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完善

2021-11-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财会学习 2021年14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公立医院财政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引言

随着现代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绩效考核的深入推进,因此对财政资金使用的考核,不再停留在对数量和进度的考核,同时更要关注使用的效率和效果评价。目前,公立医院对财政资金管理较为松散,管理者注重资金获取,疏于对获取的资金进行精细化管理,导致财政资金预算软约束、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仍普遍存在[1],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是贯穿资金管理全过程的风险防控。本文从财政资金管理全流程进行梳理,识别分析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完善财政补助资金的内部控制的途径,旨在提升公立医院对财政补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财政补助资金发挥实效作用。

一、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全流程

财政补助资金是公立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医院发挥其公益性职能的有效方式。公立医院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覆盖资金申请、下达、入账、支出、自评全流程。具体来看,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过程,即公立医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国家支持政策,对所需财政支持的资金通过项目预算形式,向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申请;如项目获得相关部门批复,相关财政资金通过零余额户或转拨方式下达医院账户,医院财务部门将所获财政资金纳入财务账核算,相关归口科室或项目负责人按照预算计划申请使用财政资金,待项目结束时,医院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

二、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管理风险分析

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各环节的风险点未能得到有效防控。基于财政资金管理的环节分析,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计划阶段: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资金申请环节,公立医院可能存在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的风险,具体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其一,在资金数量预算上,公立医院归口科室及管理层为实现获取更多财政支持资金的目的,在资金预算编制和审核上会采取宽松的态度,本着能报多报的心理。其二,对于延续上年的财政项目,医院在做资金预算时以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为主,资金数量上会受到基期不合理因素的影响,导致预算不合理,造成预算松弛和资源浪费的风险。在资金效益质量预算上,资金效益质量预算是指医院在分配财政资金支出性质时,应以实现医院降本控费、提升科研水平、履行公益性职能为目标。

(二)下达阶段:资金下达、入账未及时衔接

在资金下达和入账的环节,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会存在未及时衔接,造成资金使用滞后的风险。目前,一些医院未形成完善定期的财政资金对账机制,财务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日常管理,更集中在对支出进行严控管理,而对年中追加,调整,调减的资金缺乏有效监管,财政部门分散下达,申请资金的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财务部门内部出纳岗位与会计核算岗位对账缺位,都会造成财政已下达医院账户,但财务迟迟未入账的问题。

(三)执行阶段:不合规支出资金

在资金支出环节,除了医院日常运营的支出管理风险,财政资金还面临超前、超额、超时使用资金的风险。超前支出财政资金是指,在财政资金未下达医院账户时,以财政资金名义,利用医院自有资金垫付支出,这种情况一分为二,如果属于特殊且政策允许的情况,医院在财政资金下达时及时调整冲回垫付资金,但由于对该环节的疏于管理,医院未及时冲回从而形成长期挂账的风险;如果无合理情况就以垫付名义,提取财政资金冲回,则有非法套取财政资金的风险。超额支出财政资金,是指项目使用资金支出超出预算,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未经调整程序批复,擅自随意跨项目使用财政资金[2]。

(四)考核阶段:绩效自评流于形式

在财政资金绩效自评阶段,通常会存在无自评标准,或者有标准但自评环节流于形式,导致自评考核监督效果无效,低效。2015年,国家出台《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要求把绩效理念和要求融入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自评与监督机制[1]。但目前医院绩效自评仍未形成长效机制,绩效自评报告多是为应付了事,对于有政策要求的项目就进行绩效自评,没有强制要求的就不做。

三、风险管理下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完善路径

(一)明确资金执行效益目标

公立医院要保质保量使用财政补助资金,首先要充分理解国家政策要求,将政策目标细化到执行目标。公益性是我国卫生事业坚持的根本属性,财政补助资金是国家办医的直接体现。国家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对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支持、履行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发展重点学科的投资、取消加成等政策性亏损的补偿。在资金申请阶段,医院业务科室应结合财政资金补助范围,充分考虑实现质量目标的能力,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在编制时不能只关注金额数量,更要关注可实现的质量目标。

(二)优化内部信息沟通流程

信息的价值必须通过传递和使用才能体现。公立医院应在理顺信息沟通流程,优化信息传递方式。医院应及时补充关于财政补助资金追加、调整、调减信息沟通的相关制度。对于年中追加的资金收入,相关业务科室应在收到主管部门的通知时,持相关文件到财务科室查询资金入账情况,核对资金支出分类金额是否与预算要求一致;对于需要调整财政资金支出分类的业务科室,应及时在财政部门规定时间内,及时提出调整申请,获得申请通过批复后,财务科室应以文件形式将财政资金预算重新下达到业务科室;对于主管部门要求调减得财政资金支出,财务科室在收到相关通知后,应及时对接相关业务科室,进行调减操作。

(三)强化内控手段与信息化建设结合

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公立医院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管理的内控建设。相关内部控制流程应嵌入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比如,“业务科室设置专人负责财政资金支出管理”这一控制手段,采取的是传统线下申请审批支付流程,由于涉及人员数量多,很难保证这一控制手段贯彻执行,但借助信息化手段,只需要严格把控系统操作人员(包括管理员)的权限,给予各岗位人员与之相适应的权限[3],就能保证内控手段的一贯执行。

(四)加强绩效自评监督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建设

绩效自评是财政补助资金医院自我监督、自我规范的关键环节,有效的绩效自评也是内部控制工作完善的重要途径。要保证绩效自评的有效性:一是相关科室要重视财政补助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明确主体分工和职责。业务科室是绩效自评的执行主体,负责资金绩效目标的编制、自评打分并收集提供佐证材料的工作;财务、审计等管理职能科室负责绩效工作的监督、复核、考评工作。二是细化绩效目标编制的标准和要求。财务科室应结合国家对绩效目标自评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业务科室在编制绩效目标时应从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三个维度展开,在自定义指标的选取上,可以参考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以提升医疗质量、提高运营效率、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满意度水平为根本目标使用财政补助资金。

结语

目前,随着各项医疗改革政策的有序推进,国家持续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切实保障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然而现实中公立医院由于风险意识不足、内控管理机制滞后等原因,过度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等一系列低效、甚至无效使用财政补助资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造成极大的财政资金资源浪费。本文通过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全过程的梳理,深入挖掘潜在各个环节的风险点,认为公立医院对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上,存在预算编制不合理,资金下达与会计入账衔接不及时,不合规支出资金,绩效自评流于形式、未发挥实效的问题。基于风险问题分析,提出在资金预算申请上明确资金执行效益目标、在信息沟通上优化内部信息对接流程、在内控活动执行上强调内控手段与信息化建设结合、在监督考核上加强绩效自评监督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建设等多种途径完善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内部机制,以期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从而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益。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公立医院财政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财政资金风险防范路径探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