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
——以评W价高研校究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例
2021-11-21汪波李慧萌潘声东
汪波 李慧萌 潘声东
(皖西学院体育学院 安徽六安 23701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推行公共体育、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意见》(皖教秘高〔2018〕60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实施体育教育俱乐部制与学生社团活动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目前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实践正在安徽省高校如火如荼地推进[1]。然而,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在安徽省尚属于摸索阶段,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因此,已进行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高校难以准确把握其教学运行效果。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导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对其教学质量进行准确界定。鉴于此,该课题以安徽省应用型联盟高校某校为例,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切入点,探讨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问题,旨在为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监控体系以及推进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安徽省应用型联盟高校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研究对象。该校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2013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2020年12月31日通过中国知网以“大学体育俱乐部”“大学体育俱乐部运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学习评价”为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01篇,其中“大学体育俱乐部”相关文献26篇,“大学体育俱乐部运行”相关文献5篇,“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相关文献33篇,“体育学习评价”相关文献37篇。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现状(学生用表)》《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现状(教师用表)》两份调查问卷,向教师、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其中教师有效问卷15份,学生有效问卷251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访、电话及电子邮件的形式对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授课教师及会员进行了访谈,针对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制定等问题对俱乐部管理者进行了访谈,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咨询部分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对以上访谈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与整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3]。不难发现,这两份文件内容是国家层面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性纲领。
2.2 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现状
2.2.1 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察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4]。这为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提供了新依据。以2019年秋学期为例,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由技能考核、课外活动(健康跑)、体质测试、平时表现4部分组成,总体上包括了体能、技能、学习态度与情意表现几个领域。但由于该年度大二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在春学期已完成,秋学期体测不再纳入体育课成绩评定范畴。因此,秋学期只有大一新生的成绩评定由技能考核、课外活动、体质测试和平时表现4部分组成,而大二年级的成绩评定只由技能考核、课外活动和平时表现3部分组成。其中,技能考核的分数是教师根据学生所选俱乐部技能测试结果给予评分;平时表现的分数是依据学生学期完成体育俱乐部教学课时数和综合表现给予评分;课外活动的分数是依据学生学期参与俱乐部课外活动(健康跑)次数进行评分;体质测试的分数则是由学生实际参加体质测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的。
2.2.2 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形式
在成绩评价的几个部分中,技能考核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前期通过网络选课,进入俱乐部学习相应课程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在期末考核中,教师根据学生技能完成情况,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课外活动是以健康跑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要求学生通过步道乐跑APP采用基本定向运动的趣味打卡模式进行跑步锻炼,学生可在一天6:30—22:00的时间范围内自主安排锻炼时间(晨跑必跑),不受场地限制,无需人工组织,个人跑步信息数据会自动传到系统终端记录,完成次数和距离将与体育课成绩“挂钩”,锻炼形式是“慢跑”或“快跑”(要求男生3km/天、女生2km/天),同时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也出台了相应明确的评分标准,这一项的评分取决于学生自己对本项目的完成度。体质测试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分项进行的,包括室内与室外两类测试项目,根据测试项目的标准获得相应的等级,即依据标准获得评价。平时表现是教师根据学生教学过程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的,该部分的成绩评价取决于学生俱乐部活动出勤率、练习参与度、表率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综上所述,学生成绩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教师评价是学生成绩评价的主体,且普遍采用的是结果性评价。
2.2.3 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
从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内容的结构可知,大学体育课成绩评定由技能考核、课外活动(健康跑)、体质测试、平时表现4部分组成,但各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权重和评价标准各不相同。以2019年秋学期为例,在总成绩的分值构成中,大一新生的技能考核部分占比为35%,课外活动部分占比为20%,体测成绩部分占比为35%,平时成绩占比为10%;大二学生技能考核部分占比为40%,课外活动部分占比为40%,平时成绩占比为20%。对于平时表现和课外活动部分,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也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即学生本学期完成俱乐部教学课时少于1/4课时,平时成绩不予评定;学生本学期参加体育俱乐部课外活动(健康跑)次数达到30次(含晨跑不少于12次)即可获得满分100分(每少一次扣3分),10次及以下按零分计算。另外,各个部分成绩评价的标准也各不相同。技能环节是根据各个俱乐部负责人在课程大纲中统一制定的考核评分标准来评价的,一般包括达标和技评两个方面。课外活动(健康跑)环节是俱乐部管理中心依据学期教学总周数、生理负荷强度、平均达标成绩等方面事先在系统中设定的标准来评价的。体测成绩是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的,具体工作由大学体育教研室规划落实,根据年度体测工作总体安排确定具体的测试人员、测试时间、测试地点和测试对象。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一般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上课出勤率、因病因事请假率和课堂参与率等方面来综合评定。
2.2.4 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法
“方法”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度量方法的法则”,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就是如何评的问题。目前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采用的是“三自主”[5]的俱乐部选课、授课方式,教学方式与内容较为灵活多样。但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法还是以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在成绩评价上注重俱乐部课程的技术技能达标测试,测试成绩的分数是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方法简单省时、操作方便、直观性强,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占主导地位。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定量评价,其结果直观、具体,能够给评价者一个简单、直观的数据。目前,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技能考核和平时表现这两部分采用是传统评价方法。例如,在技能考核部分,统一标准测量每一个学生的技能完成情况;在平时表现部分采用的是参与课程的数量。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有85.3%的学生认为期末统一的技评测量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定程度削弱了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积极性。79.3%的学生认为身体素质基础条件不好的同学难以通过努力获得满意的分数,而身体素质具有天赋优势的同学很容易获得优异的成绩。
2.3 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W高校共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瑜伽、健美操、健身健美12个公共体育教学俱乐部。现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在“健康第一”理念的积极影响下正逐步改进[6],但受传统大学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虽然在多次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当前终身体育和回归教育思想来审视,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教学目标与评价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以下问题。
2.3.1 评价认识不足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要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体育知识了解和运动技能掌握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使学生们通过合理的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既是学生积极改进、提高自己学习方式方法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促进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重技术轻知识”“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现行的评价方式过多强调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的考核和评定,轻视对学生体育认知、体育品德、体育学习的兴趣、习惯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动机基本上是为了完成相应学分,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调查显示,51.8%的学生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考试、获得学分。这些同学一旦考试结束,很少会主动参与该项目的体育锻炼。同样,在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中即使应用了APP进行自主锻炼频度与强度的监管,但也会出现学生找人代跑、骑车代步、手摇计数器的情况。这与学生对体育俱乐部课程学习评价认识的不足有关,长此以往会形成教师为了监管而教、学生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7],这将会严重影响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效果。
2.3.2 评价内容单一
首先,现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内容偏重于运动技能、体能和参与频次的评定,反映学生学习态度、意志、合作精神以及学习的进步程度的指标未能有效列入评价内容体系,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参与效果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的改革和发展。其次,没有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调查显示,92.4%的学生认为现行评价内容单一,未能体现出学生个人进步程度、学习态度以及集体意识,86.6%的教师认为将以上因素引入学生成绩评价中非常重要。在对成绩评价的认可度上,有77.3%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特别不满意”,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只占了22.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俱乐部课程的不同在量化与质化的评价标准上有差异,不同课程的教师评价尺度不一,项目间成绩分数差异大。另一方面是成绩考核未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体育基础较好、有先天优势的学生很容易达到“优秀”的标准,而那些运动基础差、形态机能有先天弱势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很难达到“及格”标准,这样“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不利于综合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行为与进度幅度,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8]。
2.3.3 评价方法不够合理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强调体育课评价要采用多元、综合的方法,但受传统评价思想的影响,体育课学生成绩的评价往往重视终结性与定量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评价形式也缺少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交换评价环节。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显示,在技能考核和平时表现这两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在技能考核部分,以统一标准测量每一个学生;在平时表现部分采用学生完成教学课时数来评定分数。不同俱乐部因项目特点不同,考核方式、量和强度的要求也不同。以健美操俱乐部期末技术考核为例,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一套大众健身操二级成套动作,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技术完整性及身体协调性、姿态、表现力、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而羽毛球俱乐部的技术考核中要求学生完成正手发高远球和对打高远球两个考核内容,分别以落到后场区的精确程度、动作规范程度和球的控制程度来进行评分,所以可能会出现同一个班级里平时付出同样努力的学生,因所选项目不同(如难美类和隔网对抗类),最终所得的成绩差距较大。此外,学生不正确使用APP或通过不良手段获得课外活动分数的情况也层出不穷,这种自主锻炼的形式需要系统功能非常完善,否则会因缺少过程监管和APP软件技术的漏洞,滋生很多投机取巧行为。
2.3.4 评价主体不全面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活动的实施者。在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评价主体应具有广泛性,既包括老师、校领导、教育行政机构,也应包括学生和家长。但在目前,教师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成绩评价的实施主体,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体相对单一。问卷调查显示,W高校有73.3%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缺少学生参与。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由任课教师给予评价的,也有部分教师赞同学生自评和互评,但普遍认为学生评价会带有很大的个体倾向性,往往评价好朋友时会夸大优点、隐去缺点,在评价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则相反。因此,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控制自我,提高评价认知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教师的肯定,不断提高评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目前多数高校体育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体单一的原因之一。此外,W高校虽然在部分公共体育课程中尝试实行了“课程组教师交换评价”制度,但依旧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在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互动中寻求最佳结合点。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W高校公共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主要包括技能考核、课外活动(健康跑)、体质测试、平时表现4方面。成绩评价的形式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其依据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定的考核标准。成绩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偏重于体育技能的考核。
W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存在评价认识不足、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欠合理、评价主体不全面等问题。评价方法过于侧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学习过程、进步幅度和个体差异的评价,影响了整体的评价效果。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强调体能、技能的考核和评定,轻视体育认知、体育品德、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的教育引导。评价以统一制定的标准和教师评价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评价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2 建议
3.2.1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课程是以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追求强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9]。这个目标就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所要达到的结果,是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评价活动要紧紧围绕课程的总目标来开展,为实现课程总目标服务。在学习评价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淡化其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3.2.2 夯实内容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中体育课程的多目标性决定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除了包括基础知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还应该包括情感、学习过程与方 法[10]。除了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学生也应参与评价过程,进行自评和互评,将被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沟通中,增进师生双方的了解,形成积极、友好的关系,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应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全过程评价,以学生个体为主要测评参照,充分运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3.2.3 坚持多措并举,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应该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坚持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总评价,以培养学习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与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达标情况给予定量评价,也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给予定性评价。总之,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弹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了解学生体育俱乐部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科学、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