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斗对抗性运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2021-11-21秦永修

武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对抗性格斗思政

秦永修

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已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的研究热点问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格斗类运动项目作为具有丰富文化特征,崇尚武德,提倡尚武精神,可作为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丰富育人渠道,提升育人效果。

1 拓展思政育人途径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利益调整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高校需要挖掘各种教育因素,不断拓展思政育人的途径,不留空白,占领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体育的共同属性。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2]众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课程也多次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用作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的背景下,体育教育理所当然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课内课外体育活动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格斗类运动是注重内外兼修崇尚武德的一类体育项目,高校开展课内外格斗运动教育活动,不仅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2 格斗对抗性运动思政教育的价值探讨

2.1 格斗对抗性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训练理论,格斗对抗性运动包括散打、跆拳道、拳击、摔跤、柔道和空手道等项目。[3]格斗对抗性运动是在赛场上根据各项目竞赛规则,两人进行一对一竞技对抗,使用特定部位以击打、击倒或制服对手为目的获得比赛胜利。因此,对抗强度和淘汰率都比较高,对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格斗类对抗性运动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人类为生存需要同来犯之敌进行搏斗,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逐渐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搏击术,形成了各个运动项目,可以说格斗类对抗性运动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战争中产生的,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格斗对抗性运动是人类本性延承与发展的需要。[4]

2.2 格斗对抗性运动的文化特征具有教育价值

格斗对抗性运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在战争中产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而来,它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各个格斗运动项目。其中以东方国家为代表的武术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礼仪,崇尚武德,以西方国家为代表拳击、摔跤等项目受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强调勇敢和竞争。

武术散打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止戈为武是武术的精髓,武术不仅是技击,它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讲求人文精神,文明格斗,注重内外兼修,崇尚武德,中国民间武术传承一直秉持着“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方针。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追求的精神宗旨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要求习练者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推崇“始于礼,终于礼”的尚武精神,并且在练习前要向国旗敬礼,培养习练者的爱国精神。空手道和柔道都受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的影响,属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空手道,又称为唐手,是在唐朝时期由中国武术传入日本并和当地武术相结合发展而成。空手道注重礼仪,讲究“点到为止”,探究胜负的原理,进而达到超越胜败的境地,空手道目前已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柔道起源于日本,由柔术发展演变而来,是第一个进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东方体育运动。柔道同样注重礼仪,强调精神修炼 , 讲究“心、技、体”一致,以培养人格精神为特征,强调通过柔道的教育,培养“忠诚报恩,知耻尚勇”的精神。[5]

拳击运动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是在生产实践和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在古奥运会时期拳击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并且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拳击起源于英国,现在拳击分为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其中职业拳击是职业化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拳击运动是勇敢者的游戏,想要取得胜利需要顽强的意志力和勇敢的拼搏,追求宁可被击倒也不放弃的精神。摔跤运动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竞技运动,现代摔跤起源于希腊。摔跤运动崇尚的是勇敢、坚韧的意志品质。拳击和摔跤是西方格斗运动项目的代表,受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影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强调勇敢、自由和竞争,鼓励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6]

东方的格斗运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习练习武术散打、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东方的格斗运动,在学习技击技术时,需要经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志磨炼,礼仪、谦虚等武德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学习和练习西方的拳击、摔跤等格斗运动,除了能够强健体魄外,还能够在对抗中培养学生敢于竞争、顽强拼搏意志品质,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抗挫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可将格斗对抗性运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载体,开展格斗运动,弘扬和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2.3 格斗对抗性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格斗对抗性运动是人身体的直接对抗,以击打、击倒对手而获得胜利,与其他类运动项目相比,不仅需要掌握各种进攻击打技术,还要具备抗击打的能力。通过练习格斗运动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提高自我意识。在格斗对抗练习中,既是又是技战术的对抗,又是智慧、心理的对抗,在对抗中能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开发智力。在对抗练习中既有成功又有失败,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暂时,每一次练习结束后都归零。根据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理论,通过反复的练习,这种反复尝试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能够形成神经机制,建立神经连接,培养学生抗挫能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在格斗运动中还必须遵守竞赛规则,尊重对手,保障运动竞赛的公正性,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意识。

高校学生通过练习格斗对抗性运动,不仅仅是可以强健体魄,更重要是能够增强意志品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3 实施格斗对抗性项目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大学生体育课是重要途径

大学生体育课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体育课程也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武术散打、跆拳道、拳击等格斗类体育选项课,充分挖掘格斗类课程的武德教育、礼仪教育、竞争意识等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在格斗类体育课中,保障理论内容的教学,向学生讲解格斗运动起源发展和项目文化特征,使学生了解格斗运动文化内涵,发挥思政育人的效果。最终通过身体练习和思想学习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体魄的“野蛮”和精神的“文明”相统一。

3.2 课外运动竞赛

高校课外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渠道。在高校开展课外运动竞赛活动,有助于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积极性,同时又能够营造并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目前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每年组织开展的全国大学生散打、跆拳道、拳击、柔道、空手道等比赛基本涵盖了就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格斗运动项目。高校通过开展各格斗类项目运动队建设,推广格斗类运动,扩大受众教育面。通过课外运动竞赛,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充分发挥格斗类运动的育人价值。

3.3 课外学生体育组织

课外学生体育组织是在学校有关部门的规范指导下,由具体共同体育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生群体组织,如高校中的武术协会、跆拳道协会等群体组织。格斗类运动项目的课外学生体育组织,可作为体育课程的延伸,为喜爱格斗运动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爱好格斗类运动的学生加入学习。各运动项目群体组织参与人数、学习内容和练习水平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水平,为体育课程的开设和体育教学内容调整提供依据。作为一个以体育爱好为主要特征的组织,将年龄相仿的学生聚到一起,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发挥大学生朋辈教育作用。

4 结语

格斗对抗类运动作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思政育人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学习练习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格斗项目可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学习练习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格斗运动可以培养竞争意识,通过练习格斗运动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健全人格的塑造。高校应该开齐开足格斗对抗类体育选项课,开展格斗类运动的竞赛与交流,指导学生课外体育组织活动,充分发挥格斗类对抗运动的思政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对抗性格斗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训练特征和实战技巧研究——以网球为例
张伟丽 格斗玫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第八道格斗料理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格斗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