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操进入学前教育课程的可行性综述研究

2021-11-21梁乐华王正栋

武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武术幼儿园儿童

梁乐华 王正栋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吉林 长春 130022

教育部、中宣部于2004 年 4 月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规定各学科中要有民族精神教育相关内容,把中国武术内容适量纳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武术越来越受重视,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把武术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学前教育在我国被默认为幼儿园教育,幼儿是我国未来的花朵,我国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武术无疑能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对武术和体育的兴趣和培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武术操作为武术的一个分支,具备武术的特点,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样也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关于武术进入学前教育课程相关的文献,同时参考相关武术操与学前教育课程的书籍,主要对武术进入学前教育课程的可行性进行论述。旨在分析武术操进入学前教育课程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现有文献以期为武术操进入学前教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关于武术操的研究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而古代的武术操即武舞,是武术与舞蹈融为一体,听口令与乐曲,用当时的兵器做击刺动作的演练。不同时代的武舞各有特色,周有“象舞”,唐有“破阵乐舞”等。现代大型的武术操仍能看出武舞留下的痕迹,现代的武术操便是古代武舞的一种传承与延续。清末时期,孙中山提倡“尚武精神”,把尚舞精神和西方的兵操训练相结合。马良在国家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创编了《中华新武术》已呈现出现代武术操的特点:集体练习、口令教学。1915年教育部把中国传统武术正式纳入学校体育教育体系,1917年《中华新武术》被列为全国各中学校的正式体操,1918年定为全国正式体操。在国家政府的重视下,武术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49年后,国家和政府很重视武术的发展,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涉及武术的内容,1951年对大纲修订时规定:小学体育武术项目每学期6学时、中学比小学多两个学时;武术操为小学阶段学习的武术内容。国家已经对武术操作为武术的基本内容表示认可,并用实际行动进行支持。国务委员李铁映多次提出: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中应有武术。[1]

冯时伟在1964年《中学武术操试编(六套)》中指出武术操是武术基本功单势动作和单一动作联合组成。武术操的优点非常多,有趣、动作连贯,简单易学。[2]武汉体育学院在1997年就提出创编儿童少年武术操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广播体操的编排为基础,以武术动作为基本内容,每一套动作都要一定数量武术的手法、步型、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从实践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进行编排,由浅到深。便于提高,每一节的的动作可连起来成为完整的一套拳,武术的基本套路可以由幼儿到高中。易学、易练、易普及、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

杨宝玉在《中华武术操》中提到:武术操的理念就是使当代的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体育,领悟古老的东方文化独特的神韵。[4]郭守靖和孟召峰在《论武术操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认为武术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故蕴含着中华精神。武术操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还能提高参与体育与健康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创新能力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起一定的促进的作用。[5]

在《中国武术大辞典》中把武术操定义为是由武术的基本动作和格律编组成的节律操,是武术教学的初级内容。[6]武术操作为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异于其他的徒手操,特点是具有武术的风格,为学习武术打下基础。[7]武术操的动作是人们能普遍接受的、简单易学和能强身健体的。

综上所述,武术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操是武术入门教学的内容,其主要是由武术的基本功和节律操组成。武术操的动作连贯,简单易学,且有趣和对强身健体起积极作用。同时,武术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起重要的作用。

2 关于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

在国际上对于学前教育的年龄未有统一的界定,国际学前教育协商会在1981年把学前教育定义为进入小学前的能激发学习兴趣和体验学习的教育过程。在我国把学前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主要任务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8]课程是学校为了学生能获得个人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对以往经验知识进行重建的形成的有计划、有指导性的学习经验和理想的学习结果。[9]

20世纪20年代我国幼教届就把幼儿园课程(即学前教育课程)这个词广泛使用。陈鹤琴指出,幼儿园应该使儿童获得与人和物接触所得的经验。

幼儿园课程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系统归纳得出的儿童应该学习的经验。张宗麟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包括所有的教材,科目,学生的活动。[10]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把学前教育课程解释教学科目,并设置了六个教学科目包括:体育、音乐、美术、计算、常识、语言。学前教育课程即教学科目这个观点是我国成立以来使用最久和最广泛。1997年冯晓霞在《以活动理论为基础建构幼儿园课程》一文中提出学前教育课程即教育计划的观点,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是儿童在幼儿园的所有活动。[11]唐淑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为学习经验,为学前阶段儿童精挑细选和组织的经验。[12]王善安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是一种教育经验,这种经验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13]因此,可把学前教育课程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狭义的学前教育课程即学前教育教学科目,与中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意义相同。广义的学前教育课程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接受前人总结下来利于成长的经验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3 关于学前教育体育课程的研究

学前教育体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体育课程对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体育没有得到重视是因为学前教育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体育课程是一个有待完善的教育过程。[14]

中国学前体育课程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诞生了,1904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标志着学前教育走上历史的舞台。该时期的学前课程重视儿童身体的发育,课程目标主要涉及德智体三方面,而当时的育体主要通过游戏实现。辛亥革命以后,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院,游戏、谈话、手技、唱歌为保育项目,与清末相比,学前教育的体育内容无明显区别,只是把歌谣改为唱歌。

1932 年公布了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南京鼓楼幼稚园在该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游戏运动技能已经出现在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里,游戏运动技能包括:能遵守游戏规则,能做最普通的团体游戏,能跳绳、射箭、能舞木剑竹刀等。体育独立分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受毛泽东提出的“健康第一”思想的影响,原来的“唱游”分科成体育与音乐。同时期《幼儿园体育教学纲要》规定幼儿园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儿童的身体,使其抵抗力增强,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培养学前儿童的运动兴趣,发展创造力等。1981 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后,体育的学科性和“身体活动”的特点成为学前体育课程的一大特点。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在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儿童的教学质量,其特点是更加突出“健康第一”、更具针对性、更尊重儿童生长发展规律、增加了“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15]杨志仙与周栋梁在《基于学前体育教育工作研究》中指出,现今学前教育课程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培养幼儿团队意识,但当前学前体育课程也存在问题:硬件实施不足,体育教学内容“小学化”趋势严重,学前体育教育的管理缺乏规范化。[16]张利锋提出当今学前体育课程纯游戏化课程,因负荷不够或者形式单一,故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现阶段的学前体育课程应遵循儿童生长的规律,把体育教育特有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充分,构建合理的学前体育课程,发挥最大的课程价值。[17]许晶在《体育课程对3~6岁幼儿成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学前体育课程直接关系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者需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需要开展学前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安排需合理,使学前体育课程质量得到提高,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出贡献。[18]

因此,学前体育课程由诞生到现今,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国内学者不断对学前体育课程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的观点。由上述可知,学前体育课程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现阶段学前体育课程仍存在不足,需要在未来不断进步。

4 关于武术操进入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学前教育”“武术操”,仅有48篇相关论文,而检索幼儿武术操相关文献有220篇,检索武术操进入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的可行性显示无结果,在我国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与武术操的相关的文献相对较少,武术操进入学前教育课程或幼儿教育为空白点。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可知武术操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起积极作用。在学前教育开设武术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为武术操要求站正,动作舒展大方,对身体正确姿势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武术操的精气神,同样能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控能力和阳刚的气质。[19]马艳和虞定海在《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一文中指出幼儿武术教育是延续国脉和对文化传承的手段之一,既可传承传统文化,亦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20]万瑜在《谈创编“武术操”》一文中指出儿童武术操是依据儿童的需要和心理特点而编排出一些具有活泼性和形象性的武术动作,如长拳操和形象拳操。[21]韩映虹和徐福景在《非遗”传承视角下的幼儿园武术教育》中指出武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品德修为、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提出了武术在学前教育阶段发展的对策:成立武术教育组织、明确武术教育重点内容、培养专业的武术师资、制定可行性的实施方案。[22]刘世海在《儿童韵律武术操的创编及教学效果分析》中提到武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由于武术操简单易学,内容多样,随着音乐节拍进行运动,不仅有规律且活跃,故武术操是低年级段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二是儿童在练习武术操的过程中能展现其身心的特点,因武术操的编排具有创新性和便于实施。三是武术操的练习为培养兴趣、爱好、民族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23]张春在《德宏州州幼儿园武术基本功训练对幼儿体质影响比较研究》一文中以德宏州州幼儿园298名幼儿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班进行武术基本功的教学,16个教学周后测出结果:武术基本功训练对学前阶段儿童身体素质有促进的作用;武术基本功训练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自信心、思维能力、注意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个性特征和意志力也往好的方面发展。[24]伊霞在《幼儿园中华武术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创编了一套武术操对石家庄市10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实验与测量,实验结果表明:(1)练习武术操可促进学龄前儿童平衡能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能力、速度素质及爆发力。(2)练习武术操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素质起提高的作用。(3)练习武术操可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意志。[25]张超在《在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视域下的幼儿武术推广对策研究》一文中从健康、语言、社会和艺术领域分析武术对学前阶段儿童的成长的价值,可健全学前阶段儿童的身心素质,提升学前阶段儿童语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学前阶段儿童创造力。同时提出了学前教育武术教育的发展缺乏了适合学前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武术操。[26]

综合国内关于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与武术操相关的论文所述,武术操作为武术的延生,武术对学前阶段儿童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同样武术操对幼儿也起到促进的作用,根据国内文献资料显示武术操进入学前教育课程是具有可行性的。

猜你喜欢

武术幼儿园儿童
中华武术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