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体育学科培养小学生的运动习惯

2021-11-21刘贝贝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灌篮 2021年1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科习惯

刘贝贝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学校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十分重要。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还应当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自身的身体健康成长奠定基础。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体育环境是引导学生积极运动、合理运动的关键,也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提供帮助。

一、小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进步,网络电子设备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许多小学生在假期、课后时间都会与电视、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为伴,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肥胖率越来越高。《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23年,我国青少年儿童肥胖率将达到6.0%,肥胖儿童数量将增至664万人,为了预防和解决儿童的肥胖问题,除了保证健康的饮食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运动起来。小学生并没有完整的自我概念,那么为了培养学生坚持、努力、自信、竞争等品质,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和人格,教育部将体育纳为了重点科目之一。相关研究发现,相比于运动较差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受欢迎,学习精力也会更加充足。运动能够促进各种与积极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内啡肽等,缓解紧张和压力,让学生产生更多快乐的情绪。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发育正处于关键时期,可塑性也较强,那么运动会影响学生大脑中的神经营养因子、唤醒水平、心肺功能等,通过运动改变儿童的生理状态,促进学生的心脑发育[1]。有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自控力,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保证。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真的很重要,学生不仅能有健康的身体,还能有更多的精力面对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更看重综合考试成绩

尽管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没有被彻底推翻,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十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并不考虑小学生的能力提升。在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体育课时被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师所“占领”,教师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远比身体素质更重要。这种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教学方法难以被充分发挥,课时的减少,学生学习观念的固化,都是体育教师难以开展有效教学工作的阻碍。近年来,体育成绩已经被纳入了一些考试总成绩中,但是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中对于运动技巧的传授较多,并不注重小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使得课堂变得无趣,控制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对体育的印象也更加不好。因此,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身体素质也应当是教师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小学生的运动习惯、身体素质不好,体育教师难辞其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将考试内容作为辅助教学,以此促进小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与思维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将体育作为放松科目

体育学科在小学阶段其实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其养成强健的体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的概念不只是少年的能力要强,身体素质也要强,这也凸显出体育学科的重要性[2]。但是当今的部分小学生对体育学科并没有明确的意识,认为体育就是自己放松身心的课程,而忽略了体育学科的本质。其实,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真的不多,大多是广播体操教学和一些基础的运动项目,所以教师常常会在完成课时任务后让学生自行活动,所以学生发自内心地将体育课堂作为自己放松、玩耍的课堂,并不注重自身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体育课程也是一门课程,且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的不重视就会影响自身的学习意识和积极性,教师要做的首先是改变小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固有思想,要让学生明白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它和普通的理论知识学科是不同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然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方法等措施,使学生更快速地融入课堂内,以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利用体育学科培养小学生运动习惯的措施

(一)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1.注重内容生活性

小学生学习体育学科的目的就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说体育课堂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不为过的。小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内容在生活中应用,这也意味着已经具备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应当注重生活性,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开展教学,使小学生可以对体育运动有更亲切的感觉,这也是保证课堂高效性的关键因素。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做成一些体育器械,用旧衣服缝制沙包,练习脚步力量和肢体灵活性;用旧纸壳搭建成栏杆,进行一些跨栏、跳山羊等运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可以实现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这也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当具备的教学意识。

2.注重内容实效性

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是指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时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学的有效率[3]。课堂教学内容若设置得不够合理,学生就难以充分地融入课堂,也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中。形式的选择、内容的体现、各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的,所以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想充分落实实效性教学,教师就要对内容进行创新。比如,广播体操教学时,教师大多会自己将广播体操的动作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练习。但由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常常在学习时忘了上节课的内容,无法有效衔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广播体操每一个动作的实质性意义讲解给学生,哪个动作是培养学生的腰部力量,哪个动作培养腿部力量。也可以以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便于记忆,也使广播体操内容更加新奇有趣。这种课堂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积极参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充分落实培养小学生运动习惯的理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1.组织小组合作

小学阶段的班级设置中,每班的人数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且小学生正处在好动的阶段,教师的体育教学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小组合作教学被大量应用于课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体育教师的青睐。教师在选择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混合编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跳绳教学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跳绳这一项运动,考验的是学生的弹跳能力、四肢协调能力,所以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不同,教师将学生按照运动能力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与其他成员相互讨论跳绳技巧,相互指导,确保每个学生的跳绳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在体育学科的小组合作中,可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空间,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每一个团队都有不同的人员组合,他们也有相同的目的,就是保证每个成员都可以达到教师的标准。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一定时间给予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让成员自行指导、自行练习,既可以保证课堂的主体性,还能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组内成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与其他成员做好沟通,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组织课堂竞赛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兴趣是前提,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4]。若想有效激发小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教师就要对自身的教学手法进行优化。提到体育,就离不开比赛,那么教师也可以将竞赛带入课堂,利用竞赛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培养小学生运动习惯。竞赛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每一位运动员在比赛时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许多同学一提到竞赛都会比较紧张,不管是什么项目的比赛,他们的第一直觉就是“我不行”。这些思想误区会使学生缺乏竞争意识,那么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面对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时也可以更加从容。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举行踢毽子竞赛,主要形式有两种:一、在限定的时间内,所踢数量最多的同学获胜;二、以次数为计量单位,哪个学生一次性踢得数量最多即为胜利。首先,教师要将自己的计划提前告知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然后,在竞赛开始之前,教师也要让学生进行热身,随即开始比赛。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同场竞赛的同学不超过4个,由教师将所有同学的踢毽子的数量进行统计汇总,并排名,不仅可以保证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还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结论

依照全文所言,体育不仅是一门帮助学生强健体魄的学科,更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主要平台。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运动的魅力,在课堂中感受运动的乐趣,从而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也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体育视为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其次,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利用体育学科帮助小学生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学科习惯
学科新书架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学科新书导览】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