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赛事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1-11-21侯雁春
侯雁春
(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大同 037003)
竞技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列入我国体育事业的范畴。依托体育赛事的竞技体育在高校体育事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构成并服务于高校体育事业,而且可推动高校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竞技体育人才。随着国家对竞技体育发展重视度的提升,高校竞技体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体育赛事实现了创新发展,并逐步走向繁荣。高校体育赛事的创新发展不仅可推动高校竞技体育事业的进步,而且可实现高校体育赛事经济、社会、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因而围绕高校体育赛事的创新发展等内容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影响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的因素
1.1 高校主体因素
体育赛事的发展需要高校多方力量的支持,因而高校主体因素是影响高校体育赛事运作与发展的直接因素[1]。一般而言,高校的赛事管理制度、高校领导层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高校的经费支持及高校对赛事的组织等各种因素都被囊括进高校主体因素中,其共同影响着高校体育赛事的运作与发展。从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运作的实况来看,赛事经费及赛事组织成为制约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高校体育赛事在经费方面都捉襟见肘。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体育赛事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特点,其赛事的组织与实施需要经过一系列审批,这极大地影响了赛事的顺利推进。另外,高校赛事的参与主体,如赛场的教练员等综合素质偏低,这也会影响赛事发展。
1.2 社会主体因素
对于高校而言,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便有了影响赛事发展的社会主体因 素[2]。体育协会、社会参与者及广大媒体等是主要的社会主体因素,体育协会是否主动配合、社会参者对体育赛事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媒体对赛事的宣传报道等也将间接影响高校体育赛事的运作。就目前来说,高校体育赛事运作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大,而大学生体育协会则因赛事运作能力差而被忽视。社会参与者对赛事的参与直接影响体育赛事,社会参与程度高,各赞助商与观众也较多,赛事的运作便顺利,反之则不然。另外,媒体传播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目前来说,由于部分高校体育赛事缺乏创新,很难吸引媒体,这导致了媒体主体的缺失。
1.3 市场主体因素
市场主体因素对于高校体育赛事运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市场主体因素主要表现在体育赛事赞助、相关的附属产品开发等方面。高校体育赛事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较大,但由于体育赛事花费较大,为了更好地举办体育赛事,高校不能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而是要充分利用赞助商的资金赞助。企业对高校体育赛事进行赞助是高校体育赛事发展与企业进行自我宣传、发展的一种双赢。高校体育赛事举办能推动相关体育附属产品的开发,附属产品不仅能帮助高校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推动体育赛事规范化发展,还能为高校体育赛事发展提供经费收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的市场化水平低,其获得企业赛事赞助较少,相关体育附属产品的开发也举步维艰。因此,提高体育赛事的市场化水平成为当前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的重要目标[3]。
2 竞技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的现存问题
2.1 高校体育竞赛的制度不健全
健全完善的竞赛制度是高校体育赛事顺利运作、创新发展的基础。纵观当前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的情况,体育竞赛制度不健全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4]。竞赛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第一,高校体育赛事举办的数量较少,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更是寥寥无几。从我国体育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说,大部分项目的体育联赛都是中小学参加者居多。到了大学之后,这些竞赛的数量、赛事规模及所对应的参加人数等均出现了急剧萎缩的情况。很多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培养了浓厚体育兴趣且对相关竞技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爱好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很难找到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高校体育赛事较少已经十分普遍,很多在校大学生运动员一年竟然只能参加一两次比赛,这极大阻碍了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
第二,体育赛事举办不规范,赛事结构安排不合理。很多高校对体育赛事缺乏重视,不能主动筹措经费并落实体育赛事开展的诸多事宜,加之体育赛事本就稀少,这便进一步造成了高校在赛事安排以及运作方面的敷衍应对。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体育赛事举办十分被动。就目前来说,在高校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中,赞助商可提供很大的比例,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经常会出现因赞助商忽而变更而导致的体育赛事举办不及时、体育赛事举办搁置等情况。对于一些比较冷门的体育赛事,这种情况更是多见。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赛事少,且与其他体育联赛的联系性较差。部分高校的体育赛事较少,且其与社会体育联赛、中小学体育赛事以及国际高校体育赛事等尚未建立紧密的联系与沟通,这也间接导致赛事举办不规范,赛事制度不健全。
2.2 高校体育竞赛的资源不够充足
第一,体育赛事的经费不能满足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需求。当前,高校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依然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然而,由于体育赛事举办需要花费的金额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因此,这使政府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一般来说,国家级的高校体育赛事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性更大,而校际、地区间的赛事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还对赞助商、社会捐赠活动所提供的经费等有所依赖。然而,高校体育赛事的经费来源中,本应占据较大比例的赞助商经费收入及媒体转播经费收入则数量极少,甚至为零。事实上,由于高校体育赛事的竞赛水平较低,难以吸引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对其进行资金赞助,这直接导致了高校体育赛事经费不足[5]。
第二,高校体育赛事的设备设施资源与人力资源缺乏。高校体育赛事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综合素质养及执行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这导致体育赛事资金紧缺、管理不善、运行不良等。高校中虽然不乏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丰富的体育专业人才,但是却缺乏素质较高的赛事运营与管理人员。管理人才的缺乏不仅会造成高校体育场地、设备等的闲置浪费,也不利于高校体育赛事的规范、科学与高水平举办。此外,高校还缺乏高素质的自媒体运营人才,这同样阻碍了体育赛事的创新发展。
3 竞技体育下高校体育赛事创新发展的路径
3.1 不断创新体育竞赛的体制
体育赛事不仅对我国各大高等院校体育运动人才培养及高校大学生体育项目训练成效的一种有力检验与客观评价,同时也是推动高校全校健身、全民健身发展的催化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制度上的缺陷制约了高校运动队的发展,这不利于大学生体育赛事的运作。鉴于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协会在体育赛事中的作用,利用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力量将高校运动队发展与地方竞技体育相融合,构建完善健全的体育竞赛制度,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赛事的进步[6]。
首先,发挥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角色力量,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确保大学生体育协会规范运作、管理高效、执行力强。针对大学生体育协会角色的缺失,高校有必要增强大学生体育协会在体育赛事中的重要性,可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来落实体育协会对高等院校相关体育赛事的规范、科学、高效管控。建立健全基于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管理机制,大学生体育协会可充分发挥其协调运作、沟通宣传、体育服务等职能,这有助于转变高校体育竞赛中大学生体育协会角色缺失的现状,推动体育赛事的进一步规范、创新发展。
其次,加强高校体育赛事相关的制度制定。一方面,根据国家关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校体育赛事制度。在制度完善时,除了契合体育法律法规,高校还要综合考虑竞技体育规则及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以确保所制定的体育赛事制度能够真正推动赛事的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建立针对高校体育赛事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相关制度。除了要建立针对以上三者的注册制度之外,还要对教练员、裁判员进行定期培训,明确其任职制度与培训制度,确保高校体育赛事相关的参与主体在素质与能力上符合要求。此外,还要制定国际体育竞赛参与制度。该制度的制定可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体育竞赛的机会,这有利于高校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
最后,高校应吸收国外高校体育赛事举办的经验,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且契合自我发展的体育赛事制度。在高校体育赛事创新改革中,高校不仅要借鉴国外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的有益经验,还要结合本国特色,立足自身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制定特色化的体育赛事体制。高校体育赛事举办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优秀人才,继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高校必须立足和围绕“育人”目标建立体育赛事体制。为了发展体育赛事,高校应充分发挥“以赛代练”的功能,要在保证各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得到有效学习的前提下,多多借助节假日及周末时间等举办体育赛事。
3.2 完善高校体育竞赛的体系
完善的竞赛体系是高校竞技体育向高水平发展的前提,也是竞技体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赛事创新发展的新出路。高校体育竞赛体育的完善应借鉴国外关于体育赛事管理与发展的经验。
首先,应充分发挥地方体育产业与多样化社会资源的优势。地方体育产业与社会资源为高校体育竞赛的运行提供了相应的支撑。在赛事发展中,应依托这些资源对体育联赛制度及体育赛事的体系进行相应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社会组织、社会参与者了解到高校体育赛事的相关事宜,继而能够为体育赛事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撑[7]。总之,高校体育赛事可利用地方体育产业及一些社会组织的力量来获取相应的资金赞助,夯实资金基础。
其次,增加高校体育运动会的举办次数,逐渐构建立体化赛事体系。体育运动会与体育赛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增加运动会举办次数可为体育赛事的顺利运作奠定基础。据相关调查可知,世界性的大学生体育赛事大概每两年便举办一次,国内亦是如此[8]。高校应领悟体育运动会精神,适当增加运动会的数量,通常来说,运动会可在大型体育赛事之前举办,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动力。另外,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面性的高校体育赛事新体系。高校体育赛事不单单是高校自己的体育大事。高校应将目光放长远,多多参与一些国际性、全国性、省级等多样化的体育赛事,实现高校体育赛事的创新发展。例如,相关部门应鼓励高校与高校之间可进行体育竞赛,也可鼓励高校参与国际体育竞标赛、对抗赛等。
最后,实现内外部体育赛事体系的衔接。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其需要实现与外部体育赛事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建立人才选拨机制。高校可在高级别的高校联盟体育赛事及全国大学生体育赛事中选拨各方面能力均十分优秀的学生参与国际性的体育赛事,顺利实现与国际体育发展的衔接。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举办并参与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例如,可在高校内举办体育特长赛、单项体育赛事等。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体育项目,高校还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分级比赛,这样便顺利实现了高校体育赛事与中小学体育联赛的有力衔接。再如,高校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综合性的运动会,让高校大学运动员逐渐走出校门,真正体会到竞技体育的竞技精神。
3.3 打造特色化体育竞赛品牌
高校体育赛事目前处于媒体覆盖率低的被动发展局面,而要想充分发挥各大媒体的传播效应,就必须打造特色化体育竞赛品牌,以吸引媒体主动靠近高校体育赛事,继而为赛事发展做宣传、谋集资。当然,除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还应发挥社交媒体的自发性传播作用,让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赛事的宣传中。这样,高校一则可培养校园里的观赛人群,二则也能发展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9]。
首先,高校特色体育竞赛品牌的打造应以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本。从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发展的实况来看,校内普通学生体育爱好者参与赛事的机会很少,高校所举办的体育赛事往往与学生体育需求相背离。在新时期,高校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者应提前做好调查,选择符合人们需求的体育项目内容与赛事品牌,这样才能创造个性化的体育赛事品牌效应。当然,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对体育赛事的需求是不相同的。高校在进行相关需求调查时,一定要区别对待。针对调查对象的调查不仅要具有针对性,也要全面化,这样才能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群体及其他人员对体育赛事的真实需求[10]。
其次,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的打造需要借助新技术。在未来,科技将成为助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智能体育也将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体育赛事运作的过程中,高校应转变以往的体育赛事管理理念、方法与模式,引进智能化技术,实现体育赛事全程的规范化、科学化运行。例如,可在赛事中运用LED大屏幕,将赛事的各场景、各环节进行高清展示,提高竞赛的可看性[11]。再如,还可以在赛事中启用一卡通系统,为观赛人提供售票、购物、停车等一站式精准服务,提高体育赛事发展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在激烈的体育赛事过程中,高校还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对体育赛事现场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以确保赛事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此外,体育赛事的智能化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赛事的公平公正性,减少赛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意外情况,确保体育赛事的规范化运行。
4 结语
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参考。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理应从全方位实现体育赛事创新发展方面来履职尽责。针对目前体育赛事发展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资源不丰富等问题,高校主要应在充分研究高校体育赛事运作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体育竞赛体制、完善体育竞赛体系及打造体育竞赛品牌来对高校体育赛事予以完善与创新。只有如此,高校才能进一步激发自身体育赛事发展的活力,优化优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继而为我国体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