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教理念下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
2021-11-21刘娜李正彬崔巍刘阳
刘娜 李正彬 崔巍 刘阳
(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随着科技进步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在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传统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中国近代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曾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及“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标,这些理念为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启示[1]。此外,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市场发展需要的体育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运动解剖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相互关系的学科,是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和后继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知识创新、转化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运动解剖学和体育职业应用之间存在“脱钩”,断裂式的教学培养体制导致学生不能顺利入职,或者入职后不能胜任实际工作,大多数现行的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为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对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亟待解决。
1 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素质差异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其生源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体院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认知上,不能适应高校环境,对前途感到迷茫,整体学习效果偏差。
1.2 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滞后
近年来,运动解剖学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受限,高水平运动解剖学教师数量少、师生比例不协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师资队伍建设长期拘泥于院校培养,未有效发挥社会资源优势。高水平教师来源结构单调,培养方式以老带新为主,不具有针对性,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此外,运动解剖学教师不能深刻理解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导致无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阻碍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
1.3 缺乏对学生职业观的培养
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不完善、对工作认知程度不够、理想与现实存在偏差,心理状态容易失衡,职业素养和吃苦耐劳精神的缺乏导致信心受挫,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也反映出高等教育过程中重理论和技能,轻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
1.4 课程内容体系复杂,不具有针对性
运动解剖学面向不同体育专业的学生,课程体系虽然满足了大部分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不同专业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的需求重点不同,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应不同。因此,如何整合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既体现专业差异,又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是运动解剖学课程体系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5 教学资源陈旧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运动解剖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配套实验实训室要求高,传统教学模式主导下的运动解剖学实验室建设虽比较完善,但相关实训设备缺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与职业技能培训要求不符。
1.6 教学方法单一,与实践脱节
运动解剖学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授知识多为经验式讲解,无法衔接行业最新热点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处理复杂运动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过于看重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一些与职业相关的技术性内容被忽视。教学过程注重运动解剖学的基础理论,滞后于职业技能的实际需求。另外,选用的教材虽然理论体系完整,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整个知识框架固定,理论更新慢,缺乏应用型运动解剖教材。
2 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在运动解剖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想上要紧跟学校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围绕体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支撑,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突出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3]。
2.2 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其核心是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竞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快协同进行专兼职“双师双能型”运动解剖学师资队伍重塑与建设。
一方面,通过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引进扩充运动解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为运动解剖学教师提供相关体育行业、企业学习交流的机会,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并取得职业资格,积极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将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与运动解剖课程深度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发挥社会资源优势,突破人才流动体制壁垒,聘请相关院校、体育行业的资深专家作为兼职运动解剖学教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的职称评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等。
2.3 建立健全教师能力持续提升机制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体与核心,在保证原有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运动解剖学教师能力。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重视师培工作,继承“传帮带”优良传统,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型教学比赛,学习借鉴省内外高校运动解剖学先进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参与运动解剖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建设。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平台,紧跟前沿方向,优化科研团队,实现全体运动解剖学教师参与研究工作。在提升教师技能方面,通过自我推荐、教研室审核等方法,选派教师到各级运动中心、运动培训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拓宽应用视野,增强实践经验。
2.4 建立运动解剖学教学的“课程思政”
在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挖运动解剖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灵活利用实例、故事、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综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职业素养[4]。
2.5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梳理、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和梳理知识脉络,改变原有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构以职业技能体系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和以能力递进规律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兼顾横向课程的重构融合,把握“行业和社会需求”这一主旋律[5]。
2.6 优化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因此,运动解剖学课程组应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编写运动解剖教学大纲,推进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在保证课时总量的基础上,适当缩减理论课课时比例,提高实践课课时比例,优化理论课授课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例如,骨骼肌部分的教学与国家职业健身教练证考试内容相衔接,将课堂延伸到健身场馆,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7 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线上线下教学对接、虚拟实体实验互补的思路,调整并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将各种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加强校际间的合作,积极构建运动解剖线上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与实习实训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室和实习基地[6]。在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践行合作与探究式学习。采用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法,真正做到“做、评、用”一体化教学,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一体化培养。积极进行线上课程建设,拓宽学生自主学习途径,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
3 结语
以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运动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体育类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必经之路,该文通过对现有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剖析,从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分别提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能力持续提升机制等建议,并针对建立运动解剖学教学的“课程思政”、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为培养体育类应用型人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