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2021-11-21王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灌篮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课体育

王强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体育课堂内容日益丰富,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趋势,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绝不是关系到个人本身,而是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建设息息相关。大学体育工作以健康为第一要义,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深化。现有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待完善发展的空间,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理念的提出,符合学生个性学习需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学整体水平水涨船高。在全面实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课内外体育教学的融合势必会更加科学地促进课堂学习,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下延伸式的体育训练与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积累相关运动技能,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内涵

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基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按照差异化学习特点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向课外实践活动方向延伸,实现了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的全效融合,引导学生体育学习的可持久性,在参与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懂体育和爱体育,转化为体育技术实践的最佳平台,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课内外一体化的意义

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有效调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注重过程性评价,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体育技能和德育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注重多层次、多元化的转变,推进了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既保障了体育教学与改革发展,同时积极延伸体育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学校体育的大环境下能够达到较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受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驱动性影响,通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新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健全的健康意识,在自由、愉悦的教学氛围下,快速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久而久之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真正领悟“终生体育”的价值深意。

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丰富性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日益清晰,为了满足大学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单靠课堂内部环境的改变还远远不够,需要从课堂外部环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健身实践活动或多元化的竞赛模式,充分调动校内外的资源,这样才能够做好专项能力的训练与能力转化,确保知识处理向转换者有效延伸。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保障,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加强。

(二)便捷性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以人为本”理念,在具体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加自由、轻松和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明确“课内”与“课外”的地位。借助远程教育培训、通信技术等手段,教师授课方式更加先进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便捷多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合一健康发展。此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需求,在便捷指导措施的支持下,学生能够回归到体育课程的初心。

(三)普惠性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取消了不合理的体育教学弊端,增加了体育选修项目,实行选项体育教学,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锻炼中去,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课堂教育普惠面积上,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深化,深入研究每位学生的喜好,致力于课内外体育教育集群,结合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张扬学生的个性,通过开展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提高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整体效率。

三、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一)教学目标

为解决学生课外自主锻炼的问题,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依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增强健康理论知识传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逐渐形成自己的体育特长,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拼搏进取良好品质。以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为发点,做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目标整合,基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要求,结合本校的体育教学发展状况,采用“嵌入式固定班级”教学,致力于使学生能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此外强化体育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专注于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着手,加强健康与社会适应的训练,打造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保驾护航。

(二)教学内容

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教学的理解认知不够,导致一体化教学实施面临一定的阻力。为此教师要做好宣传和导向,让更多的学生明确一体化体育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体育教学内容要以设置不同的体育选项课为主,仅靠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为此需要改善课外体育活动的硬件环境,做到切实可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而言,开设和成立体育项目兴趣小组,例如具有益智性的体育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兼具的一体化教学机制,形成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和活力,掌握体育专项技能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三)教学设计

一体化体育教学体系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成立体育项目兴趣小组,利用体育社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营造教育氛围,加强流程设计,提高体育课程的学习成果,整合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足够的机会,学习更多的体育运动技术,提升数字化体育教学实效,检测学生的身体和体能变化。一体化是课内体育教学活动的延伸,设计全面的教育流程,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基于教学改革实施的其他因素,注重创新课程的开发,依托体育社团与学生委员会,营造出浓烈的体育文化氛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给学生最大的课程选择,打造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机制,在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运动环境下,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

(四)教学评价

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有效、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给予支撑,只有在健全的评价制度之下,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和参与热情,进而扭转学习态度和体育情感,获得最佳的运动状态和心理体验,为此在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中,要得到高校顶层支持和资金支持,一体化教学要注重采取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理念,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强化学生运动技能提高的幅度,设置与之对应的分数,全面了解学生的进步幅度,并为其分配不同的比例,从而构建体育理论教学平台,实施电子化课外体育积分认证,确保虚拟体育经费的利用与管理取得实效的应用效果。此外依托学校教务数字化课程中心,开发一些“小而精,多功能”的运动项目,完善体育设施,实施考核加分的办法。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实施有效管理及评估等一系列流程,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再改变方式与态度,力促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和谐统一,提高了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总之,在新时期背景下下,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此大学体育教师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确立好指导思想和目标,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联动藕合,采用科学的实施策略,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机制氛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挖掘并研发适应学情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运用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好成绩评价方法,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推动高校体育建设的长远性发展。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课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取经之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