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体医融合及人才培养未来发展趋势

2021-11-21钟尚宏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邝雯欣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灌篮 2021年16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类中医药

钟尚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邝雯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一、前言

2016年由国务院制定并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体育与医疗相结合对不同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发挥积极的作用[1]。虽然目前已有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专业和体育健康专业,但基本是学医不精体、学体不通医的现状。而且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不足,一般都只服务于专业的运动员,不能够服务于大众,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所以需要中医院校也吸收更多的体育人才,开设体育运动康复、体育健康等专业,发挥中药的温和理疗过程,结合西医的康复手段以做到体医融合,培养更全面、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发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必要趋势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大健康理念基础上,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对疾病的早期预防意识不断的提高,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供给也会不足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2]。目前我国实现全面健康存在的问题需要克服两个方面:第一需要合理的运动处方和科学的指导;第二需要做到身体、生理、心理全面的健康。实现“健康中国”势在必行,体医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如:国家政策、社会宣传、学校培养等。可以效仿国外课程体系,引导社会、社区、协会、学校、机构等建立相互沟通桥梁,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的模式,如国外的运动康复专业日渐成熟,国外会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填补人才的空缺,我国也可以效仿建立相应国家认证资格机构,规范人才市场,激励更多的人才进入市场,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缺,建立属于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政策,形成健康完善的科学体制,促进“健康中国”的发展。

三、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体医融合的内在表现是利用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科学方法结合体育的健康行为措施和运动技巧以及方法,以发挥体育对健康的最大化。从“结合”到“融合”的过程是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做铺垫,体育和医疗分别是两个成熟的体系,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才可以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而体医融合的思想提出时间较短,实践内容不足,有许多知识理论方面仍是空白,导致理论体系的不够完善。在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下,需要加快对人才的培养、教学资源的整合和重新分配、对实践数据的整合和分享,才能加快体医融合的建设。与体医融合相关的专业已运动康复专业为例子,目前我国的运动康复专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开设有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主要有四大类:体育类高等院校、医学类高等院校、师范类高等院校和综合类高等院,校据2015年数据统计,全国已有42所高校开设其专业,在这之中体育类占36%,医学类占33%,师范类占14%,综合类占17%。至2020年数据统计,全国已有72所高等院校开设其专业,体育类占22%,医学类占35%,师范类占18%,综合类占25%[3]。由此可见我国体医融合专业呈现了增长的现状,专业主要集中在体育类、医学类高等院校中。

四、中医药院校体医融合发展难处以及解决方法

目前中国体医融合表面处于相对乐观的趋势,医学类高等院校开设专业数量也处于增长趋势,但医学类中医药院校占比约40%,其中的中医药院校占全国中医院校中不足50%,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虽然在2016年已经获得了招生资格,但该学校并未开始招生。说明在“健康中国”的政策支持下,中医药院校顺应时代要求发展是具有发展空间的,需要挖掘其内在的潜能[4]。

(一)中医药院校体医融合教育资源不足

中医药院校体医融合教育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源不足和培养资源不足。

1.人才资源不足

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运动解剖、运动生理、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运动训练方法、运动技巧、动作形成原理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探索。目标不够明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都是导致人才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在中医药院校中绝大部分医学生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专业知识过硬,但接触的体育相对较少,掌握的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不足,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且院校招生人数相对较少。通过各中医药院校招生人数研究统计,2020年招生人数不足1000,但社会需要更多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

2.培养资源不足

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据研究调查,大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没有引进既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同时兼有体育运动技能素养的人才教师,有可能形成学生理论大于实践的能力,或者只会行动而没有专业知识的现状,所以导致学生遇到学术困难时不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引,有可能使学生走了弯路。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必备的设施,由于理论体系提出时间短、时间仓促,中医药院校的资金投入不足,有关硬施建设不够齐全如:没有相关的运动医学实验室、运动训练基地、运动康复中心,运动动态分析中心等。体医融合的提出本来就是一个挑战,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说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

(二)解决方法

1.加强人才培养

由于人才的短缺,社会市场的需求仍不断增大,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开设有关专业的中医院校,增大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人数的举措是有必要的。中医药院校需要明确培养人才目标,虽然目前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都有所提高,但对其还没有做到正确的认识和接纳,所以亟需提高中医药院校宣传的力度,可以通过校园网、招生网、公众号等进行普及和宣传,还可以向不同中学宣传更多的有关讯息,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市场需求才可以满足[5]。在此之外,除了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外,有关院校还可以对社会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进行专业的、定期的、有制度的培养,如健康管理师、体育社会指导员、社区医师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社会人士,也是增加人才的途径之一。国家政府部门也需要提供资金扶持和指导性措施,对中医药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

2.提高师资力量

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首先是外在条件,可以定期随机的抽查教师的教育能力,给教师施加一点的压力,让压力转变成内在的动力,促进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教师的应变能力。并且还可以采取对外学习交流增加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支持老师进入有关研究所、医院,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以聘请更多的国内外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讲座,加强学术交流,提高老师的体医融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是内在条件,目前该方面的专业教师年龄呈年轻的趋势,导致年轻的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全面,不太敢尝试创新的方法,所以需要资历深的教师对年轻的教师多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并在必要的时候给年轻的老师指出正确的方向。鼓励教师多尝试敢于实践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打破目前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格局。

3.开创新型教育体系

体医融合的提出,是中医药院校跟上时代发展的另一个途径,许多新型的专业也崭露头角如:体育保健学,运动预防医学等。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中医的理论体系,发挥中医要的药理性,在体医融合的基础上提倡饮食养生、因时养生,结合个人不同的体质因人而异的制定运动处方,强调顺因自然,不可急求,通过改变其形体姿态和身心的方法治疗其病症。中医还提倡内服食物以治其内,用古法推拿、针灸、八段锦、金刚经等以修其内,多种内外结合的方法预防及治疗疾病。中西医结合体育运动的方法,培养更多社会复合型人才方法有,可开设有关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化学、运动处方、运动心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身学等课程,使人才做到可以从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全方面的考虑患者的问题出处和解决方法。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医药院校可以提供学生到当地的医院和有关场所进行实践学习,确保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不同情况的应变能力。

4.建设体医融合的健康链

在健康中国的理念推广下,医疗产业也会随之增长,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增长,带来的是健康产业的崛起和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国家的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以养身为中心向外发展的,符合当代社会健康中国的理念,所以中医药在体医融合的趋势下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健康链,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发展新型产业链,开拓不同的市场,与不同的学校、机构、企业合作向社会输送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属于中医药院校的特色教学,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满足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

五、结语

体医融合是医学的体育的结合体,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医学可以通过科学体系和健全的体制,为体育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体育可以通过训练手段和方法,为医学研究方向。所以发展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发展策略是当务之急,使实现“健康中国”的必要措施和途径,中医院校体医融合具有十分大的潜力,是一种新的特色培养方式,但目前中医院校体医融合及人才培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医和体育的结合点,形成特色教育体制;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加速建设基础教学设施,对人才实践提供完善的机制;搭建科学健康的学习平台;构建健康市场链,填补复合型人才的空缺。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类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大庆城市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