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发展前景探究
2021-11-21郝伟可
郝伟可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22
传统冷兵器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兵器的统称,一般指十八种兵器,即“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冷兵器格斗运动是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但学界还没有作出统一的书面定义,在这里仅作介绍性的陈述。冷兵器格斗运动是相对于徒手类格斗运动而言的,专门以冷兵器进行搏斗的体育运动。顾名思义,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就是相对于徒手类格斗运动而言的,专门以传统冷兵器进行搏斗的体育运动。
武术自古以兵器为主体,其他的如角抵、相扑和手搏等形式,都属于武术的次级技艺。角抵就是相扑,也就是摔跤,主要用于娱乐与表演。手搏由于相对薄弱的技击价值,则一直是武术的“初学入艺之门也”。后来,随着火器的崛起,冷兵器日趋衰落,拳法却勃然大兴,兵器不得不让步给拳法而居于次要地位。之后,传统兵格运动曾以短兵运动的形式出现,但自1953年对武术进行整改之后,短兵运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武术面临整体失意,为突破目前困境,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投向套路、散打之外的武术形式,尝试恢复并推广曾昙花一现的短兵运动。如今,短兵运动方兴未艾,正在全国各地以燎原之势开展起来。此外,社会上的一些武术爱好者,还自发组织开展了长兵运动,并呈现出可喜之势。传统兵格运动作为武术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借着时代的力量,焕发出新的生机。
1 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的起源
传统兵格运动的滥觞可追溯到原始的战争时期,如古代传说中的三场大战(炎帝族与蚩尤族之间的战争;炎黄联军同蚩尤族的“逐鹿大战”;炎黄之间的“板泉之战”,这些大规模且频仍的原始战争,为专门武器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契机。《中国体育史》对有关武器的发明多有记载:“至皇帝之时,以玉为兵。”;“皇帝采首山之铜,始为铸刀。”可见,射箭以及刀剑的发源与皇帝密切相关。又见“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蚩尤作兵伐皇帝。皇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也就是说,蚩尤作兵的动机是因为战争的需要。[1]
冷兵器的出现,使军事战争进入冷兵器时代,而战争又推动了武器的发展和军事技能的养成。从事军事活动的人员进行战前搏杀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兵格运动的萌芽。
2 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的发展脉络
2.1 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的早期样式
从春秋末期到两汉间的数百年间,长剑短剑并世而存,出现了风行海内的“击剑热”。史载荆轲“好读书击剑”。就是说,传统冷兵器格斗的早期体育样式,于春秋时期就以“击剑”运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曾用甘蔗代替剑,同奋威将军邓展比试击剑,并“三中其臂”,也展现了一场突出安全防护意识的击剑比赛。
唐代以降,剑的军事职能被刀取代,“击剑”运动逐渐式微。紧接着,枪术出现了体育性质的对抗比赛,《中国体育史》引典:“敬德善解避矟…齐王元吉亦善马矟,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矟刃,以杆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稍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问曰:“夺矟、避,何者难易?”对曰:“夺矟难。”乃命敬德夺元吉矟。元吉执矟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矟。”[2]这段文字对尉迟恭和李元吉用矟进行比试的场面,表述的十分清楚。文中“却刃”两字,隐藏着深晦的体育属性,至少表明唐朝时便有以“却刃”的矟进行体育性质的对抗比赛。《水浒传》第九回《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林冲和洪教头“较量一棒”,从语境上来看,实质就是以“棒”为比赛用器的竞技比赛。又见《水浒传》第十三回《青面兽北京斗武》中,描绘了这样一段比武的场景:“ 话说当时周谨、杨志两个勒马在于旗下,……兵马都监视闻达喝道:“且住!”自上厅来禀复梁中书道:“今日军中自家比武,恐有伤损,轻则残疾,重则致命,此乃于军不利。可将两根枪去了枪头,各自用毡片包裹,地下蘸了石灰,再各上马,都与皂杉穿着,但是枪尖厮搠,如白点多者当输。……鞍上人都人,坐下马斗马,两人斗了四五十合。看周谨时,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点点,约有三五十处。看杨志时,只有左肩胛上一点白。”[3]这段文字完整的描述了一场军事体育性质的兵器对抗比赛。首先,兵马都监指出两人进行的不是非残即死的厮杀,而是一场“军中自家比武”,点明了这场比试的性质。并且为了两人安全考虑,要“去枪头、裹毡片、蘸石灰、穿皂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比较周密的、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且再加上“如白点多者当输”的评判方法,这俨然是一套结构完整的枪术竞赛模式。
当然,作为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对这段故事的描述缺少真实性,但“文学源于生活”,且《水浒传》保存了许多南宋话本的本来面目,对此,学者们已多有考论(马明达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结构完整的枪术竞赛模式,如无真实凭据,是断难编造杜撰的。
2.2 冷兵器的全面衰颓时期
火器的崛起,迫使以兵器为主的武术退出军事领域而转向民间发展,兵器随之沦为武术的次级技艺并迅速衰微。人所共知,火器早在北宋初期就被成批生产并投入战争,但由于工艺水准、军事理念等因素的制约,直到晚清时期才真正成为军事战争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而火器的全面发展应归功于这一时期的淮军。晚清,曾为满族踏断明朝脊梁的八旗绿营,已是腐朽不堪,面对列强的虎视和太平天国的作乱,并不具备威慑和平乱能力。内忧外患之下,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和李鸿章领导的淮军,成为清朝屈指可数的扛鼎主力军队。虽然在湘军的军事系统中,火器的配备和地位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改观,但由于曾国藩个人“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对西方军事技术和武器有着“先入之见的排斥”。在骨子里也有“对新事物的歧视、厌恶和诅咒”。”[4]所以,在曾国藩的军队中,火器一直处于和“冷兵器”并驾齐驱的军事地位,他“强调湘军练技艺以“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枪炮能命中,能及远”为主。”[5]与之不同的是,同时代的淮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运用近代枪炮进行各兵种协同战斗的军队。”[6]淮军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支、全面突显火器价值的部队,和淮军的创建者李鸿章有直接关系。“在如何看待西方先进武器的作用的问题上,顽固派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崇尚以“忠义为甲胃,礼义为干稽”,“在人心而不在技艺”。[7]李鸿章则走向了另一极端,鼓吹“惟恃’斌器,以武器的状况决定军事进止。”甚至唯武器论成为李鸿章军事思想的支点。晚清是武术退出军事领域的重要时期。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淮军就武术彻底退出军事领域的问题上,具有决定性的催化作用。
冷兵器一直是武术在军事领域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民间武术则以拳术为主。《中国武术史》指出:宋代武术体系基本形成。除了对抗性的角抵、手搏外,套子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从而基本摆脱了从属于军事训练的地位,在民间广阔的土壤中生长起来。也就是说,早于宋代,民间武术就形成了独具风格和内容的、不同于军事武术的结构体系。明朝是民间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杨建营在文章《武术拳种的历史形成及体系化传承研究》中详细论述道:“明代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宋以前中国武术技术粗糙……尚处于以军事技术为主的不发达状态”“从明代开始,武术门派流派开始形成。”[8]这种从明代开始形成的“风格迥异的流派”正是拳种的雏形。”由此可知,民间武术经过宋代的结构积淀,至有明一代逐渐形成以“拳术”为标志的武术体系。明代的民间武术迥然于传统的结构体系和价值追求,让自古以冷兵器为主的武术失去赖以生存的军事平台后,在向民间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其冷兵器技艺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和潮流,从而失势于拳术并沦为武术的次级技艺,甚至于逐渐没落而难觅踪迹。综上,冷兵器技艺的衰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火器的崛起迫使自古以冷兵器为主的武术退出军事领域。另一方面,是明代时期,民间武术逐渐形成不同于传统体系的、以“拳术”为标志的武术结构。而以冷兵器为主的武术失去赖以生存的军事平台后,转而向民间寻求出路,由于时代条件的制约,导致转型失利,冷兵器遂沦为武术的次级技艺。
2.3 民国以来的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
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对武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和整理工程,并致力于冷兵器技艺的复兴和推广工作。国术馆草创之初,在选拔人才的考评上,要进行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拳术、长兵、短兵),正试为实战对抗(散打、摔角、长短兵对打)。[9]以长短兵的实战对抗作为中央国术馆人才选拔的考试项目,可见中央国术馆在成立之初,就已将对冷兵器技艺的复兴工作列为既定计划。结合了刀、剑、锏等短兵器技术特点的短兵运动,以及综合了枪、棍、棒等长兵器技术特点的长兵运动,就是在这一时期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此后,它们一直作为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的主要形式而存在。1928年,短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之后,被中央国术馆列为各期学员的必修课程。1931年,中央国术馆第一次正式颁布了短兵运动的比赛规则,并在1933年的第二次“国术考试”中实行。此后,短兵运动发展迅猛,据当时的《大公报》报道,在1935年举行的第三届“国术考试”中,计有各项目的应试者合约600多人,经过一番角逐之后,共录取男女运动员107人,其中仅短兵项目的运动员就有20人。[11]从短兵运动员所占的人数比例上,可稍窥当时短兵运动的发展形势。不仅如此,中央国术馆还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由中央国术馆作为总领导,分管省国术分馆和省特别市分馆。再由省国术分馆统领县(市)国术支馆,然后从县(市)到区国术社继续统辖村(里)国术分社;省(特别市)管理其辖区内的区国术社,区国术社统领(里)国术支。[10]这种金字塔式的国术馆系统,为最大程度的传播推广短兵和长兵运动提供了可能。
2.4 新中国成立后的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主要以短兵运动的形式开展。但自1957年后,竞技武术独领武坛风骚,短兵运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在某些大赛上的偶然出现,大部分都是以表演项目的身份昙花一现。例如在1979年和1980年两年间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短兵都是以表演项目匆匆亮相,之后便归入沉寂。21世纪以来,短兵运动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来,多个全国性赛事将短兵列为正式或展示项目,如2012、2013、2014三年间,武汉体院举行了全国武术短兵调赛。2014年和2018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武术大会将短兵列为展示项目。2019年,更是专门主办了以短兵和长兵命名的“中国大学生长、短兵锦标赛”赛事,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再次迎来发展的契机。
此外,2018年,一场意义深刻的比赛在《勇士的荣耀》的平台上展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预示着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的生存发展走向。《勇士的荣耀》是一款享有盛名的武术搏击类节目。2018年7月28日,一场传统冷兵器格斗首次通过《勇士的荣耀》的擂台展现给世人。比赛试图还原古时冷兵器格斗的情景,参赛双方身着盔甲,并分别使用传统冷兵器中的凤头铬和双手刀进行竞赛对抗,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传统冷兵器格斗的视觉盛宴。在此之前,虽然民间已有组织或个人,自发性的进行类似赛制的运动传播和推广工作,但因为传播途径、受众规模等等因素的掣肘,难以在社会上引发大规模的舆论和关注。但《勇士的荣耀》无疑助其弥补了些许不足,为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提供了一个广大的舞台。《勇士的荣耀》展现的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突破了民国以来一直以短兵、长兵为主要运动形式的窠臼,对传统冷兵器的多种器械形制和技术,进行挖掘复原和整理,对传统冷兵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民间商业性质的发展路向,也彰显出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所拥有的一种时代性特点。
3 传统冷兵器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民间难以形成统一的竞赛模式,国家缺乏推广力度
短兵作为近代以来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的主要形式,在民间的发展处于搁浅的态势。主要因为民间武术形成流派林立、各为其主的格局。即使短兵运动在某一流派中开展起来,由于各流派之间缺少切磋交流机制,很难分享实践经验、创造出合乎统一口径的竞赛模式。继而各自为政,无法大规模的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度。国家层面缺乏推广力度。《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程》中,将武术归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两大类。其中搏斗运动又分为散打、推手和短兵三种项目。在各种全国性、国际性的武术赛事中,很少设置短兵项目的比赛。此外,专为各种大型比赛培养储备人才的国家队、省体工队、省体校,甚至是市体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武术短兵运动队。短兵运动得不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多少存在现实条件的影响制约。
3.2 装备系统不完善
近年来,短兵运动在装备方面不断汲取欧剑系统和日本剑道系统的技术和理念,在部分单位都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由于官方始终没有推出统一的装备系统,导致各地发展不均,品质良莠不齐。在各种规模和形式下的短兵对抗中,仍不可避免的发生安全事故。
前文提及的,在《勇士的荣耀》中亮相的传统兵格运动,致力于还原古时冷兵器格斗的情景。这一理念无疑大幅度增加其危险系数,装备则更需精益求精,同时,对工艺水准和制作成本的要求会相应提高,成为影响其大规模推广的现实问题。
3.3 竞赛规程有待完善
2014和2018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承办的全国武术大会将短兵列为展示项目。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用时5分钟。得分部位除裆部外,击中都得一分,分多者胜。这部分规则同民间组织的短兵比赛大致相同。出现分歧的部分是技法方面,全国武术大会中的短兵比赛,允许使用双手持兵的技法。民间的一些比赛为了突出不同于日本剑道的技术风格,不允许双手持兵。结果,又被人攻击其效仿欧洲击剑的技法。此外,还有对是否实行地面技法的争论等等。总之,时至今日,短兵运动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竞赛规程。而在《勇士的荣耀》中亮相的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因诞生时短,尚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竞赛体系。
4 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发展的前景展望
4.1 武术面临整体失意,需要谋求新的出路
目前,中国武术面临整体失意。这一迹象从08年武术入奥失利,就已初现端倪。时过境迁,距北京奥运会过去已愈十年,武术进奥运始终渺茫无期。曾作为入奥主力的套路运动,近年来持续走低,情势堪忧,被外界多评之为“武舞”和“刀如纸片薄”的表演艺术。为了弥补武术可以“两条腿走路”而设立的散打运动,则因本身是取材于拳击、泰拳等运动而形成的、缺少自身特色的项目,其影响力也日益衰退,社会对于徒手类格斗的注意力逐渐向综合格斗和泰拳等运动转移。曾拥有深厚群众基础和价值潜力的传统武术,由于长期遭受竞技武术的浸淫,也流于套路的浅薄层次,文化底蕴不断沦丧。当武术界对武术的发展走向深感忧虑之际,传统冷兵器格斗运动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并通过短兵、长兵运动的复兴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为其日后的全面发展积聚力量。
4.2 传统冷兵器格斗的发掘价值
近年来,日本剑道、欧洲击剑、菲律宾短棍等兵格运动,不断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尤其是欧洲的冷兵器格斗运动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在中国的崛起,更应该得到武术界的关注和研讨。HEMA是欧洲冷兵器时代存在过的一种“传统”冷兵器格斗技艺。后逐渐衰亡,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些冷兵器爱好者对它进行复兴。时至今日,已建立起“服务遍布欧洲及北美的上百个区域性 HEMA 团体的国际性组织:欧洲历史武技联盟。[12]HEMA作为一种被复兴的欧洲冷兵器格斗运动,在当今时代展现出极高的体育价值和文化吸引力。自传入中国以来,受到国人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并迅速在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扎根立足,散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HEMA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日本剑道、欧洲击剑、菲律宾短棍等运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冷兵器格斗的魅力和价值。作为古典武术的主体内容,传统冷兵器格斗亦有不逊于他国冷兵器技艺的文化底蕴。在武术面临整体失意的时代,传统兵格运动应重新竖起文化自信,为中国武术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