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术首入2022年达喀尔青奥会对后续入奥的启示
2021-11-21杨赛男
杨赛男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082
1 青奥会的发展历程
1.1 青奥会的创办背景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的指导下,通过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活动内容,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理想,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增强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文化运动。[1]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浓缩与象征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2]自1896年在雅典成功举办第一届以来,经历一百多年风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目光。奥林匹克主义作为指引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精神旗帜,在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律文件——《奥林匹克宪章》中被明确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制造一种在努力中快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的生活方式。”[3]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奥运会区别于其他国际体育赛事的立足之本,是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崇高理想的必经之路。[4]但是奥运会作为宣传奥林匹克主义的主战场与排头兵,却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偏离奥林匹克精神本质。
1.1.1 现代奥运会发展与奥林匹克精神背离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竞技水平成为反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好坏的重要维度,而体育事业与公共设施完善、国民幸福指数等因素挂钩,在国际竞争中更被视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评判标准,种种因素导致奥运会的竞技属性不断加强更是衍生出“唯金牌论”等一系列偏执理论,在这类“极端奥林匹克”的错误引导下,同为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文化属性、教育属性惨遭忽视。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兴奋剂丑闻到1998年美国盐城湖媒体披露的国际奥委会受贿腐败丑闻,再发展至今层出不穷的兴奋剂违禁药品被爆出;篡改运动员年龄;运动员性别存疑;黑哨等丑闻不断消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公信力、影响力。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意识到重新塑造奥林匹克运动在多元文化价值世界中的价值特性与理想抱负刻不容缓,“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提出更是为后续国际奥委会的系列举措奠定基础。[5]
1.1.2 青少年群体发展的需要
奥林匹克运动现今发展滞慢,除了自身问题还要面对一个严峻形势。进入21世纪以来,官方统计全世界青少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六分之一。庞大的基数以及青少年时期是人体身心发展黄金时期的生理优势证明了青少年人群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快速成长的沃土。[6]在201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首个关于全球青少年运动趋势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全球81%的青少年长期缺乏锻炼的现实难题。[7]顾拜旦曾在演讲中提到:奥运会要做年轻人进步和保持健康的基石[8]而面对作为奥运会主体的青少年却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如何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力与吸引力让青少年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1.2 何为青奥会?脱胎于奥运会的新尝试
探索期间国际奥委会审时度势,积极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在成功举办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世界青年运动会的基础上,2007年7月5日在危地马拉召开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投票通过创立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青奥会”)的决议。[9]关于青奥会的具体定义众学者解释虽各不相同,但追其本质皆殊途同归,其中学者王成概述颇为详尽:“青奥会是以青少年为对象,以运动会为平台,以运动竞赛为手段,以城市为载体,通过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交流、互动来实现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体育伦理道德,开展生活方式教育的大型体育活动。”[10]笔者认为青奥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年轻分支,担负着追寻、复兴奥林匹克精神本质的重任,同时青奥会作为一项专为青年人举办的国际赛事,承担着向青少年宣传奥林匹克主义,促进青少年群体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从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奥林匹克精神重焕光彩的光荣使命。
2 青奥会与奥运会特点相较
青奥会是作为弥补奥运会发展漏洞与缺陷而被创立的独特存在。[11]青奥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全新尝试,其规程中提出了一些独立于奥运会模式的大胆创新。
2.1 追求文化多元化发展
在奥运会的包容性上,“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过“奥运会不属于任何单独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有,奥运会必须是世界范围的,能让所有国家参与其中。”[8]学者何振梁认为奥林匹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地理普遍性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财富和力量所在。[12]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一直深受西方文化以及特定时期社会革命、人文教育的影响,其项目规则设定以及赛事组织形式上都呈现很明显的“欧美中心化”特征,在一些竞赛项目中也常常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奥运会的文化活性以及大众参与度的降低。而国际奥委会定义青奥会目标时明确提到 “将全世界最优秀的青年运动员们都集合起来,并为他们而欢庆”,青奥会的创办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不同文化的友好交流,形成多元文化交融态势,为“疲软期”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动力,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摒弃单一地发展,文化多元化的交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运动员以更宽泛的全球化视野和胸怀看待世界文化与社会问题。
2.2 从“金牌至上”到不设金牌榜
竞争作为竞技体育的最根本特征,也是竞技体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灵魂。[8]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资源的流动是机遇也是挑战,竞争意识作为个人、民族、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质更是不可磨灭,而以青奥会为契机唤醒青少年的公平竞争意识也是传递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13]奥运名言“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就简言意骇地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性的更深层含义。正如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言:“青奥会不应该太严肃,判断一届青奥会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带给青少年快乐”。[14]回归奥林匹克精神本源的青奥会不设奖牌榜,颁奖仪式上不升优胜者所在国国旗、不奏唱国歌的大胆创新是规避竞技体育恶性竞争的尝试,更是作为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向社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积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3 青奥会文化与教育活动的回归
第七届国际奥委会体育、教育和文化大会指出:青年奥运会不同于奥运会的最重要区别就是强调奥林匹克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其文化和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超出了竞赛场上的运动成绩。[15]通过参与竞技比赛获得人生价值和意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独特身心教育方式,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赛事的保障。[10]
2.3.1 奥林匹克运动中文化教育活动的发展历史
具相关资料佐证,紧张激烈的赛事之余进行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奥运会。每在这个希腊民族盛会举办时,奥林匹亚的空旷土地上便聚集着城邦的使节、哲学家先知们、艺术家还有热络展售商品的商贩,篝火旁星空下这些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传播为希腊半岛的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16]而对于现代奥运会上文化教育活动的发展,早在1925年顾拜旦谈及奥运会与世界锦标赛的区别时曾表示,除了体育项目自身的竞技性,奥运会的文化、教育等其他内涵属性才是奥运会永葆生命力、蓬勃发展的有力支撑。[8]98对此《奥林匹克宪章》中也明文规定奥运会组委会需要制定文化教育活动计划,即奥林匹克文化节的活动方案。[17]但规程中未对奥林匹克文化节的参与过程提出明确规范与约定,这些纰漏纵使现代奥运会发展体育竞赛与文化教育活动的割裂,这边比赛场地上赛事如火如荼的进行,另一侧的奥林匹克文化节却鲜少人问津的问题已成常态,奥运会的文化教育活动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2.3.2 相关具体举措
对于青奥会作为奥林匹克主义本质的回归,将忽视已久的文化教育活动放置主体位置的积极意义,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回答:“青奥会当然要有比赛,但是我们主要的目标不是赛事,而是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运动会,让青少年学习奥运会的理念,比如友谊和平、反对使用兴奋剂等。”[10]118针对奥林匹克精神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源于其自身的积极教育意义,[18]为了恢复落实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属性,国际奥委会要求青奥会组委会制定文化与教育活动计划(CEP)。不同于奥林匹克艺术节的自愿原则,201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青奥会上,国际奥委会曾提出运动员需提前四天到达赛场,赛事结束后两天才可离会,期间必须参加相关文化教育活动。在首届青奥会上除了常规赛事承办方外,还组织了多达50项的文化教育活动,而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上也设有20项文化教育活动,另外南京市政府还通过在线下设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全方位展示城市建设与魅力。文化作为青奥会的传播核心,[19]教育更被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青奥会将发展为以竞技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撑;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综合性盛会。[17]
2.4 节俭办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
现代奥运会作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每届举办城市用于场馆修缮、奥运村修建、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安排以及盛大的开幕式所需的演员服饰、道具等都是一笔巨额开销,举办一场成功出彩的奥运会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部分欠发达国家地区难以融入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的原因之一。[11]而许多举办城市在狂欢过后,斥巨资修建的各类场馆、基础设施却未得到合理的再次利用,废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汲取现代奥运会的经验教训,青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落实大到城市建设规划不兴建体育场;小到对每个参赛国的代表团规模都有明确限制,赛事规模的缩小将大大减少承办城市的经济负担,侧面鼓励提高了更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参与、申办青奥会的积极性,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受众面的扩大也将推动青奥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程。
3 浅析武术进入青奥会的优势所在
3.1 国力强盛作为有力后盾
如今“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国力的又一重要标准,事实论证某项运动的风靡全球都离不开背后产出国国力强盛作为的坚实后盾。[2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早已摘掉积贫积弱的帽子,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技力量推动社会迅速发展,再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勇担大国义务、大国责任的良好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中国声音、感受到中国力量,在交流传播途中,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2 良好的群众基础
根据官方统计,全球现今约有1.2亿人从事武术运动,国际武术联合会自1999年在汉城举行的第109次国际奥委会会议得到国际官方肯定,二十年的积极推广已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包括39个非洲国家和地区在内的155个会员单位。另外武术作为中国元素多次参与国际大型演出,武侠元素优秀影视作品的海外推广更是吸引了大批外国观众的注意。
3.3 部分相契合的文化理念
除了以上的客观因素,武术项目本身与青奥会部分理念相契合的主观原因是武术成功进入达喀尔青奥会的根本保障。笔者结合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张秋平的相关采访认为武术能成功进入达喀尔青奥会还包括以下原因:武术项目以青少年为主,且运动员男女比例较为平等,符合青奥会面向主体的要求;场地要求简单符合青奥会节俭办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入青奥会,有利于拓宽青奥会文化传播渠道,实现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理想。[21]
4 浅析《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下的奥运会
4.1 《奥林匹克2020议程》提出背景
除了笔者上文中提到的现代奥运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兴奋剂滥用、过度商业化各类问题,国际奥委会如今还面临各国家、地区申办奥运会热情骤减的尴尬境地。相比武术的漫漫入奥历程,中国最初的申奥之路也是历经波折,从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发问:中国何时能在自己的国土上举办一届奥运会?到1993年北京申奥2000年奥运会失利,再到国家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最终在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以过半得票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2]从北京与各国都为奥运会举办权而争相角逐的20世纪末, 到2014年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慕尼黑等多个城市于提交申办报告不久相继退出申办,导致初选仅剩北京——张家口和阿拉木图两位选手。遗憾的是各国承办奥运会积极性骤减不是个例,2017年的第33届夏季奥运会申办同样出现波士顿等城市由于经费等原因相继中途退出,最终仅剩巴黎和洛杉矶两个城市,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国际奥委会最终决定将2028年奥运会承办权授予落败城市。[23]我们当知如果城市对奥运会的申办已无热情可言,推广奥林匹克运动只能是一句空话。[2]恢复提倡真正的、纯洁的体育精神的现代奥运会作为解决竞技体育发展背离初心的有力举措,[8]26用制度规范约束奥运会向正确方向发展为当务之急。《议程》对于原有体制大刀阔斧地改革是国际奥委会积极寻求奥林匹克运动光明出路的重要举措,奥运会发展在诸多问题夹击下举步维艰,只有革新才能挽救其衰败之势。
4.2 《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有关青奥会创办理念的延展
2014年12月8日在摩洛哥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27次会议上,发布并表决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其涵盖的40条奥运会改革规划建议是第9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上任一年来,从各类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有关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现状改革的提议征集中形成的约1200个想法浓缩整理而成。[2]此议程作为巴赫为后续积极推动奥林匹克运动改革而描绘的15年内发展蓝图,将为解决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指导,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确立正确路线。[8]34本次改革围绕青少年、可持续和公信力三大统摄性主题开展,[24]《议程》作为新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实施与推广引导,其主题衍生出的可持续发展、限制赛会规模等策略依稀可以看到笔者上文分析青奥会众多理念及创新举措的影子,奥运会现阶段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推动了被国际奥委会给予厚望的新赛事——青奥会的创办,而《议程》基于对现有问题的剖析使青奥会与奥运会之间某些理念的契合成为必然。
4.2.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奥林匹克运动改革
《议程》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除了对后续奥运会的赛事规模从注册官员、运动员人数方面给予详细规定,还决定将夏季奥运会以往比赛大项限定28个改为限定310个小项,大项基础制到小项基础制的转变对后续奥运会容纳更多元素推动自身多元化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这也与青奥会节俭办会、促进赛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而《议程》中东道主将在项目设置上拥有更多主动权的条款,能让更多优秀的符合奥运会发展要求的项目替代那些陈旧、止步不前、缺少活力的原有奥运会项目,这一条例的提出有利于推动奥运会项目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竞争推进项目自我革新,从而为奥运会发展与时俱进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支持。对此2020年东京奥运会作为此次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已成功将日本的空手道项目以及强项棒垒球项目推上奥运会的舞台。
4.2.2 运动员主体地位的回归,特别关注青年群体
要抑制奥运会变成追名逐利的利益场的颓势,只有真正从思想上引导众人回归正途,将竞技场还给运动员,回归奥林匹克精神本质的纯洁性,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恶劣风气。对此《议程》重申《奥林匹克主义基本原则》第六条体育是人权,强调保护参与者不受包括性别、肤色、性取向、信仰等方面在内的任何歧视,[8]36而对于控制屡见不鲜的兴奋剂滥用问题,不同于之前的狠抓严惩,《议程》中转换理念保护奖励“干净”运动员,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引导规劝运动员的真正所应追求。《议程》后续平衡参赛者性别,鼓励设置男女混合项目等具体措施更是与青奥会相关条例高度吻合。[2]
关于奥运会中的青年群体顾拜旦曾寄予深切厚望“成熟的青年作为未来的希望,是人类春天的化身,而奥运会的创办与坚守就是为了让青年统筹自身更融洽地联系过去、展望未来。”[8]1532010年国际奥委会第七届世界体育、教育和文化大会上就明确了未来奥林匹克教育新趋势: 青年将作为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到与他们相关的活动计划制订与实施中, 国际奥委会将为青年人提供多种交流平台, 倾听他们的心声, 回应他们的需求, 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15]而青少年作为《议程》三大统摄性主题之一,《议程》将吸引全世界青年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中心任务之一。[25]
4.2.3 加强重视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教育
第七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 “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目标。”《议程》通过对奥运会发展问题的客观分析意识到,一味强调竞争而忽视了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文化属性,是造成奥运会与奥林匹克理想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此次改革以加大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为重点,重新审视青奥会的定位;加强运动与文化的融合;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评估青年希望计划等条例的提出,都将使蒙尘已久的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教育价值重焕光彩。
4.2.3.1 奥林匹克频道的建立
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却一直没有官方文化输出平台。《议程》提出国际奥委会将创建开设“奥林匹克频道”为加强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举措,根据预设奥林匹克频道将借助互联网平台24小时不间断展示奥林匹克运动,内容将涵盖相关热点新闻、专题节目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国际重大赛事。[26]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频道的直接掌控对打破奥运会转播受其他大型广播公司牵制的被动局面,甚至一再出现为了收视率而更改项目比赛时间的丑闻,对于保证奥运会举办的独立性与纯洁性,抑制奥运会过度商业化趋势有着重要意义。[27]
奥林匹克频道作为全新的全球数字化平台,在节目中突出奥林匹克运动思想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举措,有利于国际奥委会通过网络媒介向更多的青少年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吸引更多年轻人和体育迷的目光。[28]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此举措的高度认可:“对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来说,这绝对是历史性的一步!”[26]
5 武术成功进入青奥会对《议程》改革下武术入奥的启示
5.1 坚持武术自身发展特色,加强武术品牌建设
5.1.1 武术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清末明初,社会掀起“西学东渐”的热潮,新文化运动以后,武术也开始学习西方体育走向“西式体操化”,再到现在的“体育强国梦”武术背负着国家使命走上全面体育化、目标奥运化的道路,但一味地跟随模仿,传统为竞技让路,却磨灭掉了武术的自身特色。当“品牌”赋予“民族”一词之后,品牌便成为一国的无形资产和文化财富,武术是一个好的产品,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再好的产品也会随着时代更迭换代,但一个成功的品牌却能经久不衰。[30]在奥运全球化时代,武术品牌建设作为民族体育品牌实则是国家文明与综合国力的实力体现,品牌的打造与推广一个好的产品同理,武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凸显,才是武术区别于其他竞技体育的根本保证。[31]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曾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便为武术如何走出自身特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32]
5.1.2 品牌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术发展至今,官方统计录入的共有129种拳种,众多流派在形成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多样性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武术制定规范化国际推广体系的难度。武术成功进入本次达喀尔青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只有包括长拳和棍术在内的男女长拳全能,以及太极拳和太极扇在内的男女太极拳全能共四个小项的比赛。虽无从得知有关部门让这四项代表武术项目进入青奥会的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同为“自选类”的四小项远不足以概括武术项目的精髓,更不足以全面展示武术区别于其他难性美项目的独特魅力。拳种品牌作为提升武术文化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33]如何在众多拳种中选出真正最具代表性、最有利于国际推广的项目是武术申请入奥亟待解决的问题。
5.1.3 相关具体建议
关于推荐项目入奥,有学者提议设立武术全能冠军,用以解决武术项目推广中过多占用比赛金牌的疑虑,对此学者李赵鹏认为此策略的实施会极大地增加了武术运动员习练负荷以及武术竞赛难度。[34]除了代表拳种难以确立,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抗衡,传统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世家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传授技艺方式以及民间门派之见都增加了武术标准化、规范化推广的难度。对此笔者认为成功建立武术品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标准化作为规模化的前提,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品牌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包括统一评判标准、赛事规程在内的武术标准化进程;[35]综合考量选取代表性拳种,制定特色发展策略,加大推广力度;树立武术文化自信,利用青奥会的国际平台、奥运频道的建立,积极宣传武术项目;武侠影片作为武术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武术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需要我们加强相关优秀影视方面制作与推广;学习他项品牌建设成功经验,结合武术自身发展特色制定武术品牌建设方案。
5.2 促进武术整体传承与推广,重拾武术文化教育属性
5.2.1 武术文化内涵的丢失
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同时,其背后直系于中华传统母文化下继承发展而来的武术文化,是其被视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冠以 “国粹” 殊荣的根本支撑。[34]若只强调武术的竞技性,那么只能称为“有武无术”,中国武术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自身丰富的外在表现,而是在对于呈现传承传统文化记忆, 维系民族文化认同,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文化基因中得以体现,武术的发展不能割裂其文化内涵,只有实现对武术文化内核的深层固定, 才能抵抗住任何文化洪流的冲击。[34]然而,在大环境影响下,武术急功近利地追寻融入现代竞技体育范围,前期为了顺利入奥更是盲目套用体操等其他西方项目的发展模式,削足适履式地改革形成的现代竞技武术却成为众人眼中脱离传统文化底蕴,一味附和奥运模式发展形成的“文化怪胎”。[34]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屡屡受阻,对内,武术“技击性”本质的丧失让武术落为许多国人眼中的“花拳绣腿”,至今人们关于“武术到底能不能不打?”的问题依旧争论不休;对外,自身文化内涵模糊的现代竞技武术项目接连三次被奥运会拒之门外。总结失败的教训我们明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只会让武术的后续发展越走越窄,[36]而以牺牲自身文化内涵为代价,一味盲从地迎合西方竞技体育规则会让武术彻底丧失其立足之本。
5.2.2 重拾武术传统文化,推进武术整体健康发展
5.2.2.1 借鉴他项成功经验,审视自身发展不足
武术自身特色的模糊使其国际化推广受阻,而反观近年来国际反响热烈,发展趋势大好的跆拳道、空手道项目均有明确价值定位,跆拳道项目的“以礼始,以礼终”贯穿比赛全程,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甚至生活中都能得到很好地保持。空手道组手项目的“点到即止”区别于西方其他对抗性项目的残酷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接纳。借鉴他项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发掘继承武术文化内涵激发武术独特魅力是武术国际化推广、成功入奥的前提。
5.2.2.2 奥林匹克运动改革下,武德的回归对武术入奥的推动作用
武德作为武术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练概括,是维持武术社会生存的内在机制之一,[37]其深层意蕴多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契合。[38]其中,武德所崇尚的 “内外兼修”“身心一统”等思想虽与西方文化推崇的挑战机体极限相左,但这些思想中体现的以遵循自然为前提的自我潜能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中心思想——“人的和谐发展”相契合;而“以和为贵”“点到即止”等传统武德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相契合,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符合改革下奥林匹克运动重提的文化教育价值;[37]另外以 “抱拳礼”为代表的武术礼仪作为武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项目规则制定以及标准实施中予以强化要求,能起到利用动作反复,强化运动员内心感受的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武德作为武术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其部分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新提倡相契合进一步证明,重拾武德在内的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焕发武术文化教育意义,推动武术整体化发展是武术后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5.3 基于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契合点,充分挖掘武术共性文化基因
武术的漫漫入奥之路,不仅仅是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交融的尝试,更是武术文化承载的中国文化,范围更广阔的东方文化与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奥林匹克主义之间的交流碰撞。找到东西方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是武术入奥的基本保证,[34]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实现自身文化多元化追求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5.3.1 保留重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不同时空孕育下的东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两大主流文化,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特质等主客观差异下,两者独立发展形成的文化内涵本质间具有很强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不可兼容的文化差异。[32]文化差异性作为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每个文化都是历史洪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东西方文化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更没有谁的发展需要依附于其他文化的说法。
5.3.2 发掘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主义之间的共性基因
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但在保留各自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友好交流,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多元化发展、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推陈出新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关于武术共性文化基因的发掘,笔者在上文中已提到武术文化内涵集中表现——武德的回归,对于推动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契合的积极意义。而学者梁巧英也曾将我国道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作比较,分析认为两者在宗教精神、身体观、理念追求等方面皆拥有共通性,比较研究文化的互通性也进一步证明,凝练了中国优秀文化精髓与传统武学思想交融形成的传统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文化上,拥有其他项目难以比拟的优越性。[39]基于武术成功进入包容开放的青奥会的良好基础,《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最大限度地配合奥运利益相关者”的改革方向也体现出奥运会对其它类型体育项目的一种包容,此措施的内在实质作为奥运会多元文化特征的一种提倡,有利于武术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少有的“东方元素”被纳入奥运会多元文化发展中。[40]
5.4 加大武术专业人才、优秀教练员的培养与输出
5.4.1 武术专业教学人才的缺失
武术想要走出国门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武术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的传播推广主体是扩大武术影响力的重要一环,但受体制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往往忽视素质教育,许多在专业队训练多年的优秀运动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直接导致许多优秀运动员走下运动场进行相关教学时出现“会练不会教”的尴尬局面。相比国内运动员退役后受伤病或文化素质低下影响难以就业的问题,国外武术教学师资却又存在着巨大缺口。在武术国际传播中,语言不通导致的交流受阻直接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输出质量,而他国武术教练员自身实力、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各国武术竞技水平提升受限,武术标准化、国际化推广受阻。
5.4.2 相关具体建议
此次成功入选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空手道项目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迅猛发展并成功开拓海外市场,主要得益于其在国际推广上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日本曾先后重金外派空手道指导人才、专家前往各国亲身教授。[30]基于空手道项目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武术下一步发展应注意加强运动员素质教育短板,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规范加强武术专业技术人才输出;重视优秀教练员培养与输出,特别重视对于国际武联会员单位师资教学的保证;加大外派人员优惠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