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书馆系统发展探索服务技术的发展

2021-11-21郭志弘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圈标准图书馆

郭志弘

(福州市图书馆,福建 福州 35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实现了创新。笔者基于自身的工作经历,以图书馆系统代迭为主线,对各个时期的服务情况和技术线路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探讨了服务技术的方向和办法,以期为图书馆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图书馆系统从萌芽到开花结果

20世纪60年代,北美和英国就开始通过电脑为图书馆提供技术服务,标志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萌芽。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进入自动化系统的探索阶段。笔者通过超星发现,获取1949—1989年有关“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文献258篇,但这些研究成果的主题较单一。

1.1 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探索、思考、主动参与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人积极寻找实现图书馆自动化服务的办法,主要体现在学术探究和硬件落实两个方面。在学术探究上,主要研究内容是介绍北美和苏联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但有关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文章较少;在硬件落实上,建设目标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技术服务正在生根发芽。

1.2 以“中央书目数据库”建设为目标的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建设集成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数据共享,即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多次使用。图书馆界积极研制中文机读目录,做好中、西文书刊采访、编目的标准化、规范化及有关数据准备工作,为“中央书目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1.3 技术特点简单鲜明

集成化管理是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图书馆以各个图书馆建设为单元,以实现馆与馆间的联网合作为目标,并在建设中呈现出由单功能系统到集成系统再到馆际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数据标准的发行是这个时期的工作亮点

1990年,中国国家标准机读目录在国家图书馆开始试验发行,1991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它收录中国出版物,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地图、乐谱、音像文献等,是建设中文书目数据库、开展检索服务和国际书目信息交换的重要数据标准。它的发行对文献情报工作的标准化和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1.4.1 对MARC数据标准的研究是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针对MARC数据的研究和使用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笔者通过超星发现系统,获取1990—2000年的相关文献394篇,这些文献主要是针对MARC在数据库中的转换和应用研究。各个图书馆基于相关研究,制作了规范、统一的书目数据。

1.4.2 MARC数据标准的技术含量较高,是这一时期的亮点。MARC数据是基于“动态表格”的技术存储数据,把每个书目作为一个独立记录进行登记,这个记录采用动态的字段管理技术,能够揭示不同书目的不同要素。针对书目信息的多样性,MARC数据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字段进行了定义,对字段命名进行统一规范,并留出自定义的空间,每个图书馆可定义自身需要的字段。通过“统一定义”和“自行定义”两种方式,MARC数据既能保证业内书目数据的统一,又能凸显不同图书馆的特点。

1.4.3 MARC数据标准满足了当时图书馆统一服务的需求。MARC数据标准的应用让以国家图书馆为核心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得以建立,为绝大多数图书馆的规范编目提供了保障,这种保障一直延续到现在。

1.5 第一代图书馆系统以“中央书目数据库”为中心开展服务

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是不断地对MARC数据的编写和制作,建立图书馆的“中央书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图书馆通过条形码进行流通管理,逐步进入有组织、有秩序的微机管理代替人工管理的时代,这种“借借还还”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方式一直影响至今,促使图书馆开启了正式意义上的管理。同时,图书馆还不断对MARC数据进行解析,形成检索点,建立了图书馆书目查询OPAC系统。“以书目为中心”解决“书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问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悄然开始,编目、流通、查询是第一代图书馆系统的主要内容。

2 服务技术带来新的困难

2.1 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百花齐放”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推动了新馆建设、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的开展。图书馆积极引进各种现代技术和设备,如RFID射频技术、智能技术设备等,既改善了自身的服务条件,又拓展了服务功能。数字资源吸引了众多的供应商加入服务行列,他们充分开发数据资源,使图书馆服务从单一的纸媒服务模式迅速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

2.2 数据标准面临新的挑战

技术“百花齐放”既为图书馆开展多元化服务提供了契机,也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困难,即统一的数据标准没有被及时推出,甚至可以说来不及被推出。笔者通过超星发现系统,查询“数据标准”“统一平台建设”等检索点发现,这一时期有三个非常典型的数据标准问题困扰着图书馆。

2.2.1 数据资源“元数据”的数据标准难统一。虽然图书馆界在MARC数据中设置了扩展字段,但其标准设计仍无法跟上数据资源的发展步伐,无法满足数字资源的编目需求。2001—2020年,有关电子资源MARC的研究较少,有中英文相关文献130篇,且主要集中在2006—2010年。

2.2.2 MARC数据标准逐渐落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MARC数据采用数据头、数据地址区、数据区三部分方式存储,在数据的处理(读写)上,对每个书目的操作都相当于对一个数据库的操作,这种方式既耗时又难设计。在业务交流中,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的资源商开发人员既不懂MARC数据标准,也无法利用MARC数据标准进行设计和编目。与能够直接使用和处理的XML、JSON技术相比,MARC数据技术已落后。

2.2.3 数据资源服务软件(展示手段)的五花八门。各种数据资源采用的存储格式、展示软件(平台)五花八门,在图书馆网站上,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用户管理办法、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软件,图书馆网站成为“大卖场”。

2.2.4 统一数字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的探索和建设。图书馆需要找到一个办法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整合资源,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已成为21世纪初图书馆业内探讨最多的问题。笔者通过超星发现系统,获取有关“数字资源统一平台”的研究文献15,471篇,相关研究成果从2002年开始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顶峰,2018年有所下降,2019年继续降低。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成为这一时期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图书馆将数据资源的元数据通过OPAC系统进行整合揭示,提供符合读者使用习惯的馆藏资源检索途径,实现馆藏资源多途径、全方面的揭示,以期达到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提升读者服务水平的目的[2]。一些图书馆基于原有的服务系统,引入或自主开发了多个功能模块,如:上海图书馆为了解决OPAC无法满足移动端业务需求的问题,在原有的书目数据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全文检索系统[3]。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这些新增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成本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系统还存在“信息孤岛”的隐患,进而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4]。

2.2.5 图书馆服务设备接入图书馆系统困难。在设备接入方面,图书馆行业内没有规范的标准,RFID设备接入主要有SIP2接口、REST接口等,但这些接入的主动权却在图书馆系统供应商手中。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需要把各种现代化设备、AI智能设备接入图书馆管理系统。但是,这些设备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只能满足相应服务的使用需求。由于这些设备的技术标准不在图书馆手中,图书馆要想综合使用这些设备,就需要协调各个设备商进行合作。

2.3 服务技术十分需要统一的服务平台

2.3.1 图书馆服务模式得到了创新。“以业务为中心,强调业务的标准化,追求成本效益,藏阅一体化”的思路,是这一时期图书馆服务技术发展的目标。图书馆在开展资料阅览、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讲座、展览、培训、电子资源检索、阅读推广等新型服务,积极参与城市服务。

2.3.2 垄断不应该是技术特点。数据标准规范的落后造成图书馆服务技术被垄断。在现代设备应用方面,图书馆系统软件供应商掌控并垄断着接口,以商业的名义向设备接入用户收取高额的接口费用,对图书馆整体管理造成巨大的伤害。软件供应商各自为政,联系通道闭塞,建设的图书馆统一查询平台既不能有效解决不同数字资源的使用问题,也不能满足新的技术应用需求,图书馆开展技术服务遭遇瓶颈。在“百家争鸣”的图书馆服务软件行业中,统一服务平台的建设成为第二代图书馆服务技术的焦点。

3 开放的服务需要开放的理念

统一平台建设遇到瓶颈需要打破,图书馆、服务供应商、资源提供商都在寻找新的出路,大家不约而同地聚焦到“开放服务”。

3.1 服务理念的转变

为了满足目前图书馆技术的发展需求,图书馆、服务供应商、资源提供商需要转变理念,从封闭到开放,从垄断到协作,把分散的各种图书馆服务软件统一到一个服务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分布式网络系统,制定数据规划标准,对纸质资源、数字化资源和电子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以满足数字时代图书馆对多样化资源进行管理及开展多元化服务的需求[5]。二是对设备接口进行整合管理,建立统一的驱动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接入标准,以满足数字时代图书馆对各种硬件资源进行整合的需求,实现各种设备的稳定运作。在充满商业气息的图书馆服务技术平台建设中,以FOLIO为代表的开源社区拉开了建设新的、开放的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序幕,展示了一个开放有效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技术的崛起。

3.2 服务技术以协同社区为目标

3.2.1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技术特点是生态圈的建设。图书馆应以标准化的知识库建设为核心,以各种类型资源为管理对象,以数据共享和数据管理为基础,以满足图书馆各种服务需求为目标,解决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孤立问题,对各种类型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基础服务(如用户认证、统计分析、消息通知等),打造服务生态圈,融合集成各种应用系统[6]。新一代图书馆服务技术特点是要打造一个开放的服务生态圈,把服务作为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图书馆可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更多供应商加入这个生态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商业模式与开源模式将共同推进服务生态圈的发展。

3.2.2 商业模式生态圈。供应商在搭建基础服务层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馆系统功能,与图书馆员一起研究数据标准,逐步推出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改变以往封闭的商业模式,通过技术销售或授权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平台建设,进行服务软件开发,实现数据的共享。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图书馆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服务提供者和供应商之间通力合作,能够推动技术服务模式的成熟和完善,建立各种应用体系,进而形成服务生态圈。

3.2.3 开源模式生态圈。开源模式由图书馆、服务供应商及开发人员组成,通过建设一个开放图书馆源代码和访问项目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服务提供者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共享专业知识,开发支持图书馆创新的软件和资源,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有效开展,提高平台的可用性、可访问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形成服务生态圈。

3.2.4 什么叫开源。开源即开放源代码,就是在开放源代码许可证下发布的软件,既能够保障软件用户自由使用及接触源代码的权利,也能够保障用户自行修改、复制及再分发的权利。简而言之,所有公布软件源代码的程序都可以被称为开放源代码软件。开放源代码不仅是指开放源代码软件,还是一种软件开放模式的名称。

3.2.5 开源不影响商业行为和商业利益。开源软件不影响商业行为和商业利益,开源的目的是通过吸引更多人的参与该项工作,以弥补软件的缺陷、丰富软件的功能。开源软件最终还会反哺商业,让商业公司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安卓系统是大众最熟知的一款开源操作系统,它除了被用在手机上,还被用在汽车、平板电脑、电视、智能手表等其他硬件平台,小米、华为、OPPO、三星等都是安卓的受益者。

3.2.6 FOLIO是什么。FOLIO是The Future of Library Is Open的缩写,它是2016年兴起的新型开放获取的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旨在携手图书馆、服务供应商及开发人员共同推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同时,FOLIO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图书馆服务平台(Library Services Platform),任何开发人员、机构或合作伙伴都可以免费使用发布在该平台的所有开源代码。这个平台在支持图书馆传统的管理功能的基础上,也能给图书馆、服务供应商和开发人员等提供一个可通过开源项目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他们通过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各方面合作的基础上,FOLIO能够改善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促使图书馆拓展新的服务功能,彻底改变图书馆、服务提供商及开发人员之间的行业生态。

3.3 服务特点是化整为零

服务特点是图书馆、服务供应商在生态圈中找到各自的角色,对服务进行分工,以提高工作效率。

3.3.1 按需选择服务模块。图书馆可按需选择、购买各个软件中的具体业务功能,如:如果图书馆查询系统中已经有读者身份管理功能模块,其就不需要再购买相同功能的模块,以避免资源浪费。

3.3.2 三层架构是粗分工。许多图书馆通过三层架构解决其他软件接入问题。三层架构是指对系统进行逻辑分层,让层与层之间的依赖减少,以确保不同层间的开发和维护。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多,单层架构的开发内容会增多,用户无法理解所有的功能特点,软件的维护性、扩展性、灵活性也无法得到保障,维护和开发成本也将随之增加[7]。

3.3.3 微服务是什么。微服务是把一个整体的应用程序和服务拆分为许多个微型服务。每个微服务都是很小的一个服务,微服务模式不仅能使工作变得简便,还能通过扩展单个组件的方式,避免整个应用程序的堆栈。在整个应用程序和服务中,即使图书馆扩大了功能规模,也只是对微服务进行的扩展。因此,图书馆、设计企业、维护者仅需要对超过微服务的部分需求进行协商。与传统的应用程序相比,微服务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利用计算资源。由于通过扩展组件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瓶颈问题,对单个组件的更新应用不会影响其他部分[8],开发人员只需要为额外的组件部署计算资源,而不需要部署一个完整应用程序的全新迭代。

3.3.4 微服务是生态圈的细胞。在生态圈中,图书馆中大型的应用程序和服务被拆分为许多个微服务,微服务与微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每个微服务运行于独立进程中,服务间使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沟通。每个微服务都围绕具体业务构建,能够被独立地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微服务通过对特定业务领域的分析与建模,能够将复杂的应用分解为小且专一、低耦合度且高度自治的一组服务,每个微服务都是很小的应用[9]。

3.3.5 生态圈内的一个应用实例。以新的地方非正式出版物的入藏为例,生态圈的应用如下:A.图书馆收到一本新的地方非正式出版物(以下简称“新书”),启用AI智能识别功能(第一个微服务)获取新书的出版信息;B.根据获取的信息启动信息分析功能(有多种微服务,如馆内馆藏信息比对分析、业内相关信息比对分析、地方政府相关信息分析、网站爬虫分析等。以上服务可称作第二个到第五个微服务)对新书进行信息分析,为新书提供丰富的现存信息,这些信息可在后续中继续得到补充;C.根据获取的信息,并结合馆藏技术标准启动目录信息制作(第六个微服务);D.根据馆藏管理制度,制作相应的标志标识(第七个微服务);E.根据入藏规则的发放管理(第八个微服务)通知部门接收新书;F.根据入藏规则的入库管理(第九个微服务)通知部门接收新书;G.发布新书馆藏信息(第十个微服务)。在这个入藏实例的生态圈中,笔者列举了十个微服务,这些微服务可能是同一个开发商提供的服务,也可能是多个开发商提供的服务。在第三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上,原来的整体性的图书馆系统则由多个实用的微服务组成,多个微服务协调合作完成相关的业务工作,每个微服务既独立于其他微服务,又在整个生态圈中与其他微服务进行协作,无数个微服务应用支撑起未来新一代图书馆的服务技术。

3.4 服务生态圈的组成

从微服务应用的实例看,服务生态圈包括基础支持层、服务应用程序接口层、数据标准的信息处理模块和应用服务程序层四个部分。它们之间只有通过统一、有效的规则互相配合,才能确保生态圈正常开展工作。

3.4.1 基础数据的规范管理。图书馆的资源通过书目向外界展示,整个图书馆服务技术的历史也是目录建设的历史。由于MARC数据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图书馆需要对目录标准进行修订。在FOLIO中,Codex作为一种元数据方案,通过定义一套最小的元素集,描述和链接来自不同业务域的不同种类的资源。将数据记录映射成Codex域中对应的记录,能够为其他业务程序平等使用这些数据资源提供支撑[10]。

3.4.2 基础服务层的标准。图书馆在制定统一的获取和处理基础数据规则的基础上,可按需使用(增、删、改)各种资源数据库信息。FOLIO能够基于Codex为资源提供统一的搜索功能,即通过单一的入点,定位整个FOLIO中的任何资源[11]。

3.4.3 服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规范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便于图书馆按接口约定直接调用基础数据。基于以上数据标准的制定,程序员能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开发更多的功能模块,以满足各种服务需求,消除“信息孤岛”。

3.5 生态圈间的合作

每个图书馆可以组建一个自己的服务生态圈,当今图书馆间的合作十分密切,各服务生态圈间需要协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技术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3.5.1 把服务生态圈看成服务云。图书馆可把服务生态圈看作私有云,在私有云中存放馆藏信息和资源;图书馆间的协作服务生态圈是公有云,公有云上的共用信息,不管是什么信息,都是基础数据信息,都存放在基础支持层上,图书馆能按约定的数据标准进行访问和处理,这些私有云和公有云联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云”。

3.5.2 服务云间也协作。图书馆的服务云是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起来的,馆际间的协作也是在这个数据标准下开展的,一项服务将不再是单独某个图书馆的服务,而是按照数据标准,实现“一个需求多个服务响应”及资源信息的共享共建共用。

3.6 图书馆服务生态圈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在分工细致化的时代,图书馆可把服务技术分解成多个微服务,通过服务生态圈构建新一代图书馆服务技术模式:制定生态圈规则、重建数据标准、改变观念、开放思维,以图书馆服务为宗旨,分析各种业务需求,推动图书馆服务生态圈的持续运转。

猜你喜欢

生态圈标准图书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忠诚的标准
图书馆
党员标准是什么?
去图书馆
优秀作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