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汽修专业 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2021-11-21陈灏
陈 灏
(江苏省姜堰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泰州 225500)
前言
近几年本地区私家车保有量呈井喷式增长,汽车行业岗位缺口很大,且多数为售后维修岗。笔者所在学校与汽车4S店展开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所需岗位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以此来改善本地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笔者所列举的是学生在顶岗实习前的最后一门专业课《汽车维护》,也是最接近岗位实际的一门课,融合了所有专业课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整合了《汽车使用与维护》(邱伟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立项教材)和企业培训资料的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即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课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实施。
1 项目选择
本项目选择的内容是《汽车售前检测》实施的阶段在买车伊始,对于整个课程非常重要。若客户在汽车使用初期遇到质量问题很可能会引起纠纷,后续维护过程也会变得复杂。为了对客户负责以及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从事该岗位的人员需要经过正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学生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习本项目,既完成学校规定的学时,又完成了企业的岗前培训,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岗位工作,极大节约了成本,保证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2 实施过程
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基于学生真实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活动[1]。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真确地认知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学习动机。
2.1 制度保障
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大背景下,学校积极响应并借鉴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与本地大型汽车4S店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教学模式。汽修教研组与企业培训部门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制定了校企联动的教学方案。
2.2 硬件设施
学校拥有汽车实训工厂一座,内有汽车维修工位四个,四轮定位工位一个,发动机、变速器拆装工位多个,零部件展示台若干,省赛指定型号汽车多台,配套维修工具、保养设备齐全,另有多媒体理实一体化教室两间。
2.3 软件设施
课程选自省教育厅推荐的汽修专业核心课程目录,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岗位实际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企业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并根据本课程的综合成绩选出优秀学生,推荐到企业参加实习和培训。
教学对象为中职三年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不喜欢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思维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师生关系融洽。他们对本课程很感兴趣,课堂学习氛围很浓,并且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笔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确立了本次课的重点,结合学情确定了教学难点。
在本项目中,笔者使用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梯队分组的教学策略。通过资源平台进行任务派单,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实际岗位工作的观摩,配合任务书加以引导,形成情感上的认知,动作上的模仿。基于“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新知识的掌握“跳一跳,够得到”。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准则,巧妙设计微调研题目,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知识的传授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学生自主学习仿真软件,借助电子资料尝试解决问题,通过模拟操作对检测流程加强记忆,为实操打下基础[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明确,实训中“以品定岗”“以强带弱”,共同完成任务,锻炼了学生协调沟通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的差异化。
2.4 教学过程
本项目课堂的基本环节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2.4.1 课前
教师和企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共同制定授课计划,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企业教师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实训操作规范。教师将微调研题目、微课、配套习题发布到资源平台,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新学习知识的理解设置企业观摩任务书,以小组为单位发放。通过微调研、微课以及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知识学习自主化”“理论知识感性化”。
2.4.2 课中
企业教师通知学生分批次进入4S店车间观看技师操作。企业教师针对操作流程及要点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疑问。在学生观摩期间,教师与学生共同观看,随时与学生交流,并用摄像机记录技师的操作流程。学时观看操作,填写观摩任务书[3]。
各小组通过采访、资料查阅、企业观摩等方式对汽车售前检测的含义、内容、重要性等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依次在课堂上展示。
教师设置小组任务,各小组根据上一任务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去企业观摩的情景,讨论制定任务流程图。学生在讨论绘制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小组讨论完成后画出流程图,拍照上交至平台进行展示。
学生分组操作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检测。并且通过软件模拟修改自己的流程图。教师请全班得分最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感受。
教师设置售前检测流程的步骤磁贴、工具磁贴等,要求每小组在自己的黑板区域内快速摆出正确的步骤以及每一步骤所需要的工具磁贴。学生讨论、摆放完成后到座位上做教师现场布置的题目,当场完成。教师根据磁贴摆放的情况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针对性地讲解学生的易错部分。
各小组按照实训要求对教学用车独立进行检测。每组通过岗位分工(操作员、协作员、记录员和信息员),让动手能力最强的学生先做,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观看,用平板记录过程。结束后学生“轮岗”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继续操作。学生操作期间,教师和企业教师巡回指导或者看视频监控,遇到违反安全操作的问题及时叫停,进行集中讲解。
操作结束后,各小组将视频上传至平台,交换视频给其他小组找错纠正,各小组领到其他小组的视频后讨论并指出其中的不规范部分,轮流上台汇报(四轮操作,四轮汇报)。企业教师点评各小组操作是否规范,对表现好的小组提出表扬和奖励。
2.4.3 课后
教师发布作业以及下一项目的预习任务,根据项目准备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的评价进行综合评分。学生可登录平台查看得分,以及本课程各项目的表现情况。项目结束后,教师借助数据分析,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全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且能与前期项目进行比较,便于课后开展教学反思和分析。学生查看分数以便调整学习状态和针对性学习。
3 总结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写进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关键是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本课程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笔者学校如何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专业培养目标、本地区实际结合学情探索出的一套可行的教学模式。课程通过真实的项目引导,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力求还原真实的岗位体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项目的教学,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学的束缚,可在企业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了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调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运用合理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梯队式”实操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找到做老师的感觉,更有成就感,动手能力弱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补短,避免了以往只看不做的情况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