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招录文章写作的“法度”
——以中国古人的写作理论为借鉴

2021-11-21

写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法度资料文章

彭 宏

中国古人论写作,素有“法度”一说。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论及柳宗元指导士子为文:“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①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宋恩佳译注:《唐宋八大家精华》,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但这“法度”并非僵化的藩篱,而是如元代的郝经所言:“文有大法,无定法”②郝经:《郝文正公陵川文集·与友人论文法书》,高孟元、高强编著:《古文粹读》,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是在遵循基本写作规律(规范)下,为文者出入法度内外,自由驱遣,呈现出多变的风格。在当代中国,人事招录考试的文章写作,也可借鉴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立“法度”,追求审题立意的准度、架构谋篇的层度、具体针对的实度、贯彻执行的力度、遣词造句的精度、政策理论的高度、分析论述的深度、视野知识的广度,探索写出高水平文章更丰富的路径。

一、“立主脑”

所谓“立主脑”,就是文章的立意,即确立文章主旨或作者观点。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③李渔:《闲情偶寄》,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7页。立意可谓文章之魂,王夫之将其比作军队的统帅:“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④王夫之:《姜斋诗话》,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5页。缺乏立意的文章,好像没有统帅的军队,写出的词句皆是毫无章法的乌合之众。议论性文章的写作尤重立意——有了集中、明确的立意,立言就有了依托。作者就可围绕立意,拟定中心论点(或主题),进而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构思,这样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从而合逻辑地展开论述、流畅地组合词句,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招录考试的文章写作,测查指标是多元的、全面的,包含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这种考试形式被称为“申论”,即“申而论之”。被测查者的写作源泉和论述依据,主要来自、基于、关联给定资料。要通过对资料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恰当引申,归纳、说明、破解特定的问题(现象),并适当结合自我知识记忆、人生阅历和哲理反思,确立观点,展开论证。通俗地讲,就是依照给定资料写议论文。因此,招录考试文章写作的“立主脑”,应是相对明确的。这些写作题目,皆是从资料出发——或根据资料指定写作视角、范围,或直接从资料中选题要求命题作文。这就需要结合资料、紧扣题目来立意,不可偏移,不可凭空臆断。纵观近年的招录考试的文章写作,有的是选取给定资料中的某句话,如“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要求被测查者以此作为引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文章。有些则是针对给定资料中的某个话题如“文化共享与传承”,某个角度如“平衡”等,要求被测查者联系实际和自身积累、感受,自拟题目来写作。那些直接给定的文章题目,如“试谈‘有’与‘无’”“以水为师”“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等,也是出自给定资料中的词句。这表明:被测试者首先要重视的,就是立足给定资料,根据题目及要求,准确审题、把握题意、精准立意,去追求审题立意的准度。

审题立意要准,还要在备考和被测查时,淡化功利目的,摒弃押题思维。虽然,招录文章的给定资料,常关涉重大时代主题,如“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创业创新”“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等,但不可只针对相关主题,或从报端选取相关评论加以改造,或机械炮制一些模式化文章,用所谓“范文”来押题。不可在发现给定资料、写作题与某些主题相关时,即简单比附、原文照抄,企图鱼目混珠。殊不知近年来,招录考试文章写作依托的给定资料及其反映的现象、问题涵盖较为广泛,并不拘泥某一特定领域、特定主题。写作命题也是既丰富、开放、多样,又聚焦特定重点、特定角度。有的写作给定题目较为抽象,如“试谈‘有’与‘无’”“以水为师”等,需要还原到资料反映的具体问题、现象和关键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结合具体资料、命题及其要求,照搬所谓“范文”,很容易文不对题,甚至离题万里。

如2019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地市级考试的文章写作,要求被测查者深入思考给定资料中词作家阎肃说的“跟着时代的大潮往前走,尽到我所有的力量,做好我要做的事情”这句话,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来作文。试题册给定的五个资料,分别是介绍某乡镇的“三农”新故事、省派干部小赵驻村扶贫的经历、大学生村官小吴的成长故事、文艺工作者围绕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座谈的记录、彭士禄等新中国各个时代先进典型的事迹。很明显,无论从给定资料,还是从题目要求,都无法照搬单一的“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等大的主题,不能套用“但行好事,无问西东”“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扶贫攻坚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先验的、模式化的立意及论述,否则考试将出现重大失误。

如何把握审题立意的准度呢?这就指向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测查指标。首要的是紧扣题意,找准“题眼”,即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就2019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地市级的文章写作来说,题眼可从字面精练化为“紧跟时代潮流”“竭尽我之所能”“全力履职尽责”等词。进而将文章的立意确立为:“紧跟时代潮流、履行职责使命”,或“新时代、新要求、新作为”,或“为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应尽之力”等,上述之一也可化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被测查者可从立意或中心论点出发,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新时代青年的职责使命”“新时代青年应敢于弄潮”“新时代青年当应爱岗敬业”“新时代青年应报国利民”等方面,作为文章的分论点或主要论述角度,进行阐发议论。所以扣准了题眼,立意就准,就大致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向,就不至偏离题意、偏离主旨。

以故事、话题、抽象词句来命题的写作,则要从命题入手,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剖析或辨析题意,提炼出更为明确、具体的题眼,围绕其立意。如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录省级的文章写作,要求被测查者根据给定资料中一则“不让好人做了好事得不到好报”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被测查者应该将故事的意义,与给定资料主要涉及的道德问题相联系,提炼出“保护好人、呵护善意、共建道德”的题眼;在此基础上,确立“共建社会主义先进道德体系”的中心论点,并从“宣传教育引美好道德”“法律监管护好人善举”“经济救助为好人分忧”“宣传教育促良知善意”“完善保障建公序良俗”等角度展开论述。又如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录省级给定的写作题“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则要结合给定资料,准确理解作家(冯骥才)观看贺兰山岩画时的这一题字,思考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其保护现状;进而化抽象为具体,提炼出“文化遗产的价值”的题眼,确立“坚持文化自信、传承文化遗产”等立意进行阐述。在如2017年多省联考招录的文章写作,要以“平衡”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来作文:被测查者也要结合给定资料,提炼出“平衡快与慢”“把握速度与质量”等题眼,并以“平衡:追求和谐、高质量的发展”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二、“谋篇布势”

曾国藩曾言:“思古文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工夫。”①曾国藩:《曾国藩日记》,唐浩明编,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版,第457页。这表明古人立论、作文之时,对篇章结构是极为重视的。它就像高楼大厦、亭台轩阁的设计图纸一样重要,是能够清晰、流畅展开论述的核心所在。李渔则说:“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②李渔:《闲情偶寄》,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6页。所以,招录文章写作有了准确的审题、立意,提炼出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述角度后,还不宜立即下笔。还应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构思,设想文章总体的框架结构,进行首尾及段落的谋篇布局,为文章安排出清晰、顺畅的层次和段落,即所谓“层度”。

对应“综合分析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项测查指标,招录文章写作的架构谋篇,可运用“问题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样式。一直以来,测查给定的资料和命题,大多指向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海洋污染、极端气候、道德失范、心理疾患、粮食安全、基层治理困境、文化遗产流失等。围绕这样的资料和问题来申发和议论,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方面安排段落,被测查者比较容易掌握并熟练运用。如2017年公安院校联考的文章写作,要求结合给定资料中的这句话:“无论社会、企业还是个人,学会奔跑是好事,但如果只是紧盯目标,却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和自己的灵魂,还真是件遗憾的事。”若以“追求不要过于匆忙”来立意,文章可大致这样架构谋篇:首先提出问题,并引出中心论点“概述急功近利的世风——追求不要过于匆忙”;接着分析问题“求快风气的危害及原因”;其后解决问题“转变生活和发展观念、调整生活和产业方式、健全劳动和生活保障”;最后总结全文,并作一定的提升。

多数招录文章的写作,还可用“总分总”式来架构谋篇。如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指出的:“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入,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③刘熙载:《艺概·文概》,王气中注:《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页。这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结构方式,大致也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总起”,通过概述背景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分说”,这是文章的主体,紧扣中心论点,从三至五个分论点(角度)论述、分析、建议;第三层“总结”,收束全文,呼应中心论点,进行篇末升华与拓展。“分说”的分论点(角度)往往呈并列、递进、参照的关系。以“总分总”式架构谋篇,优势在于文章始终扣紧立意,挈纲提领,首尾该贯。以2016年4月22日多省联考招录的写作题“众筹,金钱以外的价值”为例,大致可这样谋篇布局:开头总起,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指出众筹在解决创业初始资金不足的作用外,还有众多金钱以外的价值,提出中心论点;其次,用几个段落提出几个分论点,加以分说,如众筹在“实现理想”“激发创新”“产业裂变”“社会公益”方面的价值;最后一段总结,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众筹的多元价值,展望众筹给创新、创业带来的前景,收束全文。

有些招录文章写作,还可借鉴“起承转合”来架构谋篇。“起承转合”说源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本指作诗的“四法”。后刘熙载引申为:“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①刘熙载:《艺概·文概》,王气中注:《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因此“起承转合”也可理解为写作的通用手法。在招录文章写作中,可用“起承转合”安排四个层次:“起”为开头,通常是在铺垫背景、概述问题现象、交代话题争议的基础上,引出中心论点。“承”“转”两个层次,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分析、充分论证,是写作的主体部分。二者常常形成对应式的结构,如正反对比、主客对应、由表及里、古今参照、中外结合、理论到实践等。“合”则是篇末的总结综述、呼应点题、拓展提升。以“起承转合”式对招录文章写作架构谋篇,常形成层进、转折、参差、对照的论述结构,有放有收,曲折有致,开合有度,文章显得集中、清晰、严密。如2018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地市级的文章写作题“试谈‘有’与‘无’”,可大致这样安排架构层次:第一段“起”,概述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结合老子的话,提出“城市建设要协调好‘有’与‘无’”的中心论点;进而“承”接上段,分别阐述城市建设中“有”与“无”的内涵、“有”与“无”的关系、忽视“无”带来的诸多后果;接着再“转”,分别论述城市建设中“无”的价值、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无”的营造;最后则“合”,总结全文,并从协调、共享发展的角度进行升华。

招录文章写作的结构方式,应针对命题方向、资料特点、作者擅长,进行恰当的选择。很多情况下,侧重问题的写作题选择“问题式”;聚焦大政方针、精辟观点、重要决策的写作题选择“总分总”式;围绕争议、破解矛盾、需要思辨的写作题选择“起承转合”式。但文无定法,诸如此类的选择并非一定之规。有时候,写作一篇招录文章,被测查者可以自选角度,用任何一种形式来架构谋篇,这取决于被测查者审题立意的准确性、把握资料的深广性、论述分析的方向性,及现场发挥的灵活性。

三、“为事而作”“体用为本”与“贵乎精要”

人事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相关部门、具体岗位的需求,择优招录素质、能力胜任实际工作的人员。而大多数公务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可用“办文”“办会”“办事”来概括,因此,招录文章写作的测查,也要指向未来工作,即体现“为事而作”“体用为本”与“贵乎精要”的要求。

白居易有著名的两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②白居易:《与元九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页。,强调了写作的现实针对性。宋代郑思肖则指出诗文几乎维系一切之事:“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③郑思肖:《心史总后叙》,明崇祯十三年刻本、品艺斋影印本,第192页。在招录文章的写作中,“为事而作”对应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查指标,初步体现对被测查者未来“办文”与“办事”能力的测查。因此,被测查者需要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从给定资料中或发现和界定问题,或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和办法,解决问题。有时,招录文章写作的命题也明确提出“联系实际”或“结合实际”的要求,这既是指给定资料反映的实际问题、现象,也指在给定资料以外,被测查者对实际生活中“国事”“世事”“家事”等相关问题的了解、感受和认知。所以要写好招录文章,不能脱离实际去泛泛而谈。被测查者既要从给定资料中的具体现象、事件、问题申发,又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事件、问题,灵活出入给定资料,立足客观实际展开论述,追求具体针对的实度。

如2018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副省级的文章写作,要求根据“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这句话,联系实际作文。被测查者当然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科学、艺术、古文化与想象力的关系,如“科学为想象力打开未知的世界”“艺术为想象力激发审美的创造”“古文化为想象力提供丰厚的土壤”等论述。但其后,被测查者可以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情及社情,论述如何发展以科学、艺术、古文化为源泉的想象力经济,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与升级,并给出总体性、原则性、方向性的建议,从而对接中国乃至世界的实际。如果仅仅抽象地论述几者的关系,缺乏对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的针对性,文章就显得空洞、不接地气。

苏轼曾言:“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①苏轼:《答乔舍人启》,裘仁、林骧华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6页。在招录文章写作中,“体用为本”主要指向“贯彻执行的能力”的测查指标。按照考试大纲,被测查者应能够根据要求,结合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贯彻执行的能力,在招录中主要通过写作小型公文、小型事务文书或文书要点的形式来测查,要求被测查者根据给定资料,以拟定身份和给定情境,撰写意见、报告、发言稿、宣传稿、短评、调查报告提纲等,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但在具体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设想、方案和措施时,被测查者也要表现出鲜明的立场、有力执行的态度、具体可行的方法,显现解决问题的决心,追求贯彻执行的力度。

如2021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地市级的应用写作,给定情境是:H市近期准备召开“社区治理与服务经验交流座谈会”,被测查者作为石板街道负责人,将在座谈会上发言。要求被测查者根据相关给定资料,以“清河社区的治理之道”为题,写一份发言提纲。这就需要被测查者对资料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归纳要点,通过撰写发言提纲,执行工作情境中经验交流的要求。根据资料信息,这一提纲既要上接“天线”——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用心打造居民满意的和谐、美丽社区。又要下接“地气”——简要介绍该社区治理与服务主要经验、具体措施。可用“宜居之道”概括其在污水治理、老街改造、文化传承上的经验;用“温暖之道”概括其在老龄人口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上的经验;用“和谐之道”概括其在探头监控、管理工作群监管、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社区共商、共建、共治的经验。这样,写作就遵循了“办文”“办会”的“体用”要求,完成了对实际工作的贯彻执行。

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②刘勰:《文心雕龙》,王运熙、周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他指出写作要根据内容和文体,恰当、简明、扼要地运用字句。招录文章的写作,针对“文字表达能力”的测查指标,也应遵循精确、精炼的原则,追求遣词造句的精度。在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确时,应注意:从对问题、现象的概述,到分析问题、现象的关键或症结;从命意立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到对原因、根源、意义、价值的阐释;以及援引的案例和数据、提出的建议和对策,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不含混、不遮掩、不夸张、少修饰。而追求语言表达的精炼,则可以汲取中国古人的写作智慧,在词句运用上尽量多用“减法”,少用“加法”。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①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方伯荣主编:《历代名赋赏析》,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中国古代的作家、文论家受此启发,进一步阐明了写作用语的核心原则,即“言近旨远,文简意明”。刘知几也说:“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②刘知几:《史通》,张振珮笺注:《史通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2页。,清代方苞称:“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③方苞:《古文约选凡例》,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 谈诗论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00页。从《尚书》《春秋》《史记》等历史散文,到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乃至新文学大家如鲁迅、沈从文的作品,中国文字的特点,本就是讲求微言大义,以词约义丰为上,不大崇尚华美、藻饰的文风。招录文章的写作,应继承这一文章传统,多余的话一句不说,多余的修饰一词不要,呈现表意清晰、简练明快的风格。

要让语言精确、精炼,第一,应尽量多写短句,少用长句;第二,应多使用陈述句、祈使句,少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第三,应多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多用四字短语,少用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粗糙的日常用语。第四,多用约定俗成、表意清楚的议论性和说明性语言,少用文学性、修饰色彩浓的词句,尽量不用自己生造的词语。此外,为避免出现表意的模糊化、多义性,尽量减少“学生腔”或“文艺腔”,少用描写、虚构、想象、隐喻、象征等文学性的技法或修辞。要注意的是,招录文章写作的词句运用,应尽量贴近党和政府发布的重要文件、权威媒体上时政评论的语言风格。

四、“高出一头”“深入一境”与“博观约取”

刘熙载指出,文章“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④刘熙载:《艺概·文概》,王气中注:《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招录文章写作要避免陈词滥调,不妨借鉴刘氏的说法,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追求更为精妙高标的境界。虽然只是一小时左右写就的千字文,不可能也没必要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但也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就事论事。毕竟,无论给定资料反映的现象、事件、问题,还是写作的命题、命意,都涵盖在治国理政的总体范畴下,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理论、重要决策有密切关联,多具有社会性、现实性、重大性、紧迫性、深刻性。很多现象、事件、问题,还表现出普遍性的特征、广泛性的影响、规律性的价值。被测查者的写作,若只是印象式、感受式、片段式的评述,就流于浅陋平庸,难以得到招录部门的认可。

招录文章写作要“高出一头”,首先应注意把握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这呼应了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写作理论——“文以明道”。如刘勰称:“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⑤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纪昀等评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韩愈则说:“修其辞以明其道”⑥韩愈:《争臣论》,孙昌武选注:《韩愈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58页。,柳宗元自承“乃知文者以明道”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页。,周敦颐明确指出“文所以载道也”⑧周敦颐:《通书·文辞》,周义等编著:《周敦颐著作释译》,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等等。虽然对“道”究竟是自然之道或是儒家道统,是治世之道还是心性义理,存在理解差异,但这些古人都很重视文章明道致用、拯时济世、风俗教化的社会政治功能,如顾炎武所言:“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⑨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赵俪生:《日知录导读》,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因此,招录文章的写作,也可借鉴“文以明道”的思想,针对资料特点、立足论述对象,将立意、破题、论证,自然地上升到阐发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顶层设计的高度,以此升华全篇;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也自然成为党和国家政策理论的贯彻落实。

如2019年4月20日多省联考招录的文章写作,引述了给定资料中的一番话:“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要求被测查者结合对这句话的思考来写一篇文章。被测查者的论述若仅仅局限于“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显得过于狭窄和单一。可以在分析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的不同特质,论述它们各自价值的基础上,指出它们之间应当建构的合理关系。进而以“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共享”理念为指引,阐述城乡文明全面、协调、共享发展的意义,提出创新机制、城乡协调、共享发展的主要举措。这样,论述就具备以重大政策理论观照、解决具体问题的高度。

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①张怀瓘:《书议》,耿喜锋编著:《书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年版,第119页。深意是作者志向、文章意旨所寄,有时潜藏深蕴。招录文章的写作要适度往深处开掘,追求论述的“深入一境”,并让读者看到深意。因此,被测查者应透过字面或表象,由表及里,深刻阐发题意的内涵,让立意丰富深远、结构立体、分析透彻、论证深入。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也要往纵深处剖析根源、挖掘本质、把握关键、抓住症结。

如201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副省级的文章写作,要求以《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为中心议题来写一篇文章。如果仅从字面理解,针对当前文明素质一定程度缺失的问题,来论述学习礼貌、礼仪对塑造个人文明素质的意义,再阐述提升个人文明素质的相关举措,明显就流于表象。若被测查者把“礼”深入理解为“礼治”,就可从“立人”“立家”“立国”的维度,逐层递进,论述“学礼”的多重价值,把个人文明素质的养成与良好家风的培养、规则意识的形成、社会风尚的营造、大国形象的塑造联系起来。也可把“礼”理解为“礼乐文化”,从坚定文化自信、复兴传统美德、建构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层层深入,论述“学礼”在道德文化建设上的意义。上述围绕中心议题的展开的两种思路,虽侧重不同,都表现出论述的深度。

苏轼曾论:“凡人为文,至老,多有所悔。……若著成一家之言,则不容有所悔。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材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②苏轼:《与张嘉父七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70页。他认为,写作者应有广博的学养、丰厚的阅历作为写作积累,才能充分构思、精心选材、自由运笔,写就“成一家之言”的文章。招录文章写作虽是从给定资料引申,围绕特定问题现象、话题议题作文,但若一昧拘泥,只凭资料就事论事,不免显得视角单一、格局狭小。所以,还应在阐发中心意旨,分析、论述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调动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举一反三,兼论其他,恰当地辐射、延伸和拓展到相关领域,表现出视野知识的广度。

如2015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地市级的文章写作,是从给定资料中选取一句话——“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被测查者需结合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历史和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题目还明确要求:“参考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纵观题本的给定资料,有的借具体事例,结合科技创新、网络世代兴起等时代特征,展现科学发展给生产生活、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有的介绍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如污染公害、网络暴力、技术霸权;有的通过一些言论摘要,提出了将科技人性化的思考。被测查者必须辨析题意,明确树立“科学同样精彩”的认识,以“走人性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为立意展开论证。但是,被测查者还要理解人文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翼,需把握人文“求善”“崇美”的价值;还要明确人文在道德正义、社会公平、人性美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还要了解将人文与科学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建构人性化的科学发展机制的重要意义。这些知识和思想,给定资料都没有提供,需要被测查者有“博观”的学养积累、思想认识、生活阅历,才能紧扣命意,打开思路,旁征博稽,写出一篇好文章。

“法度”在文章写作中,可谓全局的遵循,如清人吕璜所言:“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到纯熟后,纵笔所如,无非法者。”①吕璜:《初月楼古文绪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上述写作法度(简称“八度”),若能熟练运用,何愁写不出漂亮的招录文章。但坦率地讲,这“八度”是全面、综合、高标准的写作追求,要在实际测查中完全达到,是不太容易的。对有志于参加各类人事招录考试的人士,可以将“八度”视为应对招录测查去努力接近的目标,当作写出高水平文章追求的更丰富路径。从更为广泛的议论文写作来说,这“八度”也可以成为参考和借鉴的方面。

五、高校“应用写作”课对“法度”的借鉴

参加各种人事招录考试,实现择业、就业,是当前许多大学生(或研究生)开启职业方向、迈上事业发展之路时的一种选择。高校“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应贯彻“以生为本”的宗旨,服务学生学业的进步、未来的择业需求。课程应全面把握招录文章写作的特点,以上述“法度”为遵循,借鉴中国古人的智慧,丰富应用写作理论,创新教学、训练的方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多种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在人事招录中取得佳绩,在未来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高校“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应从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古为今用,拓展课程教学范围、增加课程内涵。要用纵深的视野,在教学中引入中国古代的代表文论、精选篇目来学习,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唐宋八大家如韩柳欧苏的重要文章论、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对这些篇目,要进行精讲,提炼对现代应用写作、招录文章写作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使学生熟悉理论、掌握方法。此外,还要适当选取古代议论文如“奏疏”“书论”等文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辨别,发掘这些古文对现代各类文体写作的价值,将对其中写作“法度”的学习,与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招录文章写作的教学和训练有机结合。

具体而言,要做好“立主脑”“谋篇布势”,可进行以下尝试。其一,引入阅读训练。精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法治等领域的时文,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提炼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归纳文章的论题、作者的意旨,提示围绕这些词句题旨还可作的其他阐发,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审题立意的准度。其二,强化思维训练。可选取某些时政事件、热点议题,引导学生讨论,对他们进行辩证统一、演绎归纳、类比对比等各种思维的训练;引导他们学会从正反结合、主客结合、古今对照、中外对比、由整体到局部等角度分析问题。其三,仿写训练。建议学生广泛阅读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发布的权威评论,学习借鉴其中架构谋篇的方法;然后另选议题进行仿写,拟出写作提纲,提升构思能力。

要做好“为事而作”“体用为本”与“贵乎精要”:一是事事关心。引导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跟踪把握当前重要的国情、社情、民情,了解热点事件和焦点话题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或评价、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准确认知。运用课前读报会、课后讨论会的形式,既介绍针对国情、社情、民情的权威观点和有效举措,又提升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实境模拟。通过仿写简报、讲话稿、宣传稿、倡议书等应用文,广泛开展模拟实际工作情境、完成具体工作、解决具体问题的写作训练,增强写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四是做“减字游戏”。从报纸、网络等媒体上,选取言之无物、啰嗦拉杂、语言赘余、文字注水的文章,布置为作业;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空话、废话、套话,教师进行评讲,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也可对自己的习作做类似的减字游戏,以此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度。

要达到“高出一头”“深入一境”与“博观约取”的境界,则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融入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学生的政策理论修养。可打破院系及学科界限,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授课、召开专题时政讲座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党和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识记主要的观点、阐述和举措。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来立意、构思、论证。第二,融入哲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建议学生认真修读“哲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深邃的眼光和思想,掌握演绎、归纳、论证等逻辑方法。在“应用写作”课程中,也适当结合“哲学”“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深入分析论证的素养。第三,融入通识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的视野阅历。建议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课程,进行全面学习,广泛阅读、丰厚积累。特别要做好学习和阅读笔记,为自己储备充足的材料,就可在招录文章写作中旁征博引,顺手拈来。

猜你喜欢

法度资料文章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畏法度与能自律
多元性解读文本要有“法度”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放异彩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资料哪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