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问题意识在小学劳技课中的培养与运用
2021-11-21汪群燕
⦿汪群燕
劳动技术纳入综合性实践类课程,这意味着小学劳技课要着力摆脱以往只重劳动而忽视技术综合运用的缺陷,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内心出发热爱劳动、坚持劳动。“问题意识”则让学生不再是机械化、浅显化地停留在对劳动和技术操作的表面性学习中,而是从思维、创新、探索等多个方面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能力”,真正地培养具有动手和实操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思考
劳技课容易出现“教师直接下达命令”的错误教学方式,这种情况在教师看来直截了当,但实际上是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也违背了劳技课“发展、创造、自主”的主旨与目标。在更加强调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的现代劳技课中,从小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出发进行引导性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增加好奇与探索心理,则是现阶段教师初步展开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皮亚杰的四大认知发展阶段表明,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逻辑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需要从具体的事件中去进行联想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思维得到锻炼。因此创设真实的事件情景是帮助学生融入劳技课堂、产生疑问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授《种植、养殖》模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景“李爷爷的孙子特别喜欢吃丝瓜,于是李爷爷准备种丝瓜,可是他却犯难,因为他一点经验也没有”,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画面联想,把自己代入到这个情景中去。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可以帮助李爷爷成功养育丝瓜吗”的问题,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便可以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际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测与问题尝试,能够从光照、水分、发芽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充分听取学生的疑问和方法后教师再结合实际给学生们答疑解惑。教师利用创设具体情境的方法导入课程,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操作能力。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敢于“自主提问”
教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为了赶教学进度、提高业绩去完成一堂劳动技术课的观念是教师必须避免的。这是一门将学校知识、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三者联结起来的综合能力型课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提高劳动和技术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过程性体验列为首位,不是一步步按照公式严格教授小学生,而是遵循其猎奇、探索、爱动的本性,把对于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更多留给学生自己去体会。尊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从学生思维出发进行教学引导,让劳技课深入学生的心灵。以《制作书签》为例,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节约用水”主题书签时,教师不加以强制要求书签中要具备何种元素,而是在学生制作过程中通过谈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学生询问“可以制作成水滴状书签吗”,教师给予表扬和询问,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敢于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给学生插上自信和想象的翅膀,具体的制作中胶水、剪刀、色彩的使用都应遵循学生提问、教师帮助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合理选择工具。劳技课中来自学生的提问可以帮助其自主思考、确定方法,有利于动手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在合作探究中利用问题意识培养动手能力
为使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创造的习惯,教师可以把劳动技术的任务设计交给学生,从基本的资料、步骤调查到具体的问题探讨与动手实践,都通过过程评价机制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以给予大方向、小细节和思维方式上的有效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小组内的合作探究与实践,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在群体创造中的交流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与分工协作意识,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走出来,通过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和全方位发展能力。教师则要从学生心理出发,帮助其消除疑难心理、畏惧心理,坦然地接受劳动和创造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健康、活泼、开放、自信的性格。例如《风筝》一课,由于风筝制作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类型也各不相同,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找关于风筝的故事、制作步骤、形状等各种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记录笔记并且在课堂上交流,利用学生猎奇心理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望,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有利于学生在劳动技术实践中目标意识的养成。其次风筝可以小组内合作制作,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构想、互帮互助,疑问首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帮助引导。将问题意识通过合作深化延伸,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问题意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动性。现代型新教师应积极备课反思,联系实际生活、换位思考,通过流畅合理地引导去点燃学生的思维创新之光,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小学劳技课的改革对教师群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走出舒适圈,将思维和眼光投入到教学构思和设计中去,为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劳技课堂。