改变固有传承模式,打破“传男不传女”“关门闭户”等旧规,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艺传承制度,完善传承机制。另外,要正视传承人的实际困难,完善传承人的认定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建立有效的传承激励制度。

3.3 确证时代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价值是事物能否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要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等民族传统运动项目[5]。传统武术拥有其他体育所不具备的价值,承载着文化价值、健身价值、经济价值和竞技价值等,蕴含着不同时期民众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提高国家、社会和民众自身的文化保护意识。积极推进传统武术项目的挖掘、整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重视河北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研究,开展项目普查,搜集传统武术史料,构建传统武术历史图谱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4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传统武术的推广

传统武术多流行于民间,社会和民众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度较低[6]。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谁的宣传力度大,谁的文化理念就能得到广泛认知与流传。因此在保护河北传统武术“非遗”“核心价值”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让更多民众充分了解传统武术的时代价值。此外,要借助民俗节日和体育赛事等做好传统武术的表演、娱乐和竞赛等,鼓励民众积极参加传统武术活动,让民众切身体会到传统武术的特征、发展历史、文化属性和时代价值等。另外,积极筹建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通过网站、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做好传统武术“非遗”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3.5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重视“非遗”申报的管理工作

河北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调控。事实证明,哪个地区“非遗”保护开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哪个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就好。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传统武术“非遗”无形资产的保护,重视“非遗”申报的管理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对入选名录的项目要制定长期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政策和制度确定传统武术“非遗”的管理权限,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明确项目具体分类标准,建立河北传统武术资源数据库。此外,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难以做到一一扶持,应对文化底蕴深厚、受众性和代表性强的项目重点扶持,打造项目品牌,开发传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名录太极拳
传统武术文化资源治理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参展商名录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